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足于专家研究的成果上,阐明对生态价值的看法:人类早期没有现代意义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伦理是伦理发展到现代性的社会产物,其核心要追问现代性问题;其次,生态伦理不需要"整体主义"的支撑,"人类中心主义"可以在去掉自己狭隘的思路之上,同样可以担负起建构生态伦理的重任;最后,生态伦理的建构,其落脚点在审视生态价值,生态价值的核心是人类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指南。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哲学层面看,就是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削减“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固恋”;由于“理性”是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之“根”,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就必须从人类中心主义“理性”的祛魅开始。  相似文献   

3.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梦想,一种新的关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真正合作与友爱关系.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生态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生态设计更是一种伦理;生态设计应该是经济的,也必须是美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生态中的重要主体,其现代性不足易加深网络文化生态危机,同时,网络文化生态危机也对大学生现代性的培育提出了挑战: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与大学生理性判断能力不足;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大学生的理性选择能力不足;网络法律机制不健全与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的缺乏;网络伦理危机与大学生网络伦理价值观缺位。鉴于网络环境现实性和虚拟性并存、大学生受众被动性与主动性并存、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亟需从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网络理性培育机制、网络法律及伦理教育普及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现代性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韦伯的“铁笼”之喻揭示了曾代表现代性曙光的理性业已以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方式成为现代社会危机的根源,激发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现代性批判与现代性重建运动。不同于当代西方学者始于伦理化“交往范式”的现代性重建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牢牢立足唯物史观的“生产—交往”范式,力图以真正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超越现代性的伦理式方案,在理论与实践上证明了自身是打破铁笼的中国式现代化方案,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与海洋信息沟通与能量转换的增多,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通过关注海洋生态和海洋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而将构建海洋伦理体系提上日程。国内学者从不同领域与视角在海洋伦理的内涵、调整对象、伦理体系建构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本文梳理与总结了目前国内学界对海洋伦理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海洋伦理体系的建构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7.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消费伦理智慧,如“知足、知止”、“物无贵贱”、“慈而重生”、“心和、逍遥”等。道家生态消费伦理智慧在当代大学生生态消费伦理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知足、知止”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适度消费”伦理观,“物无贵贱”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公平消费”伦理观,“慈而重生”思想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生态消费伦理基础理念,“心和、逍遥”思想有助于大学生重视精神消费。真正发挥它在大学生生态消费伦理教育中的作用,需要课堂教育、实践体验、环境合力等多个路径的落实。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批判导致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赞扬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整体主义。从生态伦理的角度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非洲故事》,发现文中存在两类对待自然的方式:猎人朱玛等人追杀大象,只看到了大象的工具价值,而无视它们的内在价值,他们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者;而儿童戴维善待大象,认为大象具有和人类平等的权利,反对朱玛和父亲的破坏行为,他是小说中唯一的生态整体主义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9.
西畴精神是西畴人民在近三十年封山育林、改造自然生态实践中形成的以“干”为核心的崇高精神品质,是西畴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理念具象活动的产物。大力传承和弘扬西畴精神,不仅要张扬其“红”色意味,还要挖掘其“绿”色底蕴。因此,系统挖掘分析西畴地方民族的生态环保理念既是传承西畴精神的基础工作,也是弘扬其时代价值的必要环节。选取壮族为研究对象,从西畴精神形成的民族历史文化视域出发,分析壮族传统生态环保理念,为强化西畴精神内涵理解,更好推进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伦理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的历史发展、生活状况密切相联,生态伦理是人类生存危机感的反映。生态伦理作为社会伦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一般的社会伦理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不存在脱离于一般社会伦理的完全独立的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思想观念、感情和意志,自觉应用生态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善"待自然,能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目的,使人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无论从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来看,还是从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来看,都迫切需要加强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