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测定不同配伍比例三棱、莪术药对中莪术醇、莪术二酮含量的方法,探讨不同比例配伍的药对的合理性。方法:色谱柱Agilent HP-5柱(30 m×250μm,0.25μm);进样口温度220℃;检测器(FID)温度270℃,载气∶高纯氮气,流量30 m L·min-1,空气300 m L·min-1,氢气m L·min-1。程序升温条件:初始温度50℃,以5℃/min升温速率升至125℃,恒温1 min后,以1℃/min速率升至134℃,再以5℃/min升温速率升至250℃,恒温10 min,进样量为1μL。结果:莪术醇、莪术二酮分别在2.584~33.408μg(r=0.9991),1.216~14.592μg(r=0.9991)范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莪术醇、莪术二酮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9.2%,98.9%,RSD均3%。三棱、莪术药对4个配伍比例(1∶1、1∶2、2∶1、0∶1)中三棱、莪术2∶1时莪术醇、莪术二酮溶出量最高。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测定三棱、莪术药对莪术醇、莪术二酮的含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龙血竭中主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组成,通过碱溶酸沉初步提取,聚酰胺柱层析、硅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对龙血竭进一步分离,借助波谱分析手段对分离出的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共分离得11个黄酮类成分,其结构分别为:7-羟基黄酮(1),5,7,4'-三羟基-8-甲基黄酮(2),5,7,4'-三羟基黄酮(3),2,4'-二羟基-4,6-二甲氧基二氢查尔酮(4),2,4,4'-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查尔酮(5),4,4'-二羟基-2-甲氧基二氢查尔酮(6),4-羟基-2,4'-二甲氧基二氢查尔酮(7),7-羟基-4'-甲氧基黄烷(8),7,4'-二羟基-5-甲氧基高异黄烷(9),7,4'-二羟基-6-甲氧基高异黄烷(10),7,4'-二羟基高异黄烷(11)。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海洋稀有放线菌Actinomadura sp.SCSIO 4388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ODS反相硅胶中压柱色谱,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采用核磁13C NMR、1H NMR等波谱技术并结合已发表文献数据来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菌株Actinomadura sp.SCSIO 4388的发酵液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Z,6E)-1-N-甲基-3-苯亚甲基-6-亚异丁基-2,5-二酮哌嗪(1),(3Z,6E)-1-N-甲基-3-苯亚甲基-6-(2S-甲基-3-羟亚异丙基)-2,5-二酮哌嗪(2),环(4-羟基-L-脯-L-苯丙)二肽(3),环(甘-L-亮)二肽(4),二羧酸吡咯(5)。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 sp.SCSIO 4388中分离发现。  相似文献   

