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荧光和UV/VIS研究了酞菁铕二聚体(HEuPc2)和罗丹明B,罗丹明6G,1,10-邻菲罗啉铕络合物(Eu(phen)2Cl3.2H2O)等有机染料共混复合体系的发光特性,发现HEuPc2的晶型对复合物的发光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以四叔丁基酞箐铟掺杂PMMA为基质材料,进行优化设计制备出光限幅器件,测试了该光限幅器件的光限幅性能,通过与单片未优化的酞菁铟的PMMA树脂片材性能的对比,可以看出在线性透过率相近的情况下,优化器件的光限幅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4种金属酞菁MPc (M=MnⅡ,CoⅡ,CuⅡ,NiⅡ)对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的催化作用及反应最适条件.采用分光光度计在420 nm下测定吸光度的变化来衡量其催化能力.催化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4种MPc的催化活性随着M的不同而不同,其中MnPc最为显著.在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中,4种MPc催化ABTS氧化的最佳pH值均为3.0,最适催化温度均为40 ℃.结果表明:4种模拟酶催化性能良好,MnPc最佳.  相似文献   

4.
金属酞菁催化苯乙烯液相氧化反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常压氧、110℃反应条件下,考察了不同金属酞菁在苯乙烯液相氧化中的催化作用。单核金属酞菁中,铁酞菁和锰酞菁几乎无催化活性,铜酞菁的诱导期为2.5h;双核金属酞菁的催化氧化活性要比相应的单核金属酞菁的活性高。CoPc、双核MnPc、双核CoMnPc以及双核FeMnPc对产物环氧苯乙烷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产物环氧苯乙烷与苯甲醛的摩尔比分别为1.7,1.7,1.7,2.1。  相似文献   

5.
以磺化酞菁铁、磺化酞菁锰为催化剂,H2O2为氧化剂,对水溶液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行了高效催化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负载型酞菁对水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催化体系,这些负载型的催化剂能够重复使用且其催化性能几乎没有丢失。因此,该体系可望成为一种实用的处理污水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酞菁铁修饰碳糊电极测定抗坏血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备了酞菁铁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修饰碳糊电极,发现该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氧化具有催化作用.在最优化条件下,抗坏血酸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6~3.4×10-4mol/L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2×10-7mol/L.初步讨论了电催化机理.该电极已成功用于果汁和药品维生素C片中的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根据试制的Au/CuPc/Al/CuPc/Au结构的垂直导电沟道有机薄膜晶体管的测试结果,分析了该晶体管的工作机理.由实验结果可知,驱动电压低,呈不饱和电流-电压特性.晶体管的工作特性依赖于栅极电压和铝电极的结构,垂直导电沟道有利于改善有机晶体管的工作特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5种金属酞菁MPc(MnⅡ,FeⅡ,CoⅡ,CuⅡ,NiⅡ)对多巴胺氧化的催化作用及催化的最佳条件.5种MPc的催化活性因中心离子的不同而不同,其中MnPc的催化作用最为显著.5种MPc催化多巴胺氧化的最佳pH值均为8.0.但是不同MPc的最适宜催化温度不同,MnPc是50℃,FePc和CoPc是55℃,CuPc是60℃,而NiPc在50℃以上才有催化活性,并随着温度的升高催化活性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9.
酞菁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综述了酞菁类催化剂在催化有机反应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酞菁类催化剂结构与其催化性能的关系。介绍了金属酞菁催化剂活化分子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八羧基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仿生科学的角度出发,合成了具有催化活性的模拟生物酶--八羧基金属酞菁衍生物,对其合成路线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考察了其催化活性与时间、酸碱度以及不同酞菁衍生物的混合配比之间的关系,发现钴(Ⅱ)、铁(Ⅲ)酞菁以50%配比混合时对疏基乙醇具有较高的催化氧化活性,有望将其担持在纤维上开发出新型的环境净化纤维。  相似文献   

11.
以片状SrTiO3晶粒作为模板,使用模板晶粒生长法(TGG)控制制备[001]取向的有序化Bi0.5Na0.5TiO3压电陶瓷,同时研究了过量Bi2O3烧结温度以及掺MnO对Bi0.5,Na0.5TiO3有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量Bi2O3的最佳掺入量为BNT粉料质量的1%;1190℃是合适的烧结温度,在1190℃下,BNT-1试样的有序度相对较高,有序度为88.2%;MnO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试样的有序度,并且降低了试样的烧结温度,同时也使得烧结温度范围变窄.在烧结温度为1170℃下,掺质量分数为0.3%MnO的BNT-1试样的有序度为91.1%.  相似文献   

