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晶硅副产物四氯化硅的综合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清洁能源不断开发利用,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多晶硅产业应运而生。而生产多晶硅原料三氯氢硅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其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合理处理副产物四氯化硅,实现多晶硅绿色生产,意义重大。介绍了中国多晶硅副产物四氯化硅的应用现状,详细介绍了四氯化硅制备三氯氢硅、白炭黑、硅酸酯类、光纤原料高纯四氯化硅方面的制备原理、制备工艺及其优缺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四氯化硅氢化制备三氯氢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多晶硅副产物四氯化硅的处理方法,将四氯化硅氢化制备三氯氢硅是最有效的方法,此方法不仅处理掉了四氯化硅,同时生成了多晶硅生产的原料三氯氢硅,大幅的降低了生产成本。重点介绍了四氯化硅的氢化,包括热氢化、冷氢化与等离子体氢化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将多晶硅的产业链向有机硅领域延伸,把其副产物四氯化硅作为生产有机硅产品的原料,不仅可以解决长期困扰多晶硅企业的副产物利用难题,而且可以获得高附加值的有机硅产品。这一循环经济模式使得多晶硅副产物利用瓶颈宣告突破。  相似文献   

4.
四氯化硅转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介绍以四氯化硅为原料生产的几种化学产品(气相法白炭黑、硅酸乙酯、多晶硅、光纤材料、三氯氢硅)的生产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些产品的市场容量和对消耗四氯化硅所起的作用。国内多晶硅的大规模生产即将兴起,解决其副产物四氯化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转化为三氯氢硅。着重介绍国内外四氯化硅氢化技术,及笔者正在开发的等离子体四氯化硅还原新工艺。  相似文献   

5.
以多晶硅生产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和水玻璃为原料,在常规生产条件下,以沉淀法生产工艺,生产出具有气相法工艺产品品质的食品级白炭黑,从工艺上彻底解决了四氯化硅制约多晶硅生产的瓶颈问题。本工艺为国内首创,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市级科技进步奖。  相似文献   

6.
陈宁 《河北化工》2011,34(12):48-51
四氯化硅作为西门法高纯多晶硅生产中产量最大的副产物,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毒害物质。目前,国内多晶硅的大规模生产即将兴起,解决其副产物四氯化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转化为三氯氢硅。着重介绍了热氢化、冷氢化、氯氢化、等离子体氢化等国内外四氯化硅氢化技术的工艺特点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黄国强  杨劲  王红星 《化工进展》2012,31(8):1828-1833
阐述了多晶硅行业的生产背景和现状,介绍了多晶硅行业现今所面临的困境和多晶硅生产中副产物四氯化硅的一般处理方法,并讨论了多晶硅生产中四氯化硅残液的组成和处理难点,概述了多晶硅生产中四氯化硅残液的各种处理方法,主要是水解法、过滤法、干燥法、燃烧法等。对各种处理方法进行了综合性的分类与讨论,并指出了现存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各种方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多晶硅是集成电路和光伏发电用关键原材料,随着国内外多晶硅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我国多晶硅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有十几个多晶硅项目宣布动工或投产。随着我国多晶硅总产量的逐年增多,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四氯化硅的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多晶硅副产物的利用成为我国多晶硅行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在五通桥福华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白炭黑生产车间内,困扰多晶硅生产企业的“顽疾”——四氯化硅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以往的“赔钱货”神奇”变身“摇钱树”。近年来,乐山硅材料企业承担了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21项,攻克了大型西门子法尾气回收工艺及装备、大型四氯化硅氢化技术与装置、用四氯化硅生产多晶硅等关键技术,副产物循环利用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氯碱工业》2013,(7):47-48
2013年6月,中电投黄河公司新能源分公司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完整的冷氢化技术,实现了多晶硅生产中副产物四氯化硅循环回收利用,成功解决了制约我国多晶硅行业发展的四氯化硅转化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对这一先进工艺的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多晶硅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四氯化硅  相似文献   

