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塔河油田部分油井在生产过程中有机氯超标的问题,在实验室脱氯实验基础上,用现场工业实验验证了实验室实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有机氯转移剂的加入,可有效降低原油中有机氯的含量;有机氯转移剂加入量为204℃馏分有机氯含量的2~3倍时,有机氯脱除率均可达到80%以上;脱除效果较优的工艺参数条件为:85℃,充分搅拌,最终原油中不能被电脱盐装置脱除的有机氯化物通过添加氯转移剂可被有效除去。  相似文献   

2.
刘公召  王晓阳 《化学世界》2015,56(4):222-224,228
由苄基三乙基氯化铵,在无水乙醇中与氢氧化钠反应合成季胺碱苄基三乙基氢氧化铵,以苄基三乙基氢氧化铵为主要成分制得氯转移剂T1。该氯转移剂T1分别对环氧氯丙烷、四氯化碳、氯化石蜡三种模拟油脱氯,实验结果表明,加剂量为有机氯含量50倍时,有机氯脱除率分别为94.91%、81.00%和25.24%。氯转移剂T1对乌鲁木齐石化厂混合原油的总氯脱除率可达80.45%。  相似文献   

3.
源头预防和过程脱除是塔河油田预防原油有机氯超标的两大重要方法。制定了有机氯源头防控制度,合成了一种有机氯脱除剂,室内筛选出最佳反应参数;在现场进行了工业试验,原油有机氯现场脱除率最高达87.5%;为保障原油有机氯稳定脱除,自行设计了一种有机氯脱除装置。研究成果形成了源头控制、过程脱除的立体式原油有机氯防控体系,对油田运行降本增效具有积极意义,降低了下游炼化企业相关炼化装置的腐蚀风险,具有较高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微库仑综合分析仪主要影响参数:温度、气体流量、偏压的选择优化,以GB/T 18612-2001检测原油总氯和萃取后油相有机氯,无机氯测定以SY/T0536-2008测定萃取后水相盐含量转化为无机氯,有机氯无机氯之和计为原油实际总氯,微库仑法总氯计为分析总氯。比较实际总氯和分析总氯的大小关系,验证用微库仑法分析总氯的可行性,经过实验得出分析总氯比实际总氯结果偏小,偏小量约为12%~14%,并提出该误差存在的四种可能性,为炼油装置生产提供一定的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5.
残留的油田化学剂与地下原油之间相互作用,对原油的品质可能会造成影响。利用室内高压釜模拟实验,研究了几种油田化学剂对胜利油田C区块原油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油田化学剂对胜利油田C区块原油原位品质的影响不仅要从馏程的变化上考察,还要从原油中沥青质和焦炭的生成来考察。考察的几种油田化学剂在地下与原油反应,促进了柴油馏分裂化和渣油裂化,提高了原油180℃以下汽油馏分的收率。含有无机氯和有机氯的油田化学剂在注入地层时间过长后会导致原油缩合生焦反应,生成的焦炭会吸附在岩层表面,降低岩层的孔隙率。  相似文献   

6.
通常来说,天然原油中的有机氯含量并不高,因此并不会造成炼油设备的氯腐蚀问题。现阶段,商品原油中有机氯含量高的主要原因为企业在原油开采与生产过程中所投放的含有有机氯的化学剂。严重超标的有机氯含量不仅会危害企业的常减压装置与二次加工设备,还会影响原油的质量。因此,准确测量化学剂中有机氯的含量对于化学剂的选择和原油质量的控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现阶段广泛应用的有机氯检测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样品处理的改进法,取得了良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7.
《应用化工》2022,(6):1080-1082
在江汉钟市油田原油最佳电脱盐工艺条件下,研究了电脱盐前、后表面活性剂SH03对含盐、含水、总氯、有机氯、原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SH03对电脱前原油的总氯、有机氯和原油的部分物性如酸值、硫含量、氮含量和部分金属含量等几乎没有影响,表面活性剂含量≤500μg/g时,对低温脱水、高温电脱盐及电脱后原油的总氯含量和有机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针对新疆油田J油藏稠油酸值高的特点,基于酸碱反应原位生成表面活性剂的机理,提出碱复合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强碱和弱碱与高酸值原油反应对界面张力、润湿性及乳化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了碱与高酸值原油反应的机理和效果及碱蒸汽在多孔介质中的驱油效率。结果表明:质量分数0.1%的NaOH溶液与原油具有最小界面张力;同时质量分数0.1%的NaOH溶液改善润湿性效果较好,这是因为碱与原油中的酸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将岩石由油湿转化为水湿;乳液油水比为3∶7时,NaOH溶液具有最佳的乳化降黏效果。在蒸汽驱过程中,由于原油和蒸汽密度的差异,累积驱油效率仅为38.94%。在碱蒸汽复合驱过程中,注入碱溶液后,乳化降黏效果明显,稠油的流动能力增强,驱油效率提高,含水率降低。达到经济极限时,累积驱油效率达到54.02%,累积驱油效率提高了15.08%,具有更好的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9.
酯化催化脱酸技术是目前一种新型的脱酸方法,以甲醇等醇类与原油中的环烷酸酯化生成环烷酸酯来达到脱酸的目的。本课题从温度、空速、醇油比、催化剂类型等方面对催化剂的脱酸效果作了研究,并对催化剂的再生,使用寿命,再生后的脱酸效果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可得出,该催化剂应用于中海绥中36-1原油,在反应温度320℃、醇油比4w%、空速为1.0h^-1时可有效地降低酸值,使原油的酸值降低到0.55mgKOH/g以下。  相似文献   

