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松辽盆地和南德克萨斯地区均发育白垩系富含有机碳的暗色泥岩沉积。基于青山口组缺氧事件层与鹰滩组森诺曼期-土伦期界限缺氧事件层对比,证实了青山口组一段与鹰滩组下段在地质年代的一致性与沉积环境上的相似性。从岩性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集条件等方面,对比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与南德克萨斯地区鹰滩组下段的致密油地质特征。结果显示: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相对富集脆性矿物,有机碳含量在1.2% ~6.6%,储层特低孔特低渗,发育纳米级孔隙,这些特征与南德克萨斯地区鹰滩组下段致密油地质特征相似。据此认为,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具有较好的致密油勘探开发前景,在未来的致密油勘探开发中可以借鉴鹰滩致密油成功开发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为认识松辽盆地梨树断陷沙河子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充填类型,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分析该区东南缘西丁家地区沙河子组三级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充填特征.结果表明:通过SB1、SB2和SB3层序界面识别,沙河子组地层由下至上分为SQ1和SQ2两套三级层序.三级层序内部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的堆积方式主要表现为进积,湖侵体系域的堆积方式主要表现为退积,高位体系域的堆积方式主要表现为进积和加积.该区沉积相类型主要包括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其中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要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相发育在陡坡带的下降盘,受强烈沉降作用控制明显;辫状河三角洲相发育在以长轴物源为特征的缓坡带,层序发育、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响应具有同步性.该研究结果为寻找松辽盆地东南缘深层洼陷带隐蔽油气藏、确定有利勘探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西湖凹陷煤系发育特征,对西湖凹陷和山东黄县盆地从构造和煤系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构造及演化对煤系发育的控制.研究成果表明:西湖凹陷与黄县盆地具有相似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中-新生代归属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运动、碰撞的动力学体制控制;西湖凹陷与黄县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同步性,断陷期盆缘主断裂控制了盆地的沉积;西湖凹陷构造演化可分为断陷-坳陷-区域沉降3个阶段,形成下断上坳的构造体系;与黄县盆地盆缘断裂控煤机制不同,西湖凹陷断陷期形成的同沉积构造坡折带控制了煤系发育,坡折带的规模、类型和构造组合样式是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导致西部苏堤-初阳构造带、平湖构造带中部区域和广意亭-木香榭构造带中南部等盆内富煤构造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断陷沙河子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大量地震、录井、测井资料沉积学分析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断陷带沙河子组发育的沉积体系有扇三角洲,湖泊,湖底扇体系和火山岩,在平面上,靠近沉区边界发育裙带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夹有大量火山岩,沉积区中央部位为大片的湖泊体系沉积,以深湖-半深湖沉积为主,在深湖一半深湖沉积区发育有湖底扇,这一沉积特征展示了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断陷带沙河子组生,储,盖层均十分育,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徐宏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3,(5):17-23,55,128
为研究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和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断裂输导、封闭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分析方法,研究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和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控藏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由于油运移方式不同,2个地区断裂输导油和聚集油作用存在差异性,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断裂对葡萄花油层油运移起垂向输导作用,杏北地区断裂对扶余油层油运移起侧向连接输导作用;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油主要聚集在油源断裂上盘,即断裂密集带内,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的下盘,即断裂密集带两侧,且反向断裂断距越大,越有利于油聚集.该研究结果对认识松辽盆地凹陷区下生上储式和源外隆起区上生下储式油气成藏规律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辽西凹陷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层序划分以寻找岩性地层圈闭,由于地震反射特征在地震资料上表现不明显,层序界面识别困难,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运用欢喜岭地区地震和测井资料,借助地震时频分析技术和测井连续小波变换来确定层序界面,建立了该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地震时频分析技术和测井小波变换进行层序旋回划分是较为可靠和实用的.沙河街组共发育有5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  相似文献   

7.
