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北部新发现的三道桥潜山气藏的潜山结构和储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道桥潜山为晚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早期由断层控制形成的断块潜山,发育多组断层和断片结构,长轴为NE—SW向,上覆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三道桥潜山是由下部古元古界花岗岩结晶基底和上部的一套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地层、以及之上的新元古界阿克苏群共同组成,其中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地层经历过埋藏成岩改造;三道桥潜山气藏的储层岩性主要为粉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储层基质物性较差,储集空间为裂缝和溶蚀孔洞;优质储层主要受后期断裂和岩溶作用控制。三道桥潜山气藏的发现进一步证实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北部潜山构造裂缝和岩溶作用发育,具备形成优质储层和油气藏的条件,因此,该区带类似的潜山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八面河地区紧邻王家岗和乐安两个古潜山油田,古潜山尤其是奥陶系一寒武系碳酸盐岩是古潜山重要的油气接替勘探层系之一,其油源主要来自下第三系孔店组生油层,为新生古储型油藏。通过对碳酸盐岩古潜山尤其是风化壳的储层测井基本相应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点、储层物性分析、储层划分标准、储层流体性质判别等的研究,建立了一套测井储层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潜山表层风化壳油藏研究较多,潜山内幕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较少状况.从油源条件、构造活动对储层发育、输导方式和封堵盖层的配置等角度研究了桩西潜山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孤北洼陷和桩东凹陷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油源,储层、盖层、圈闭的发育主要受控于褶皱和断裂构造,由此形成以裂缝为主的复杂圈闭组合.油气沿油源断层和褶皱-断裂-裂缝进入潜山内幕溶蚀带成藏.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裂缝发育程度,正断层尤其是油源断层对下古生界储层改造是油气运移指向区,逆断层下盘地层挠曲形成缝洞发育带可形成富集高产油藏.  相似文献   

4.
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利用测井、钻井地质和地化等资料,对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输导体系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已发现的潜山油气藏,建立了不同油气输导体系与潜山油气藏类型的匹配关系。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圈闭遮挡条件,可将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潜山坡和潜山内幕油气藏等3种类型;潜山油气输导体系发育断裂、不整合、内幕溶蚀层和复合型输导体系等4种类型;受碳酸盐岩地层、断层活动性影响以及与油气生成时间的匹配,断裂型输导体系具有高效性和时效性的特征,有利于形成潜山顶和内幕油气藏;不整合型输导体系由不整合上部底砾岩和下部淋浴带组成,具有“双层”输导的特点,有利于形成潜山顶和潜山坡油气藏;内幕溶蚀层型输导体系由潜山内部的溶蚀孔-洞-缝系统组成,其发育程度受内部地层泥质含量控制,有利于形成潜山内幕油气藏;复合型输导体系由单一型输导体系复合形成,具有“多样式”的特点,可以形成潜山顶、潜山坡和潜山内幕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下古生界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埕南断层及其派生断层长期不均衡活动的影响,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13个下古生界滑脱潜山,具有形成潜山风化壳油藏与潜山内幕油藏的有利条件。但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通过区域地质特征、储层特征和含油气特征研究,认为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下古生界的油气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生油洼陷烃源岩的最大埋深控制油藏的含油底界,埕南派生断层控制油藏的平面分布。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控制油藏的垂向分布与富集高产。  相似文献   

6.
裂缝发育密度是裂缝性储层裂缝特征研究与定量表征的重要参数之一.锦州南太古宇变质岩潜山裂缝异常发育,岩心分析裂缝密度很高,而成像测井计算的裂缝密度却非常低.研究发现,该潜山多数井裂缝异常发育段由于裂缝过于发育造成岩石破碎,从而使成像测井仅能识别出少数裂缝,造成成像测井计算的裂缝密度偏低.为了准确描述该变质岩潜山储层裂缝的发育情况,首次将成像测井直接解释的裂缝密度与储层总孔隙度和电阻率建立关系,提出等效裂缝密度的概念,并将该等效裂缝密度用于裂缝三维定量表征.油藏动态响应表明,基于等效裂缝密度的裂缝分布三维模型可较准确地描述裂缝的发育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油田的开发与生产.  相似文献   