4.
对3,4-二氢-2(1H)喹啉酮衍生物1,2,3(R= NO2,NH2,OH;R= H,NO2,NH2)的合成进行了研究。以苯胺和3-氯丙酰氯为原料,制得N-苯基-3-氯丙酰胺,然后经环合得到3,4-二氢-2(1H)喹啉酮,再经由硝化、还原、重氮化水解合成了一系列3,4-二氢-2(1H)喹啉酮衍生物:6-硝基-3,4-二氢-2(1H)喹啉酮(1a),6,8-二硝基-3,4-二氢-2(1H)喹啉酮(1b),6-氨基-3,4-二氢-2(1H)喹啉酮(2a),6,8-二氨基-3,4-二氢-2(1H)喹啉酮(2b),6-氨基-8-硝基-3,4-二氢-2(1H)喹啉酮(2c),6-羟基-3,4-二氢-2(1H)喹啉酮(3a)和6-羟基-8-硝基-3,4-二氢-2(1H)喹啉酮(3b),其中化合物(2c)及(3b)为新化合物。单步产率均在86%以上,路线简单,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采用MS,1HNMR对产品进行了定性及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5.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 C18色谱柱(2.1 mm×150 mm,1.7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44∶56,体积比)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62 nm,建立了莪术烯醇含量测定的UPLC法,比较了广西莪术、醋莪术及其水提药渣中莪术烯醇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广西莪术和醋莪术水提药渣中莪术烯醇含量分别是广西莪术和醋莪术饮片中莪术烯醇含量的50%、44%,水提药渣中莪术烯醇含量仍然很高,具有较大利用价值,可根据需求进行二次开发与利用;不同干燥温度对水提药渣中莪术烯醇含量的影响较小。莪术烯醇含量测定的UPLC法稳定、准确、灵敏,可用于莪术及炮制品的质量控制,为水提药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水为溶剂,1,3-环己二酮与甲醛和二甲胺进行Mannich反应,生成2-亚甲基(1,3-环己二酮),该生成物进而与1,3-环己二酮经Michael缩合,得到2,2′-亚甲基双(1,3-环己二酮)粗产物,将其采用弱碱中和的简单分离方法进行提纯,所得最终产物中2,2′-亚甲基双(1,3-环己二酮)纯度为99.8%(质量分数),收率为92.8%;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pH及提纯用碱的种类对反应产物收率和纯度的影响;最佳制备条件为:20℃2、.5 h、pH=6、弱碱NaHSO3中和,整个制备过程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7.
以水为溶剂,1,3-环己二酮与甲醛和二甲胺进行Mannich反应,生成2-亚甲基(1,3-环己二酮),该生成物进而与1,3-环己二酮经Michael缩合,得到2,2'-亚甲基双(1,3-环己二酮)粗产物,将其采用弱碱中和的简单分离方法进行提纯,所得最终产物中2,2'-亚甲基双(1,3-环己二酮)纯度为99.8%(质量分数),收率为92.8%;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pH及提纯用碱的种类对反应产物收率和纯度的影响;最佳制备条件为20℃、2.5 h、pH=6、弱碱NaHSO3中和,整个制备过程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8.
《广东化工》2021,48(18)
采用硅胶、聚酰胺柱层析及重结晶等方法对油樟叶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并结合MS和NMR等波谱技术对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从油樟叶中分离鉴定得到6个化合物,包括2个为倍半萜类化合物,2个为糖苷类化合物,1个为二氢黄酮醇类及1个为甾醇体类化合物,分别为ar-turmerone(Ⅰ),3S-(+)-9-氧代橙花叔醇(Ⅱ),槲皮素-3-Ο-B-D-葡萄糖苷(Ⅲ),二氢山萘酚(Ⅳ),桷皮素-3-Ο-α-L-鼠李糖苷(Ⅴ),胡萝卜苷(Ⅵ),其中化合物(Ⅰ)、(Ⅳ)和(Ⅵ)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获得。通过对所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抗氧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Ⅲ)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比其它五种化合物更强。  相似文献   

9.
研究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H-3的代谢产物。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H-3的菌体中分离得到4个代谢产物,经波谱解析,分别为2-(3-chloro-2,6-dihydroxy-4-methylbenzoyl)-5-hydroxy-3-methoxybenzoate.(1),3'-dihydroxy-5,5'-dimethyldiphenyl ether(2),7,8-二甲基苯并[g]蝶啶-2,4(1H,3H)-二酮(3),5-o-methy lbostrycoidin(4)。初步药理活性显示化合物1对人体肝癌细胞hepG2抑制的IC50值为25μg·mL-1。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H-3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型HPLC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芸香科黄皮属植物齿叶黄皮(Clausena dunniana)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与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多种现代波谱鉴定技术,并通过与文献报道的数据对照,鉴定了从齿叶黄皮枝叶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6-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1)、秦皮素(2)、异秦皮素(3)、佛手柑内酯(4)、花椒毒素(5)、异欧前胡素(6)、九里香酮(7)和蛇床子素(8)。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齿叶黄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技术,对夹竹桃科山橙属植物思茅山橙(Melodinus henryi)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与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通过与文献对照,从思茅山橙枝叶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中,分别鉴定为他波宁(1)、11-羟基他波宁(2)、斯坎丁(3)、10-羟基斯坎丁(4)、羽扇豆醇(5)、木栓酮(6)、豆甾-4-烯-3-酮(7)、豆甾-4-烯-3,6-二酮(8)。化合物5~8为首次从思茅山橙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采用75%乙醇对鄂西清风藤进行提取,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且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出6个化合物:齐墩果烷-9(11),12-二烯3-酮(1)、β-谷甾醇(2)、邻苯二甲酸异丁酯(3)、茴芹苦素(4)、3-oxo-11α-methoxyolean-12-ene(5)、3-氧-■-齐墩果二烯(6)。同时采用MTT法检测了化合物对Con A肝损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化合物3,5和6,具有一定的抗肝损伤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3-氯-1,2-苯并异噻唑和无水哌嗪为原料合成1-(1,2-苯并异噻唑-3-基)哌嗪(2),以6-氯-1,3-二氢-吲哚酮和氯乙酰氯为原料经Friedel-crafts酰化制备5-(2-氯乙酰基)-6-氯-1,3-二氢-吲哚酮(3),3经硼氢化钠和三氟乙酸还原制得5-(2-氯乙基)-6-氯-1,3-二氢-吲哚酮(4),2和4在碘化钠/碳酸钠的水溶液中缩合得到齐拉西酮(1),总收率50.5%(以3-氯-1,2-苯并异噻唑计,n/n)。齐拉西酮的结构经IR和1H NMR确证。  相似文献   