综合利用钻井数据、地震解释成果、测井解释数据、试油试采等动态测试数据,系统剖析了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葡萄花油藏的聚集特征,认为该油藏可以称为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其聚集特征明显与常规油藏不同:1)油藏在构造低部位埋深大于-1 600m范围内大面积分布;2)含油储集层致密,储集层孔隙度普遍小于10%,渗透率普遍小于1mD;3)具有油下水上的倒置型油水接触关系;4)含油储集层压力异常,压力系数普遍大于1.3;5)超压为主要聚集动力,油藏下部烃源岩层压力系数介于1.4~1.5之间.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油藏类型,"连续展布的致密砂岩储集层"和"下部超压强排烃烃源岩"是形成该型油藏的关键,综合分析认为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深部位葡萄花储集层具有致密、大面积连片展布、下部烃源岩超压(压力系数1.3~1.8)的特征,是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的有利发育区.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历程和厘清走滑作用对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和影响,利用最新的钻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地层年代学资料,通过对断裂时空演化及其沉积响应的精细刻画,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与局部应力特征分析,对盆地内以往认为具有走滑成因的马尾状构造进行了再研究,认为该马尾状构造为区域应力场旋转背景下不同期次断裂叠加的产物,受控于周缘板块重组所诱导的区域应力场转变,基底先存断裂的差异性活动控制了裂陷盆地的发育演化.研究结果表明:该构造的发育特征体现了伸展作用与走滑作用的叠加效应,并控制了古近纪盆地3幕显著差异的裂陷过程.断裂体系优势展布方向经历了由NE向(76.8°)→NEE向(82.8°)→近EW向(85.1°)的转型,主干断裂活动强度峰值经历了200→100→140 m/Ma的转换,次级断裂数量经历了由306→103→389条的转变,不同幕次沉积中心厚度经历了5 000→1 800→2 000 m的演化过程.体现了古近纪早期NE向优势断裂体系在应力场旋转的背景下向NEE向转型,古近纪晚期形成的NW向和NEE向共轭走滑断裂体系对构造格局进行了强烈改造.明确了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产生的NNW-SSE向区域伸展背景下,NE向基底断裂的强烈张扭性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先存断裂的斜向伸展和隐性断裂的走滑复活效应导致了盆内显著的走滑变形特征,决定了盆地现今复杂的构造面貌.受断裂分期和分段发育的控制,在陡坡带源岩内发育的各类扇体可以成为源内勘探的有利目标,NW向隐性走滑断裂带控制的压扭背斜应成为今后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桂西下雷、土湖锰矿区于上泥盆统榴江组—五指山组—融县组—下石炭统巴平组与中泥盆统北流组之间,发育了一种特殊的、呈陡崖状的高角度“上超”状的地层接触关系——陡崖式假不整合。通过对下雷、土湖锰矿区该类型不整合的发育位置、产状、界面及图面效应等特征,尤其是横向沉积接触典型特征的研究,得出了其是在海底陡坡、悬崖等特定古地形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新老地层间的横向沉积接触关系,而非存在间断的上下地层关系的认识。土湖锰矿区的这种高角度上超接触关系,形成始于中泥盆世吉维特期晚期至晚泥盆世之初,是中泥盆世晚期广西海域大裂解事件的产物,是造盆运动形成的一种横向沉积构造,与同生断裂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发现对认识地层接触关系、不整合的多样性,对右江盆地的古地理格局、盆地发展演化史及赋存锰矿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芳屯南部P油层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利用42口井岩芯和2 745口井测井曲线,对松辽盆地宋芳屯地区南部P油层内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演化规律及高分辨率层序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宋芳屯地区P油层发育4类层序界面,共划分为2个中期、5个短期和12个超短期层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沉积微相类型及分布演化规律研究。研究认为,宋芳屯地区P油层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进而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决口扇、漫流砂、河口坝、远砂坝、河道间和席间泥等8种微相砂体。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广泛发育,延伸距离较远,由于频繁的分叉和改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平面上呈树枝与条带状展布,该砂体物性较好,为主力储集体。通过沉积微相精细研究,为该区岩性油气藏的下步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坳陷期T_2断层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松辽盆地坳陷早期地层(登娄库-泉头组)中发育大量张性正断层,而尤以T2断层最发育。对T2断层剖面和平面特征及岩石变形机制的分析表明,T2断层是松辽盆地坳陷早期伸展作用的产物。首先是下部已有断层向上发展,同时在其两侧可能产生同向或反向伸展调节断层,到T2面沉积结束之后,伸展作用逐渐消失,断层发育亦趋于停止。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演化,不同地区烃源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不相同。通过对收集的资料和采集的上古生界烃源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松辽盆地不同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演化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类型较差(主要为Ⅲ型和Ⅱ2型),现今热演化程度高(已达到成熟和过成熟阶段),后期生烃潜力有限,但不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生烃贡献小;肇源、长岭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为后期深埋藏型,存在二次生烃,为上古生界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区,对天然气资源有贡献;杜尔伯特地区由于受周边侵入岩烘烤、后期浅埋深等因素的影响,古地温远高于现今地温,不能发生二次生烃,烃源岩基本无效。因此,松辽盆地肇源、长岭地区为上古生界烃源岩有利生气区。  相似文献   

13.