12.
在1 300~1 400℃采用固相法制得了致密的Ba(Fe0.5Nb0.5)O3(BFN)陶瓷,并对其微观结构和介电行为进行研究.XRD分析表明不同烧结温度下都获得了单相立方结构的BFN陶瓷.陶瓷的平均晶粒尺寸和介电常数都会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当烧结温度升高到1 400℃时,陶瓷的晶粒尺寸急剧增大,介电常数从18 868急剧增到45 167,介电损耗从0.66降低到0.43.复阻抗分析表明,BFN陶瓷的微观结构是由半导的晶粒和绝缘的晶界构成,可等效为由两个平行RC元件组成的串联电路.根据IBLC巨介电理论模型,介电常数的增加源于平均晶粒尺寸与晶界厚度的比值(tg/tgb)增加,并且晶粒的尺寸增加占主导地位.BFN陶瓷巨介电常数的外部起源与微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Visual FoxPro 5.0中的ActiveX控件和MMSYSTEM中的MCI函数来设计自制的多媒体播放器的方法。该播放器能播放DAT、AVI、MOV、WAV、MID等可视的或非可视的多媒体文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化学测试和腐蚀试验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微量元素Cr、Zr、Ti和Cu对Al-7.5Mg-0.5Mn合金热轧板材临界退火冷却速度(CRC)及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r和Zr能促进退火过程中β相的均匀析出,明显提高CRC和抗剥蚀性(EC),有利于高Mg合金加工工艺的改善;CU虽能促进β相的均匀分布,促进合金的均匀腐蚀,但对冷却速度不敏感;Ti的作用不明显,甚至对抗蚀性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用VB5.0开发MATLAB可视化伴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MATLAB在与外界系统通讯、控制方式以及GUI等方面的不足,探讨了利用VB5.0开发具有现代软件风格的可视化插件(Plug-in),强化MATLAB功能的关键技术问题.内容涉及ActiveX组件的创建及应用,MATLAB中DDE的扩展应用,并适用于快速更新早期Windows软件.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新设计开发的0.5MN/400×400抽真空平板硫化机的结构特点、技术参数和工作原理,并对抽真空平板硫化机的推广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文中运用热处理的方法来提高99.5Ge23Se67Sb10-0.5CsCl红外玻璃的力学性能.采用XRD、SEM、FTIR和显微硬度计研究了热处理对99.5Ge23Se67Sb10-0.5CsCl玻璃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当保温温度低于310℃时,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99.5Ge23Se67Sb10-0.5CsCl材料析晶数目增多而尺寸变小,材料组织细化;红外透过率缓慢降低而硬度较好.当保温温度等于或高于310℃时,随着保温时间延长,材料内部晶粒粗大,透红外性能急剧变差且硬度变差.当玻璃在290℃下保温40h后,其维氏硬度可达2 121.49MPa,比热处理前提高了20%左右,并且红外透过率在8~12μm波段仍保持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利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了稀土锰氧化物多晶样品La0.60Sr0.25-xNa0.15MnO3,发现随着Sr离子含量的减少,样品在室温附近庞磁电阻效应有了明显的改善。在1.8 T的磁场下,对于x=0.05的样品,其CMR值在240~320 K的温区范围内均保持在5.3%(±0.2%),温度稳定性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9.
电子封装中的无铅Sn-3.8Ag-0.5Cu/Cu界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钎料与焊盘间形成IMC层的厚度是影响可靠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无铅钎料Sn-3.8Ag-0.5Cu与Cu盘进行了重熔,采用Olympus(光学金相显微镜),SEM(扫描电镜)和EDX(能谱X射线)界面分析手段,研究了合金Sn-3.8Ag-0.5Cu与Cu焊盘接头的钎焊性和在焊接过程中IMC的形成与长大机理,探讨了IMC厚度与保温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无铅钎料合金Sn-3.8Ag-0.5Cu在钎焊务件下与Cu焊盘能够实现良好的连接,其连接层为Cu6Sn5金属间化合物,重熔时的IMC层生长基本上符合抛物线规律.  相似文献   

20.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采用P波初动半周期残差法求得1998年7 月临猗5.0级地震前后不同路径的Q(品质因子)值变化,发现在地震发生前Q值为87~203,震后Q值 为67~164,震前震中区附近出现明显的高Q值异常。结果表明,地震前的高Q值异常可以作为地震预 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