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饮用水中土腥味和霉烂味的去除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德好 《安徽化工》2005,31(4):41-43
在水处理过程中,常规工艺难以去处污染原水中的土腥味和霉烂味,产生这些嗅味的化合物主要是土味素(Geosmin)和2-甲基异冰片(MIB)。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色质联机分析技术分析水中的土味素和2-甲基异冰片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PAC)联用能彻底地去除水中的异嗅味,其机理是通过氧化和吸附作用去除有机物,是一种高效适用的饮用水除嗅味技术。  相似文献   

2.
凹凸棒土吸附去除饮用水中典型嗅味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用水水源中通常存在有致嗅味物质,由于常规饮用水净水工艺对致嗅味物质去除效果不佳,导致饮用水有异嗅异味的问题。试验以水中典型的致嗅味物质二甲基异冰片和土嗅素为嗅味代表物质,研究了凹凸棒土作为吸附剂对嗅味物质的吸附行为,探讨了pH值、凹凸棒土投加量、水力条件、竞争吸附等对凹凸棒土吸附水中嗅味物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沈雪  王铮  蔡盛 《净水技术》2023,(S1):64-69
对地下水所存在的异嗅味问题进行异嗅味感官特征评估和异嗅味物质识别分析,在此基础上以铁、锰、异嗅味物质为特征水质指标,试验研究单独低温等离子体放电处理、单独锰砂过滤处理及锰砂-低温等离子体复合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地下水主要嗅味类型为化学味、腐臭味和霉味,且嗅味强度达中等,异嗅味物质则主要来源于水体中苯类、吡嗪类和硫醚类等有机物,呈现多种有机物复合型嗅味特征,硫还原菌属和硫氧化菌属的检出也进一步佐证了硫醚类化合物的形成。此外,锰砂-低温等离子体复合处理技术对铁、锰和异嗅物质的整体去除率最高,其总量去除率分别可达95%、50%和77%,单独锰砂过滤处理技术去除效果也较佳,在实际应用中可综合考虑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4.
饮用水中异嗅异味不仅影响了感官性状,还降低了饮用水水质。介绍了饮用水中的嗅味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去除技术,特别是常见的两种嗅味物质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的典型去除工艺。并分析了吸附处理、化学氧化、生物处理和联用技术的去除效果及优缺点,指出了嗅味物质去除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董月芬 《河北化工》2011,34(10):70-72
对原水致嗅物质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并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采用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联用方法,去除水源嗅味。  相似文献   

6.
自青草沙水库投入运行以来,上海市的原水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若要维持优良的水质,应着重加强5个方面的工作,包括水库流场分析和改善、外来咸潮入侵的预报、富营养化的有效控制、异嗅味物质的去除以及水库内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立。针对这5个方面,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以便对水库今后的运行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以某水库水为原水,研究了5种给水处理工艺对水体藻类导致的嗅味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除常规处理工艺(嗅阈值去除率50%左右)外,其余4种工艺都可达到90%以上的除臭率。臭氧-粉末活性炭-常规处理工艺对嗅阈值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8%。实际应用中,建议臭氧的投加量为2mg/L、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为5mg/L。  相似文献   

8.
正在湖泊和水库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蓝藻爆发问题一直都是不可回避的世界性困扰。原水中以微囊藻毒素(miceocystin)、节球藻毒素(nodularin)、拟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蛤蚌毒素(saxitoxin)等为代表的多类藻毒素物质~([1]),以及土臭素(geosmin)和2-MIB等嗅味物质~([2]),都是蓝藻细胞的代谢产物,它们对人体的肠胃、肝脏等器官均会造成损伤,甚至具有一定的致癌性~([3-4])。近年来蓝藻水华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呈现增长的趋势~([3]),由此带来的水生生物和人类中毒问题、饮用水处理中的毒素积累问题、饮用水的异嗅异味  相似文献   

9.
某水厂以东太湖为水源,夏季致嗅物质二甲基异崁醇(2-MIB)风险频发。研究取水口及附近水域2-MIB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2-MIB的来源;同时,结合水厂实际案例,分析2-MIB在不同应急处理工艺下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东太湖原水中2-MIB与蓝藻和底泥的释放有关;应急投加粉末活性炭对夏季原水中2-MIB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当原水遭受复合污染时(即COD_(Mn)、藻类和嗅味浓度水平均较高),粉末活性炭两步投加方式较单点投加对原水中2-MIB的去除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去除率提高12.8%)。  相似文献   

