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的建设,给传统村落带来发展生机的同时,也带来触目惊心的破坏。由于缺少保护意识,传统建筑损坏严重,新旧建筑混杂,破坏了村落的传统风貌。文章通过对徽州传统村落许村的实地调研,分析当前许村村落风貌现状和文化特色,针对新农村建设中许村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探索保护和发展平衡措施,提出政府引导和民间自发共同促进,村落风貌和传统建筑合理控制,乡村振兴和村落保护有机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均彰显了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价值。传统村落法定概念不明导致的识别障碍,产权不清诱发的利益冲突,机制欠缺引致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不力等问题,映射了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法律制度的诸多缺损。通过补救法律制度的缺损,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尤为紧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以成渝两市为代表的我国城乡一体化事业中,科学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关键。在成都平原的广大农村地区,一方面规划建设了大量的新型社区;另一方面,对许多原乡林盘式村落进行了现代化的风貌改造,使之转变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乡村度假旅游小村。这些新型的乡村度假旅游小村以全新的形态颠覆了人们心中传统的乡村面貌,可以说这是历史进程中我国传统乡村民居聚落的一种新的现代化演绎方向。本文结合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中积累的诸多案例,以成都平原林盘式村落风貌改造为例,提出了一种新的、操作性较强的、基于原乡林盘式村落的新型乡村度假旅游小村空间规划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发地,更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抑或是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使公共空间发生的"质变""裂变",都将形成巨大的推动力,推动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获得新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一、从"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回归;二、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到"社会主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三、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主体"到"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共同体"的发展;四、从"现实公共文化空间"向"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5.
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传统村落备受关注.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以界岭口村为例,通过分析村落的资源优势,总结当前村落在发展中面临的文化传承困难、建筑风貌杂乱、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受阻等问题,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理念,从产业经济、风貌格局、设施配置、管理机制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保护和发展村落的具体对策,以期为类似村落的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指农村居民在悠久历史演进过程中与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综合体,是我国农耕文明、地域建筑风貌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陕南地区传统村落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代表之一.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陕南地区1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单元,构建包含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经济条件5个方面的陕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分析其人居环境的水平及空间分异特征,为陕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陕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空间分异大致呈现“周高中低”和“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2)空间环境在一级指标层中权重最大,是影响村落人居环境水平的重要因子;(3)各一级指标中生态环境、空间环境和经济条件呈现正相关,文化环境、社会服务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的保护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立足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朝鲜族传统村落孟岭村为例,在分析村落地理区位、发展历史、经济水平以及村落格局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针对孟岭村存在的诸如建筑风貌杂乱无序、文化传承主动性差、设施配套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旅游开发滞后,村民参与动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从完善规划、创新模式、整治环境、文化自觉、产业多元等着手,提出了孟岭村保护和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期能为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传统村落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系统科学地认知传统村落文化是这类乡村振兴的基础。基于区域的、动态的视角,应用类型学、文化的梳理与解读、空间分析的方法,总结分析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多民系多民族的民居类型特征、文化折射与表达的作用路径,探究多民系文化交融和折射下的建筑群空间组织、建筑形制,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所折射的建筑符号与建筑元素的空间表达。系统梳理得出多民系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文化折射与表达的形式、空间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较好地解决了当前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中重建筑形式轻文化内涵的问题,凝练出景区周边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与景观资源,为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不少历史文化名村在进行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历史文脉的科学保护,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风貌、建筑等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本文以山西历史文化名村师家沟为例,探讨了古村落的基本结构与空间环境特征,提出古村落的保护不仅要研究村落同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也要研究村落的历史文化,准确的把握古村落的空间特色、文化内涵、价值定位,这是做好古村落保护的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也是保护规划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金华地区的村落虽然经济发展迅速,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村落的更新、建设缺乏对村落传统景观的整体保护,管理欠缺、规划滞后等将致使村落的传统景观风貌逐渐散失。所以,保护村落的传统景观风貌,传承和延续区域的地方特色与景观特征刻不容缓,在此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1.
