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龙岩市第二产业产业集聚状况进行EG指数测算,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4个门类产业及4大门类下的42个大类产业.测算结果表明,龙岩市第二产业总体上集聚程度较高.在分析产业集聚状况的基础上,从政府、重点产业、企业、行业组织、区域互补性、集聚水平等方面对龙岩市的产业集聚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2014—2016年湖南7个大型上市企业碳排放的有关数据为基础,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2014—2025年7个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模拟和预测,并设定3种情景对企业未来碳排放量进行情景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5年,保持原有发展方式不变,WK、JZT、HL、H、XD企业的碳排放量将呈上升的趋势,而ZL、BD企业的碳排放量将呈下降的趋势。不同行业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大小各不相同,企业总资产对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的碳排放影响较大;企业人数对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煤炭发电力业的影响较大;人均营业额对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影响较大;碳排放强度对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的影响较大。2014—2025年,在节能情景下,7个企业碳排放与BAU相比减少了2.0%到12.3%不等;在低碳情景下,7个企业碳排放与BAU相比减少了4.0%到29.0%不等。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产的"碳-水"关联是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开展农作物虚拟水与隐含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及关联特征研究,有助于揭示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的时空差异及相互作用机制。基于2005—2014年河南省的气象数据和统计资料,对河南省5种主要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与隐含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分析了地市尺度上的时空特征,并采用门槛面板模型探讨了二者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除大豆外,其他4种农作物的单位产量虚拟水含量均呈现出波动性降低的变化趋势;单位产量虚拟水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大豆、花生、小麦、玉米、蔬菜。②河南省农作物单位产量隐含碳排放量的波动较小,整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单位产量隐含碳排放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大豆、花生、小麦、玉米、蔬菜。③小麦、玉米、花生的虚拟水含量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三门峡、洛阳、郑州和平顶山地区;单位产量隐含碳排放量的高值区域主要聚集在平顶山、郑州、济源和洛阳地区。④虚拟水与隐含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单一门槛效应,隐含碳排放量对虚拟水含量增加有着明显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4.
水、土、能等资源是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研究区域各种资源开发利用与碳排放的相互影响机制,对于推动资源节约和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河南省18个地级市2006—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南省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水、土、能等资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总体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地市之间差异明显;2在河南全省及三大区域的空间大尺度上,资源利用效率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3在河南省地级市空间尺度上,资源利用效率与碳排放强度的对应关系并不完全吻合;4对于不同区域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碳排放强度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关系,对碳减排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目标应该有所侧重和区分,采取差别化的发展策略,这对于河南省未来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产业碳排放是区域主要碳排放源。为了解不同产业碳排放的特征,为企业碳核查及碳交易提供数据支撑,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对2000—2011年的产业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对产业碳排放强度及碳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郑州市产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产业碳排放量由2000年的613.87万t增长到2011年的2 010.52万t,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率为11.6%,其中制造业(特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是产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郑州市产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2005年产业碳排放强度为1.95 t/万元,2011年下降到1.31 t/万元,下降率为18.74%;部分行业碳排放强度呈增加趋势,如塑料品制造业2011年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的增加了约4倍。3郑州市产业碳减排潜力巨大。2050年,低碳情景下的产业碳排放量为5 072.26万t,比基准情景下的碳排放量减少了814.14万t,碳减排比例约为13.83%。4低碳情景下的产业碳排放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基准情景下的。低碳情景下的产业碳排放于2038年达到峰值(5 324.14万t),基准情景下的产业碳排放于2046年达到峰值(5 914.37万t)。5为推动城市低碳转型,郑州市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改造传统制造业,改善能源结构,限制高耗能产业行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结论可为郑州市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虚拟水隐含于产品中在不同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作为社会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分析虚拟水的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唐山市为例,基于水资源投入产出表、用水数据、社会经济数据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2、2005、2007、2010年,农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4个产业部门中,农业向其他3个部门输出虚拟水,且向工业部门输出的比例最大,其他3个部门均为虚拟水净输入部门。(2)唐山市为虚拟水净输出区域,净流出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净流入部门包括建筑业和第三产业。(3)农业为影响唐山市内部农业与工业部门间虚拟水流动的首要因子,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粮食作物产量比重、蔬菜瓜类产量比重、耕地面积、万元农业GDP用水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GDP、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GDP、金属品制造业GDP;影响唐山市同外部农业虚拟水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单位面积耕地用水量、实际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城镇化率、水资源总量、人均GDP、京唐港货物吐出量。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制定缓解水资源短缺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农业、工业及能源消费大省,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对推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2060年碳中和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长久以来煤炭主导的较单一能源结构导致河南省面临碳排放基数大、生态治理形势严峻、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可再生能源开发程度低等关键问题.为此,详细梳理了河南省当前的能源供需...  相似文献   

8.