在对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古龙地区泥岩裂缝油藏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盒式维数和信息维数计算了该区T2反射层不同区域内断层裂缝体系分维值。通过对各区断层裂缝体系分维特征的分析,发现断层裂缝体系分维高值区域与泥岩裂缝油藏的分布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这不仅表明断层伴生裂缝是该区泥岩裂缝的主要成因类型,同时也表明断层裂缝体系分维特征是定量描述泥岩裂缝油藏油气运移和聚集条件的一个重要参数。根据这一规律对该区泥岩裂缝油藏的有利分布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砂砾岩储层岩性复杂多变,母岩成分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难以精确划分岩性并建立准确的解释模型,导致储层参数计算精度不高。针对松辽盆地梨树断陷砂砾岩储层特点,选择多组分体积模型作为该地区的测井解释模型,将该地层看成由局部均匀的孔隙、泥质、石英、长石、岩屑等5部分组成?根据多组分体积模型建立相应的测井响应方程,引入细菌觅食算法作多组分矿物模型的优化算法,将优化结果与岩芯分析孔隙度及全岩矿物分析的体积分数进行对比,结果验证了细菌觅食算法反演砂砾岩储层多组分矿物模型的可靠性。采用该方法对松辽盆地砂砾岩储层测井资料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的水化学分析资料,研究了盆地北部扶余、杨大城子地层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组成特征、成因类型,探讨了盆地北部水化学场平面分区和纵向分带及其油气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智能听诊器,研究了心音信号采集与处理的新方法.心音采集部分包括传统的听诊头、耳机、微型麦克风及IC录音机.通过USB接口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并通过单自由度分析模型提取心音特征波形,计算心音特征值参数[T1,T2,T11,T12],它们是心音特征波形与阈值THV之间形成的交叉点所确定的时间间隔,与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有关,可用来判别正常或异常心音.文中通过采集大量的临床心音数据对正常/异常心音案例进行解析,验证了心音特征波形法在心音自动解析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火山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烈、横向变化大、有效预测和开发难度大等问题,以松辽盆地徐东地区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储层为例,综合岩芯、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等多种资料,在火山岩体发育基本特征表征基础上,从储层精细划分、岩相分类与储层物性分析、有利开发区带预测等方面,阐述了火山岩体追踪识别在气藏有效开发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徐东地区单个火山岩体平面上面积多在20 km2,平均厚度多在300 m;在火山岩储层精细对比中,加入火山岩体的追踪识别可以解决精细分层界限穿越火山岩体的“穿时”矛盾;火山岩体与火山岩相关系密切;靠近火山口的构造高部位多为好储层发育和有利的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18.
乌兰盖盆地是松辽外围中新生代火山岩盆地,盆地内工作程度很低。对于火山岩覆盖层下盆地的结构与地层展布特征尚不清楚,特别是对目标层(白垩系巴彦花群、侏罗系地层)的残留厚度、埋藏深度、分布范围等还缺乏了解,难以对目标层的油气前景做出科学的评价。在充分研究盆地岩石地层物性特征的基础上,根据重、磁、电各方法的优势,开展综合解释推断,从剖面、平面上分别解释推断了盆地白垩系巴彦花群、侏罗系地层的分布形态及构造格架,指出乌兰盖断陷盆地具有很好的找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9.
华北板块东部侏罗纪、白垩纪古地磁与古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古地磁结果讨论了华北板块东部侏罗纪、白垩纪古构造位置及古板块运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present in a river delta's formation are a highly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variation between its sedimentary regul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ase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river-dominated delta, 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and fluviation, are both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on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of this delta, the Fangniugou section in the east of the Songliao Basin was selected for study. Based on an outcrop investigation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river-dominated delta, combining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major and trace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sediment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water depth, through architecture bounding surfaces and lithofacies divisio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recognition and architectural element research, this work illustrated the effects of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on t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nd established sedimentary models for the lacustrine basin river-dominated delta under various water leve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8 lithofacies in the Fangniugou section. The fan delta front, which is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study, develops four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that include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river mouth bar, sheet sand and interdistributary bay. The effects of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on different orders geographic architecture elements are respectively reflected in the vertical combination of the composite sand bodies, the plane combination of the single sand bodies, the particle size changes in the vertical of hyperplasia in the single sand body, the coset and lamina. In the case of the sand body development of the petroliferous basin, varying water level conditions and research location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and bodies in the lacustrine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