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压电泵的工作原理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喷流推进的压电泵.通过分析这种压电泵在一个周期内的工作状态及喷嘴直径对喷射高度的影响,制成了单腔、单阀结构的试验样机,并以水为介质测试了输出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200 V正弦电压作用下,样机工作频率为45 Hz时流量最大,达425 ml/min;工作频率为75 Hz时输出压力最高,为22 kPa,此时最大喷射高度可达105 cm.压电喷流泵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了较高的压力输出,证明将其用作喷流推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对双入口压电泵进行了结构设计及工作过程分析,推导了单腔体压电泵的输出流量与入口截面积的关系。搭建了双入口压电泵的试验测试系统,分别对单入口压电泵和双入口压电泵的输出性能进行试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双入口压电泵的最大输出流量比单入口压电泵提高77.4mL/min;双入口压电泵的最大输出压力比单入口压电泵提高1.92kPa,双入口压电泵可以实现两种流体的混合。理论分析及试验结果表明:双入口压电泵可以提高单腔体压电泵的输出性能,并实现两种流体的混合,同时通过控制双入口压电泵的驱动频率,可以实现对两种流体的变量混合。  相似文献   

3.
两腔体串联压电驱动微型泵的输出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一种新的双压电振子驱动的两腔三阀串联压电泵 (以下简称两腔串联压电泵 )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利用厚度 0 18mm、直径 30mm的压电薄膜制作了尺寸为38mm× 3 5mm的两腔体串联压电泵 ,并以水为介质测试了压电泵的输出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在工作电压和频率相同的情况下 ,由两个性能相同腔体构成的串联压电泵的输出压力等于单个腔体独立工作输出压力的 2倍 ,输出流量等于单个腔体独立工作输出流量的 1 4~ 2 0倍 ,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 .实验测得两腔体串联压电泵的最大流量和压力分别为 11 75ml/min(驱动电压 70V、频率为 5 0Hz)和 2 1 9kPa(驱动电压 70V、频率为 2 0Hz)  相似文献   

4.
以双晶片压电振子为驱动元件,研制了两主动阀式压电泵。结合该泵的机械结构,详细分析了主动阀压电泵的作用机理。根据双晶片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对驱动信号的要求,搭建了两主动阀式压电泵的试验测试控制系统。最后对主动阀泵进行了性能测试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电信号频率为40 Hz时,泵的正向最大输出流量为180 ml/min,反向最大输出流量为170 ml/min,正向最大输出压力为6 kPa。  相似文献   

5.
带整体开启阀的双腔串联压电薄膜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阐述了带整体开启阀的双腔串联压电薄膜泵的工作原理并给出结构设计。对整体开启阀的过流特性进行了理论推导,定性分析了影响其过流性能的因素,并用实验加以证明。对影响压电泵性能的因素,如腔体高度、阀的结构、阀的滞后性、空穴现象等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测试,得出了其对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规律。所设计带整体开启阀的双腔串联压电薄膜泵样机具有自吸性,通过调整输入电压和频率可控制泵的流量与压力输出,工作性能稳定。在输入电压为200 V、工作频率为250 Hz左右时,最大输出流量和压力可分别达到950 mL/m in和75 kPa,自吸高度为0.285 m。  相似文献   

6.
在现有压电泵研制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基于压差原理的微流量传感器并将其集成到压电泵闭环控制系统中,实现了压电泵输出试剂体积精确闭环控制.通过理论计算,指出了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和传感器芯片设计原则,进而完成了传感器的封装;为方便观察传感器检测的流量信号,设计了传感器信号的显示模块;通过实验实现了传感器信号的标定和性能的测试;最后搭建压电泵闭环控制系统,并引入了模糊P ID控制算法进行精确体积试剂分配控制,通过试剂分配测试实验表明,当期望分配体积100μL时该系统试剂分配偏差小于0.1μL,具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电磁驱动主动阀压电泵的设计及其性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主动阀压电泵。与被动阀压电泵通过流体流动开启阀片方式不同,该泵通过电磁驱动方式控制压电泵的进出口阀的开启、关闭,从而降低了阀在开启、关闭时压电泵腔内流体的能量损失。同时可以根据压电泵工作性能的需要,通过调整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和相位控制阀的开启、关闭时间,这不仅可实现单一机械结构下对液体泵送方向的主动控制,而且对于流体的流量也可进行控制,为提高压电泵的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试验表明:该泵在30 Hz的条件下工作时,最大输出流量为160 mL/min。  相似文献   