10.
选取伊朗重质、加拿大AWB、阿曼、哈萨克斯坦4种原油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进口原油中有机氯化物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分解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原油有机氯分解规律不同,但整个裂解过程中,有机氯分解整体趋势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主要集中在大于360℃的重组分中。  相似文献   

11.
在江汉钟市油田原油最佳电脱盐工艺条件下,研究了电脱盐前、后表面活性剂SH03对含盐、含水、总氯、有机氯、原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SH03对电脱前原油的总氯、有机氯和原油的部分物性如酸值、硫含量、氮含量和部分金属含量等几乎没有影响,表面活性剂含量≤500μg/g时,对低温脱水、高温电脱盐及电脱后原油的总氯含量和有机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化学驱物理模型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驱油实验对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驱油物理模型的选择与制作是驱油实验的关键环节。文章综述了一维、二维、三维3种化学驱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探讨了不同类型模型的特点,并指出了模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3种驱油模型在化学驱中的应用,进一步总结了化学驱物理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研究25~250℃、250~360℃及360~480℃温度段内不同质量分数聚氯乙烯(PVC)的混合塑料分别在真空(-0.07MPa)和N2(3mL/s)吹扫条件下进行热裂解。详细考察了两种辅助条件下产物中釜残、裂解油和裂解气(含HCl)的收率;检测了裂解油的有机氯含量。结果表明辅助条件能促使PVC热裂解产生的HCl及有机氯小分子迅速移出,有效降低后段裂解重油的有机氯含量。裂解油的红外光谱显示PVC质量分数对混合塑料热裂解同一温段的裂解油组成没有明显影响,而裂解轻油指纹区出峰较裂解重油的多,且有机氯含量也远比重油的高,推测PVC中的氯元素能促进混合塑料深度裂解,生成的HCl起到了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促进聚合物长链的断裂,同时生成含氯的小分子产物。  相似文献   

14.
根据川口C4+5油层温度、压力及流体性质,通过室内PVT实验和长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CO2对地层原油饱和压力、相对体积、原油粘度的影响规律,评价了CO2的注入方式和驱油效率。研究认为:CO2具有很强的膨胀地层原油、大幅度降低地层油粘度,更好地改善原油性质,增加原油流动能力,CO2驱油不仅可以解决特低渗透油藏注不进水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有效提高油井产能,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苟磊 《中国化工贸易》2013,(11):296-297
因有机氯化物会对管道设备产生严重的腐蚀作用,所以在原油生产过程中携带的有机氯化物必须及早的除去。目前原油有机氯检测标准依据GB/T 18612-2011,其原理是通过原油蒸馏获得204℃前的石脑油馏分,去除所含硫化氢和无机氯化物,将处理后的馏分油使用微库仑仪测定出其中的氯化物含量。但在实际检测中发现,在高于204℃的高沸点成分中仍存在有机氯,故原标准方法不能客观反映原油中有机氯的实际含量,本方法通过对GB/T 18612-2011进行改进,提高蒸馏温度,测定320℃以前的馏分油中有机氯含量,最终确定原油中有机氯含量。  相似文献   

16.
HPAM对孤岛原油及沥青质油水界面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界面张力仪、表面粘弹性仪和Zeta电位仪测定了孤岛原油及沥青质模型油的界面特性,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浓度对这些界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HPAM会使孤岛原油模型油及沥青质模型油与模拟水间的界面张力上升,但随着HPAM浓度增加,界面张力基本保持不变。当水溶液中HPAM的质量浓度大于5.0mg/L时,孤岛原油模型油及沥青质模型油与模拟水的界面剪切粘度随HPAM浓度增大明显增加,随着体系老化时间从1h增加到12h,其界面剪切粘度也有所增加。另外,HPAM还使得原油及沥青质模型油与模拟水体系所形成的O/W型乳状液的油珠表面Zeta电位变大。  相似文献   

17.
表面活性剂从岩石颗粒表面剥离原油的能力越强,驱油效果越好,活性剂将原油从岩石颗粒表面剥离下来的能力是反映活性剂驱油效果的重要参数,为定量描述这种能力,提出了原油剥离速率的概念,自行设计了一套测定原油剥离速率的实验装置,并对使用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界面张力和岩心驱替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定量测定原油剥离速率,可以作为评价表面活性剂驱油性能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长庆油田目前主要区块的有机与无机氯含量。为了确定与控制原油中有机氯的来源、杜绝有机氯进入原油生产系统,进而对原油中氯含量测定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原油开采深度的增加,原油重质、劣质化日趋严重,原油中的氯化物含量也呈不断增大的趋势;氯化物的存在对炼化企业具有巨大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设备腐蚀、铵盐堵塞以及催化剂氯中毒等,加剧了下游炼化企业的设备腐蚀和非正常停工频率;因此此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原油中的氯化物一般认为有两种,即以氯代烃存在的有机氯化物和与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形成的无机氯化物。这两种形式存在的氯化物在原油加工过程中均可造成催化剂中毒和设备腐蚀。无机氯化物可在原油脱盐脱水过程中随水而脱除。但是有机氯化物采用常规方法不易脱除,脱盐后原油有机氯含量几乎不降低。有机氯的存在会给油田处理系统尤其是炼化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有机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分析原油有机氯含量,采用两种分析方法比对,方法一是利用SY/T0536-2008所得试样上层油液,通过库仑法分析有机氯含量;方法二利用原油总氯与无机氯之差分析有机氯含量,最终得出因为低沸点氯代烃的挥发造成方法一所测得有机氯含量偏低;方法二比方法一分析得到的有机氯更为准确,同时相对于现有国家标准所执行的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标准误差会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