10.
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联用去除水体嗅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处理富营养化的嗅味原水,由正交试验得出最佳试验条件和最佳药剂投加量。从而使处理后水体满足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1.
肖敏杰 《江西化工》2011,(2):117-120
太湖主要水源地为Ⅲ类水体,但由于受太湖水质波动的影响,造成局部时段嗅味和有机物升高影响水质,本文通过对太湖原水水质分析,提出以预臭氧、曝气生物预处理、粉末活性炭应急投加的组合预处理工艺应对原水水质波动,提高供水水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不同时期阳澄湖原水中藻类及嗅味物质的变化情况,解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于2017年4月~10月对阳澄湖原水中藻类、腐殖质、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等物质进行了连续监测,分析饮用水处理过程中藻类的去除情况,优化生产工艺,高效去除藻类的同时控制水中嗅味物质生成,提升水质,保障供水安全。结果表明,气温的增加有利于藻类繁殖,藻类生长旺盛时期,水中的腐殖质、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含量相应升高,各种物质浓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养殖活动以及底泥中微生物共同作用可能是引起2-甲基异莰醇增加的主要原因,夏季嗅味物质的产生主要来源于藻类。工艺除藻过程中,次氯酸钠对藻类的去除率可高达97.24%,高锰酸钾对藻类去除率仅为28.16%。次氯酸钠除藻效果明显优于高锰酸钾,结合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可去除藻毒素等有机物质,降低二次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3.
秦湘 《江西化工》2013,(2):169-172
金坛市第三水厂以城市近郊钱资湖为水源,原水个别时段有机物含量较高,夏季高藻,有嗅味.而目前常规工艺处理能力无法应对,社会反响很大.中试试验对微滤系统在金坛第三水厂的应用进行考察,分别以滤池出水和预处理后气浮出水作为微滤进水,微滤系统膜通量分别为80L/m2/h、90L/m2/h、100L/m2/h,产水水质稳定,平均浊度0.1NTU,产水中总大肠菌群及细菌总数均未检出,水回收率大于96.1%.试验表明,原水的恰当预处理是保证后续膜滤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重点关注的是有机物和微生物对高通量膜滤系统的影响.高锰酸钾预氧化+粉炭投加+常规处理+微滤膜系统等工艺组合能够有效解决现存在有机物、高藻和嗅味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对湖水水质突变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刘泓  刘毅 《当代化工》2013,(1):101-104,115
对引起石蜡嗅味的原料的杂质种类进行了简要分析,重点介绍了各种基本氮杂环物的嗅味等特点,简述了糠醛精制、酮苯脱蜡、石蜡加氢生产工艺及其产品特征,指出现行石蜡加氢工艺存在的局限性,通过调整相关工艺参数、技术改造使石蜡产品嗅味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水环境的逐渐恶化,饮用水嗅味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热点。对饮用水中嗅味物质的来源、分类、危害及其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着重从感官分析法、仪器分析法、酶联免疫法(ELISA)以及综合分析法这4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对饮用水嗅味评价及嗅味物质检测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就各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行红淼 《广州化工》2012,40(11):176-178
随着新的全精炼石蜡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对生产全精炼石蜡的嗅味提出了较高要求。国内不少企业生产全精炼石蜡时,嗅味无法满足质量要求,困扰着全精炼石蜡的生产。本文对石蜡嗅味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特别分析了减压蒸馏、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石蜡加氢等石蜡工艺生产过程对石蜡嗅味的影响,指出了调整优化方向,提出生产末端利用白土精制进一步降低石蜡嗅味的措施,达到生产全精炼石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水库水源藻污染日益严重,传统沉淀固液分离工艺难以满足净水要求。以鹊山引黄水库高藻原水为研究对象,开发了炭砂双层滤料浮滤池,考察了浮滤池工艺运行特性及运行效果。试验表明,絮凝剂选用聚合氯化铝铁(PAFC),在投药量4.0 mg·L-1(以Al3+计),回流比8%,溶气压力0.4 MPa时,运行效果较优。炭层所含生物量约占滤料层总生物量的97.4%(最高值50.2 nmol P·g-1),是砂滤层(3.0 nmol P·g-1)的16.7倍,污染物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活性炭层。试验期间,浮滤池工艺对颗粒物、蓝绿藻、浊度、CODMn、NPOC、UV254、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48%、92.40%、92.56%、57.41%、51.60%、52.50%、75.67%,嗅味由4级降为0级,出水土臭素、二甲基异冰片含量均小于检出限,一氯二溴甲烷、三氯甲烷前体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5.1%和60%,表明浮滤池工艺对常规指标、藻类、嗅味物质、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去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饮用水处理中土臭素(GSM)、2-甲基异冰片(MIB)的来源、嗅味特性及应用高级氧化处理技术的必要性,并揭示了其中反应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重点介绍了应用臭氧组合氧化工艺(O3/H2O2、UV/O3、UV/O3/H2O2、臭氧催化氧化)、光催化、超声波来降解GSM和MIB。探讨了试验过程、梳理试验结论,并对部分试验的效果进行对比。各工艺在去除嗅味物质的过程中生成的TPs(苯甲醛类物质),其致嗅特性,毒理特性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定性。  相似文献   

19.
由于富营养化造成的水体嗅味问题日益严重,而常规水处理方法不能有效去除水体嗅味。研究表明,应根据嗅味水源水质,在常规处理技术上结合诛夏处理技术,才能有效去除水体嗅味。  相似文献   

20.
沈雪 《净水技术》2021,40(z1):20-23,56
依托已有的中试试验装置,初步研究了纳滤膜对不同浓度嗅味物质的去除效果.结果 表明:在一定投加浓度范围内,纳滤膜对2-甲基异莰醇(2-MIB)、土臭素(GSM)和二甲基三硫醚的去除率均在67%以上,最高可达100%;纳滤膜对不同浓度混合嗅味物质的去除,则随着嗅味物质的种类和投加浓度变化而变化,对可检出嗅味物质的总浓度平均去除率可达到64%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