7.
从裂缝与地层曲率的关系、白云岩储层地震反射波沿层相干处理与解释、白云岩储层裂缝地震剖面解释、白云岩储层地层曲率解释以及白云储层地层反射振幅、频率特征等方面阐述了白云岩储层裂缝发育规律,由此预测出白云岩储层裂缝发育区,地层曲率高值区是油气富集的场所,可以对本区未钻井区储层发育情况进行评价和预测,为老区新层系勘探及老区开发打开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河口潜山油藏完井工艺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胜利油田河口潜山油藏的完井工艺技术,包括井身结构、完井方法、油层保护、完井投产措施,毛细管测压技术等,同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对同类地层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源岩油气理论和“进源找油”思想,创建提出了陆相页岩油“六定”思路(定背景、定源岩、定储层、定区带、定资源、定甜点)勘探流程,剖析其地质特征及与常规勘探流程的显著差异,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为例进行了论述。按“六定”思路地质评价认为,歧口凹陷在古近纪湖盆扩张和咸化环境下,半深湖—深湖、滨浅湖—湖湾相区分布广泛,发育了多个斜坡构造带,页岩油形成和聚集背景有利。沙一下亚段暗色泥岩、油页岩、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厚度大,分布广,主体处于成熟生油阶段,生烃条件好。受内、外物源共同控制,沙一下亚段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多期重力流沉积粉—细砂岩和泥—微晶白云岩储层,平均厚度为12.7~70.0 m,叠置发育,连片分布,整体呈低孔、特低—超低渗。沙一下亚段源储一体,发育4类源储配置,源储叠合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心、宽缓斜坡的中—低斜坡区和中斜坡区,纵向上浊积席状砂岩油层与白云岩油层叠置分布,并与高斜坡及裂缝带砂岩常规油藏横向连片。两类页岩油地质资源量合计中值为5.86×108 t,剩余资源占比大于60%,埋深适中,勘探潜力较大。沙一下亚段已有多口探井钻获工业油流,页岩油富集受构造、微相、成岩共同控制,发育致密砂岩、白云岩2类甜点体和4个甜点段,歧北低斜坡、歧南斜坡、板桥斜坡、歧北中斜坡是歧口凹陷近期勘探的有利甜点区。基于“进源找油”思想提出:需高度重视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贡献和分布研究; 应开拓一些“非常规思维”,探源岩(区)挖潜力、究储层找甜点、常规非常规结合立体综合勘探; 要持续探索和重点攻关页岩油甜点区(段)识别和评价方法技术,解决选区评价面临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0.
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在老油田后期开发中更好地寻找剩余油,从油层微构造,断层及断面的封堵性开发,分析了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确定了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为:(1)正向微构造,包括低部位的正向微构造;(2)断层形成的微构造,包括断层封闭,断层夹持以及断层遮挡的非主流线区形成的微构造。D油藏的实际钻井结果表明:通过微构造确定剩余油的富集区是一种好方法;断层是油层微构造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正向油层微构造和断层形  相似文献   