海草房作为胶东沿海地区的传统民居, 不仅是一种极具地域特点的文化景观, 同时也是一种地方历史记忆的载体,但受乡村空心化、乡村老龄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等因素的冲击, 这种特色民居正面临着废弃甚至消失的危机。海草房的保护成为了当地美丽乡村发展的当务之急, 而对海草房保护最有效的方式是重新发掘其多元的时代价值, 以乡土特色为基础、时代价值为重点、保持传统村落的“原汁原味”为原则, 为其生态保护式开发注入现代理念。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文献检索梳理、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山东荣成市海草房的产生地域环境、发展历史、空间分布、建筑特色等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分析, 并结合现代发展需求试图系统发掘其新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活价值, 为其今后的利用式保护和特色化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民宿是一个城市的传统风貌、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的缩影,是城市符号的表征。很多国家的各级政府对民宿的建设发展都给予很高的关注。在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民宿规划设计的研究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给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利用田园综合体理论,结合淮安的地域特色对当地民宿建设进行研究,为以现代手法保护和发展乡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鄂西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地处偏僻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条件也较为落后,农业生产模式更新动力不足,青壮年进城务工导致村落空心化日益严重,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断裂风险。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鄂西传统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复兴画出了路线图。通过对鄂西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振兴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互促进作用的分析,提出助推鄂西传统民族村落振兴的对策,包括:培育鄂西民族村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阻止民族村落空心化,活态保护民族村落传统建筑,推动民族村落传统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培养一批立志于鄂西民族村落振兴的工匠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随着乡村建设的加速和推进,亳州的乡村建筑在拆旧立新中迎来了新的建筑风貌;与此同时,饱含亳州民间传统文化的乡村建筑风貌却日渐削弱甚至破坏。文章通过调查和研究亳州乡村居住建筑,系统分析其整体和单体构建传统风貌,并在调查基础上总结归纳其风貌特征,提出一定的保护策略和建议,为建设具有传统文化的亳州乡村建筑风貌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村落空间形态诠释着乡情、宗亲、落叶归根等民族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传承村落精神,是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分析,梳理了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传统因素及新生因素,从村落景观的完整性、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和地缘关系的领域性等方面提出了基于传承村落精神的规划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街巷肌理和建筑组合所形成的空间环境对村落历史文化遗存内涵的价值体现和形成作用,是传统村落更新改造和功能活化的关键。本文运用空间句法技术,以绩溪县仁里村为例,用轴线地图拟合村落空间,计算空间句法整合度等指标,并结合调研得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对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成与演变进行分析。分析得出,仁里村传统空间的形成与现代空间的演变均与人的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村落外部道路的发展造成了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的割裂,外来游客与村落原住民在生活方式等方面未能较好融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落空间的衰败。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从步行空间构形、街巷院落功能、村落整体效率多个方面探讨传统村落活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传统聚落是人类对其生境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开展传统聚落特别是传统村落相关科学问题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内涵,探寻乡村规划经验和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6 819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密度估计、地理集中化测度以及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第一批至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云南片区、"贵州-广西-湖南-重庆"区域、"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区域及"河北-山西-河南"区域四大聚集区。中国传统村落在全国、区域及省级行政区尺度均存在数量差异性和空间不均衡性,且其聚集区具有较为明显的"跨界现象"。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省际差异较大,少数省级行政区传统村落数量在各批次和全部五批次总体样本中占比较高。中国传统村落在全局空间上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高度聚集特征,而在局部空间上则具有明显的高高聚集、低高聚集和低低聚集及冷热分区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地域文化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域特色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成都经过多年的乡村建设实践,走出了一条基于地方资源、文化特色和生态本底的内涵式乡村发展途径,在地域特色表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为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基于广泛的调查,梳理了成都美丽乡村建设中地域特色表达的阶段历程、表现路径、表达方式以及保障机制。认为成都经验在多方面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仍需在创新表现形式、地域文化精神内涵深度研究等方面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19.
党在十八大中提出"美丽中国"的建设任务和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任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生活美"、"环境美"、"产业美"、"文化美"(简称"四美")的角度阐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内涵,再以树山村为例,梳理树山村"四不美"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探讨通过合理的规划途径将"四不美"变为具有"四美"内涵的美好乡村,从而针对当前美好乡村普遍存在的"四不美"的问题,总结出具有较高可行性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思路及建设路径,为其他乡村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对现今传统村落整体情况概述的基础上,对张家口市蔚县的传统村落展开了实地调研,并分析总结了张家口市蔚县传统村落风貌特色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