14.
莪术挥发油提取及包合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莪术挥发油提取率为评价指标 ,利用正交实验L9(34)筛选莪术挥发油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 :莪术粗粉浸泡 1h ,加 8倍水煎煮 ,提油时间 8h。按优选的最佳工艺条件验证三批 ,测得挥发油平均提取率 2 38% ,相对标准偏差 (RSD) 1 2 3% (n =3)。分别考察了饱和水溶液法 β CD包合莪术挥发油时超声和搅拌对包合的影响 ,测得两种方法包合率分别为 98 77%和 86 98% ,RSD分别为 2 4 2 %和 2 6 5 % (n =3) ,表明用超声法包合挥发油比搅拌法所得包合率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纤维素酶提取法(CE)和水蒸气蒸馏提取法(DSE)提取莪术药材中的挥发油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分别鉴定出34种和26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成分的67.61%和60.15%,共同组分中,含量最多的是表-莪术酮和β-姜黄酮。  相似文献   

16.
化学交换精馏法分离同位素硼-10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化学交换精馏法分离同位素硼-10的技术进展。在介绍化学交换精馏法分离同位素硼-10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工业化过程分离同位素硼-10存在的问题,指出新的络合剂-硝基甲烷(CH3NO2)、丙酮(Acetone)、甲基异丁基酮(MIBK)、二异丁基酮(DIBK)等用于从三氟化硼分离硼-10具有更高的分离系数,形成的络合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其中CH3NO2是现有同位素硼-10分离工艺过程较为理想的替代络合剂。  相似文献   

17.
研究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3的代谢产物,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3的菌体中分离得到4个代谢产物。经波谱解析,分别为3-(羟甲基)-6,8-二甲氧基香豆素(1),4-(Hydroxymethyl)-7-methoxy-6-methyl-1(3H)-isobenzofuranone(2),环(苯丙-苯丙)二肽(3),环(苯丙-酪)肽(4)。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3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二种双邻位甲基取代的聚芳醚酮类聚合物,聚芳醚酮醚酮酮(DM-PEKEKK)和聚芳醚酮酮醚酮酮(DM-PEKKEKK),用FT-IR、1H NMR、DSC、WAXD、TG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研究表明:较之于未取代的PEKEKK和PEKKEKK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溶解性能大幅度提高,热分解温度有所下降,但均在450℃以上.  相似文献   

19.
将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应用于赤芍活性组分的分离。采用Zorbax SB-CN色谱柱(9.4 mm×250 mm,5μm),考察了夹带剂、CO_2流量、温度以及压力对组分分离度的影响,得到了适宜的分离条件:夹带剂含量13.64%(wt),CO_2流量20 g×min~(-1),柱温313.15 K,柱压12 MPa。此条件下制备了纯度为94.11%(wt)的芍药苷和85.65%(wt)的芍药内酯苷产品,收率分别为95.6%和88.3%。建立了容量因子模型,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模型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1.20%和0.72%,拟合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术及其炮制品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和苍术酮进行含量测定,并比较炮制对白术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影响,阐明炮制机制。方法:使用Kromasil C18-5μm(Φ4.6×150mm)色谱柱,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0mL·min~(-1),由峰面积求得白术及几种炮制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白术生品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和苍术酮含量分别为0.375、0.334、0.578、1.36mg·g~(-1),白术炒黄品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和苍术酮含量分别为0.409、0.297、0.675、0.694mg·g~(-1),白术炒焦品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和苍术酮含量分别为0.315、0.134、0.177、0.283mg·g~(-1),白术麸炒品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和苍术酮含量分别为0.434、0.300、0.344、0.337mg·g~(-1)。结论:经过炒黄和麸炒白术内酯Ⅰ、Ⅲ含量略升高,苍术酮含量降低;炒焦白术各成分含量均降低,苍术酮的变化幅度最大,提示与苍术酮结构不稳定易分解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