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重约束与任务分摊下,对各省份的碳排放总量与强度进行有效测算和驱 动因素分解有助于地区和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因此,基于 2000—2018 年中国 30 个省 份的数据,采用表面能源消费量估算法对各省市(市、区)的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算,从时间 与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动态演变趋势,并且基于 LMDI 模型对中国碳排放总 量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显示:2018 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为 1 257 001.95 万 t,碳排放强 度为 1.05 t/ 千美元。2000—2018 年,中国碳排放量均值排名前三位的是山东省、河北省和山西省,排名末 三位的是北京市、海南省和青海省;碳排放强度均值排名前三位的是山西省、贵州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排 名末三位的是广东省、海南省和福建省。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是中国实现碳减排的最主要因素,而经济增长 与人口增长则会导致碳排放总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能源消费正逐步由生物质能源向电力转变。因此, 从农村视角识别影响农村用电碳排放的潜在驱动因素, 是我国推进农村低碳发展、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采用基于人口、富裕度和技术的随机影响回归模型(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 STIRPAT), 结合岭回归, 分析2005~2018年广东省农村用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城市化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收入水平以及住房条件等因素都与广东省农村用电产生的碳排放呈正相关。其中,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广东省农村用电碳排放的最关键因素。此外, 农业经济发展与广东省农村用电碳排放也呈弱脱钩关系。最后, 针对如何减少广东省农村用电碳排放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政策背景下,社会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实行。作为可以有效支撑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的区域综合系统,需要在考虑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情况下保证系统经济低碳运行。结合绿色证书交易机制,提出了一种计及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模型。以系统总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绿色证书交易、碳排放等因素,构建了包含电、热、冷负荷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模型。通过设置不同场景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绿证交易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优化模型可有效提高系统总收益且兼顾了环境效益,为系统的经济低碳运行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省碳排放为研究对象,从三次产业消耗的三类一次能源角度、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2000-2013年产业结构、人均GDP及能源强度对河南省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综合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有负向影响。然而第一产业人均GDP和第三产业人均GDP与河南省碳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只有第二产业人均GDP是推高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减少第二产业比例及降低第二产业能源强度对于碳排 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市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对于指导区域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基 于岳阳市 2013—2019 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结合重心转移模型、ArcGIS 空间分析等方法,对 岳阳市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岳阳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 主,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出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的净碳排放量由 2013 年至 2019 年增加了 4.05%,其中 建设用地的碳排放是岳阳市最主要的碳源,林地对碳汇的贡献量最大,同时总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呈现出先 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岳阳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呈现出一转多的特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 重心均集中在岳阳县,整体上均向东南方向转移,转移距离分别为 2.96 km 和 16.15 km;2013—2019 年岳 阳市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效应表现为碳排放增量高于碳吸收增量 5 168 294.63 t,且建设用地侵占 耕地、林地是碳排放总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此外林地带来的生态效益较为显著,在平衡碳循环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中国30个省区1997—2012年能源消费数据,依据电(热)碳分摊原则测算出各省区的碳排放量,运用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理论,建立了包含经济增长、碳排放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联立方程来分析区域 FDI 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联立方程中每个模型的协整关系是成立的,区域 FDI 对区域碳排放的直接弹性是-0.001,间接弹性是0.146,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直接弹性是0.032,间接弹性是1.882。