11.
应用岩心裂缝描述和3700测井曲线资料,对大民屯凹陷曹台潜山储层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划分出高角度缝、斜交缝、水平缝、网状缝四种裂缝类型;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地质成因法、构造裂缝平面分布3种方法预测裂缝的空间分布,总结出该区裂缝发育,以NE向和NW向为主,工区北部、西部裂缝密度达50条/m,工区南部、东部裂缝密度20条/m左右,裂缝总体上是北部比南部好,西部比东部好;断层尖端及其延长部位、潜山构造高部位是裂缝发育的有利区,而构造低部位是裂缝欠发育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潜山裂缝气藏分段控水机制,以惠州26?6凝析气田为基础,通过实验参数设计、潜山裂缝地层设计和分段控水工艺设计,开展建立裂缝气藏控水物理实验模型、均衡气水界面和分段控水实验评价。研究表明,分段式控水可以有效延长无水采气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见水时间;不同产状的裂缝与水平井段组合不同,产气特征差异较大;水平井分段控水与气藏渗流作用是一个复杂耦合过程,盲管段与生产段匹配直接影响气井的产能,生产段打开程度、盲管段长度、盲管段位置是影响裂缝气藏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旨在建立潜山气藏分段控水开发的模式,为合理科学的海上凝析气田水平井控水研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周口拗陷石炭—二叠系分布、烃源岩特征、生烃史、生储盖组合类型、储集特征、油气输导体系及充 注史、圈闭类型及其形成演化以及典型油气藏剖析等综合研究,评价了该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及其成藏条 件。结果表明:煤是石炭—二叠系最主要的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类型好,生烃潜力高;印支期和喜山期是石 炭—二叠系最主要的生烃期;石炭—二叠系油气存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古潜山3种生储盖组合类型,其中, 下生上储型是最重要的生储盖组合类型;石炭—二叠系油气发育有砂岩输导层、不整合面输导层及断裂系统3 种输导体系;石炭—二叠系油气主要有印支和喜山两期油气运聚及充注事件;区内发育多种复合构造圈闭、下古 生界风化壳岩溶地貌圈闭及上古生界地层—岩性圈闭;喜山期晚期是区内石炭—二叠系最主要油气生成和运聚 期,并且圈闭定型期与油气运聚期配置良好;南12井油藏是区内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的重大发现。总之,该 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潜力较大,成藏条件有利,有望获得油气勘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八面河地区潜山发育,分布广泛,且具备基本的成藏地质条件,是东营凹陷的一个重要的勘探领域。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从潜山成因类型和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方面探讨古潜山的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郭井子潜山带主要形成复合型潜山油气藏,草桥潜山带和广饶-羊角沟凸起带为残丘型层状油藏;羊口潜山带和沙子岭潜山带为断块型块状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在三维地震的基础上,通过精细的构造解释,对梨树断陷的构造格架进行重新划分,对油气成藏的基本模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划分深部、中部、浅部三套成藏组合,存在近源侧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型成藏模式、远源垂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型成藏模式;将梨树断陷层构造单元划分为:毛城子斜坡带、八屋隆起带、小宽洼陷、小城子斜坡带、桑树台洼陷、双龙洼陷等6个构造单元;认为陡坡带存在构造(断鼻)油气藏,主洼槽带(断槽)存在岩性(湖底扇)油气藏,中央隆起带存在构造、岩性、潜山、地层油气藏;次洼槽带存在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斜坡带存在构造-岩性、地层油藏;八屋隆起带(中央隆起带)有效的储层和保存条件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小城子、毛城子斜坡带(东部、北部斜坡带),不整合面和泥岩对油气的封堵是该领域成藏的主控因素;桑树台洼陷陡坡带,有效的储层和圈闭是该领域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开发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千米桥古潜山凝析气藏是新近发现的一个复杂凝析气藏。选用三维线份模拟器,进行相态拟合、历史拟合,结合地质分析油藏工程测试结果,消除早期数值模拟的多解性,对开采方式、采气速度、井型优选等关键问题及地质参数进行了模拟对比研究。采用方案的技术优选结合经济优选,为气田的实施方案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7.
老君庙油田M油藏挖潜调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老君庙油田M 油藏顶部区的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生产历史,利用油田注水开发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其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平面上和纵向上找到剩余油饱和度的相对富集区,提出了针对性的调整方案和选定新井井位,并预测其将来的开发生产动态,比较了开发效果;目前经生产实践证明此次数值模拟研究为该油田挖潜调整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达到了控水稳油的目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巨厚古潜山油藏水平井开发可行性及合理注水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巨厚古潜山油藏水平井开发可行性及合理注水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巨厚古潜山油藏裂缝溶洞发育,采用水平井开发能够获得较高的产能;采用底部注水时,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及重力作用,上部生产层注水难以受效,采用逐层上返注水方式能使注入水均匀向上推进,获得较高的水驱采收率,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渤海L油田从投入开发,经历了内部加密、变井网、转流线等多轮次调整,平面剩余油分布零散,纵向水淹规律异常复杂,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厚层油藏储层进行精细刻画,指导剩余油精细表征和挖潜。研究发现,该油田单砂体平面以对接式为主,纵向叠置以切叠式为主,南部垂向加积型朵叶体剩余油富集在断层附近、潜山围区、砂体沉积边部,可部署定向井挖潜,中部前积型朵叶体剩余油富集在厚砂体顶部及薄夹层下部,可部署水平井挖潜。  相似文献   

20.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非常严重,大多数具有多重孔隙结构特征,渗透率为岩块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的总和,计算比较复杂。我们充分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及核磁测井技术对潜山裂缝性油藏储集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全面系统的评价渗透率的解释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碳酸盐岩潜山裂缝性储层渗透率的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