11.
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工艺设计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涛 《贵州化工》2009,34(3):7-11
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是目前最为成熟、应用最广泛、扩展速度最快的技术。介绍了生产多晶硅的多种生产方法,重点对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工艺流程作了介绍,并阐述了工程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次磷酸钠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副产物综合利用方法,包括以次磷酸钠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亚磷酸钙废渣为原料制取优质磷烷,及以工业生产次磷酸钠产生的磷化氢尾气为原料制取电子级磷酸和高纯黄磷等生产工艺和有关技术。建议这些副产物综合治理方法在国内有关厂家推广使用,既保护环境。又可以为厂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三氯氢硅制备工艺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艺流程、工艺特点、核心设备结构等方面介绍了国内两种生产多晶硅所需的三氯氢硅制备工艺:改良西门子法和氯氢化法。前者以硅粉和氯化氢为原料制备三氯氢硅,其原料来源广、价格低廉;而后者以难处理的四氯化硅与氢气、硅粉、氯化氢为原料制备三氯氢硅,解决了四氯化硅的出路,提高了物料的利用率。两者均能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对社会、经济、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晶硅是制备单晶硅和太阳能电池的原材料,是全球电子工业和光伏产业的基石。综述了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法和冶金法)以及中国多晶硅的生产现状。指出冶金法和化学法中的钠还原法,由于具有能耗低、无有毒气体排放的特点,将是今后中国具有发展前景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生物可降解材料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共-丁二酸丁二醇酯(PBST)的合成工艺技术及基本性能,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PBST的研究现状和产业化现状。PBST的合成工艺主要是酯交换法和直接酯化法,酯交换法原料成本高、副产物分离较难、合成的PBST相对分子质量低;直接酯化法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PBST,副产物只有四氢呋喃,现已成为合成PBST的主流工艺。PBST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与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的性能相近,在耐热性、拉伸强度、透水率方面性能更优。国外PBST没有批量化商业产品,国内PBST工程化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广方面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可以利用PBAT生产装置通过工艺调整进行生产。国内PBST产业化主要受原料丁二酸(SA)的制约,今后的研发重点是加强PBST合成、应用技术的开发,开发高效环保的SA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16.
镁法脱硫技术是以活性氧化镁为基础原料的湿法脱硫工艺,具有环境友好、节约资源、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中国镁法脱硫技术成熟,资源优势显著,副产物可实现多元化利用。利用副产物制备的硫酸镁、氧化镁产品在各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在建筑业、农业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战略优势。总结了国内外镁法脱硫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状况,凸显出中国镁法脱硫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及资源多元化利用的优势。详细阐述了以镁法脱硫副产物制备硫酸镁及氧化镁的工艺过程,对副产物多元化利用的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重点介绍了以镁法脱硫副产物为原料制备镁基新材及其在装配式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为扩展副产物应用领域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黄庆  蒲灵  田犀 《无机盐工业》2013,45(3):36-37,47
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过程副产的硫酸亚铁和废酸是制约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所用原料有3种:全钛精矿、渣矿混合和全钛渣。对不同原料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的环境负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全钛渣为原料的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既能减少副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又能降低酸耗、能耗,是现阶段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中环境最优的。  相似文献   

18.
己二腈是工业上合成尼龙66的重要的中间体,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合成路线主要有两种:丙烯腈电解二聚法与丁二烯直接氢氰化法。本文着重对这两种工艺路线的技术特点与化学反应原理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两种工艺做了比较。结果表明丙烯腈电解二聚法优点在于工艺过程简单,但其电解费用和丙烯腈价格限制了该工艺的发展,丁二烯直接氢氰化法虽然采用剧毒且易挥发的氰化氢为生产原料,且在催化剂的制备、回收与再生方面技术难度高,但是在能耗、原料成本、产能方面,丁二烯法相比丙烯腈电解二聚法更有优势,具有更好的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己二腈生产技术中优先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罗运红 《云南化工》2011,38(2):54-57
氟化钠是一种大宗无机氟化盐产品,用途广泛,其生产工艺方法主要有:熔浸法、中和法、离子交换法、磷肥副产物法。对国内生产氟化钠产品工艺方法进行阐述评价,重点阐述了磷肥副产物(氟硅酸、氟硅酸钠)为原料生产氟化钠工艺技术方法。以磷肥副产物氟硅酸钠为原料,生产中通过控制反应温度、二氧化碳逸出率,使反应料浆中氟化钠晶体粗大、二氧化硅晶体呈絮状,利用氟化钠晶体与二氧化硅密度差,分离氟化钠晶体与二氧化硅的工艺方法,得到氟化钠产品纯度高,工艺操作简单,系制备氟化钠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