8.
双作用压电薄膜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单振子、双腔、四阀双作用压电薄膜泵的输出特性进行了研究,解释了该种压电薄膜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有机玻璃为原材料加工制作了试验样机,并以水为介质测试了振子工作晶片的数量以及单、双腔工作对压电泵输出流量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增频后双作用泵输出性能不如单作用泵的原因.通过对双作用压电薄膜泵的输出流量和压力的测试得出:当双作用泵工作频率低于40Hz时,其输出流量优于单作用泵,能够提高机械转化效率;工作过程无脉动现象;在100V正弦交流信号输入下,它的最佳工作频率为20Hz,输出流量为785mL/min,输出压力为14kPa.所得到的试验结果为有阀压电薄膜泵的设计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深井潜油电泵工作原理分析,根据潜油电泵工作要求,结合目前广泛应用且较成熟的工控技术,利用组态软件,设计和研制了潜油电泵测试实验系统.应用该系统,可实现测试潜油电泵性能过程的自动化、测试数据的实时采集和性能曲线的自动绘制,简化了潜油电泵生产工艺流程,降低了潜油电泵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冰箱蒸发器管路特性自动检测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冰箱中蒸发器和毛细管等管路器件特性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原理。运用管中气流的理论,分析了温度和压力对管路阻力综合参数的影响,提出了管路阻力综合参数和泄漏系数的检测方法。用差压、流量变送器和数字集成温度传感器,通过三星单片机进行数据采集和运算处理,研制了管路器件泄漏和阻力综合参数测试系统,样机运行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管路测试系统的设计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先叙述和分析了原文和译文的关系,随后又分析了原文作者与译者的关系。虽然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颇受责难,但却也有其可取之处,并且在翻译领域,它的正面影响要大于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加强专业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我校专业建设中如何坚持特色与优势专业的建设、构建“大包装”专业群的经验进行了介绍,并就专业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我校专业建设中如何坚持特色与优势专业的建设、构建"大包装"专业群的经验进行了介绍,并就专业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制度性推进高校图书馆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创新,教育创新体系下高校图书馆亟需创新.领域及制度方面包括战略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等.建设性提出共建协作创新,重组后融资方略创新尝试.论证了知识经济时代应处理把握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学科建设和图书馆地位等三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加速经济增长,力争实现我国经济隔几年上个台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然而由于存在高消费需求与低消费能力、高消费渴望与消费信心不足、巨大的消费潜力与不良的消费环境等矛盾,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增加收入以提高消费能力、培养成熟的消费观念、增加有效供给、改善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成为消除消费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对科技期刊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对校企联合办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校企联合办刊是科技期刊改革创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述梳理机用齿条配套设计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齿条配套设计的基本思路,研究了系统评价其梳理效果的模糊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为齿条的优化设计和合理选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地震造成的危害的分折 ,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建筑工程抗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分析了混合结构在抗震构造设置、施工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此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从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现有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状况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对农村社区投放的公共服务产品结构性失衡的原因,提出了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服务组织为主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区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逐步完善农村社区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垂直裂缝井重复压裂前原地应力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复压裂裂缝起裂和延伸机理是重复压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初次人工裂缝和生产诱导是应力变化的两个主要原因。研究引起垂直裂缝井重复压裂前原地应力场变化的主要因素,认为重复压裂应优先选择有潜力的未动用小层进行补孔压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裂缝的长度及导流能力,以获得更大的泄油面积,使老井获得更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