研究进一步发现区域 FDI、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能源强度都是促进区域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并且区域 FDI 和区域碳排放量对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双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背景下,电动汽车的推广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为研究电动汽车对碳排放的影响,首先分析电动汽车规模、区域能源构成及车网互动技术与碳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然后根据清洁能源发展规律构建区域清洁能源发展路径;最后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考虑清洁化能源变化下,电动汽车入网对区域碳排放演化的动力学反馈模型.最后,以中国西南某城市的数据为例进行动力学演化仿真,其中以电动汽车的发展规模及清洁能源的发展路径为主要变量,分析多种场景下电动汽车入网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此外,还通过灵敏度试验验证电动汽车入网具有一定的碳减排效益.上述仿真结果表明,清洁能源的发展对碳减排的影响最显著,且电动汽车车网互动技术具有巨大的碳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能源消费带来的排碳量作为一个地区的排碳量,从碳排放总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碳排放效率、碳排放结构、各产业煤消耗总量等对湖南省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碳排放总量较多,呈上升趋势,在中部8省处于中下等水平;湖南碳排放效率先减少后增加,略低于东部,高于中部、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湖南碳排放主要以煤碳排放为主,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5%;第二产业对煤和石油消耗最多,第三产业煤消耗最少;2005年3个产业煤排放急剧增加,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形成节能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不明确、不清晰的问题,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了云南省的能源结构、碳排放现状、碳排放重点行业、林业碳汇情况等,归纳总结出云南省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可再生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绿色能源优势,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废弃矿山...  相似文献   

17.
为了量化评价桥梁工程的碳排放,提出了桥梁工程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从固定燃烧源、流动燃烧源、购买电力等方面分析了在桥梁设计、原材料生产加工、现场施工、运营和维护及废弃这5个阶段的碳排放。应用该方法对武汉市南太子湖大桥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原材料生产加工阶段的碳排放最大,桥梁运营期因车辆尾气排放导致其碳排放次之,施工阶段的碳排放相对较小。该结果可作为指导桥梁工程碳减排的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18.
能源行业在碳排放中所占比重较大,是节能减排的主力军,为保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将碳排放考虑到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为此建立一种考虑碳排放惩罚因子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模型,首先,针对某园区的热、电负荷特征,提出4种规划方案,以净现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得到4种规划方案在考虑碳排放惩罚因子场景下的最优容量配置;其次,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两方面对比分析4种规划方案优劣势,并分析综合能源系统的热电供需平衡;最后,针对碳排放惩罚因子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考虑碳排放惩罚因子可以减少综合能源系统的碳排放,且可再生能源、储能装置以及燃气轮机都可以减少碳排放,提升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常规区域供冷系统、天然水源区域供冷系统以及空气源区域供冷系统的碳排放量分析的通用模型.以上海某商业中心为例,用TRNSYS软件对三种区域供冷系统进行了动态的逐时的碳排放量分析,结果表明,以碳排放量作为评价指标,宜优先选用天然水源区域供冷系统,其次为常规区域供冷系统,最后为空气源区域供冷系统;三种区域供冷系统中的制冷机碳排放量份额均最大,其次为二次泵.另外,天然水源温度以及天然水源地至冷水机组间的管路长度会影响到天然水源区域供冷系统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评价砂型铸造生产过程碳排放量与生产效率的问题,在分析砂型铸造过程碳排放的基础上,提出砂型铸造生产过程的碳效率模型和评价方法,使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节能减排活动.根据砂型铸造生产过程碳排放特性,建立工序碳源碳排放计算模型;分析铸造过程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生产周期以及能源消耗碳排放特征,建立4个维度的砂型铸造过程碳效率计算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砂型铸造碳效率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砂型铸造生产过程的碳效率评价.以某砂型铸造企业造型生产线为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