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顺应论是一种语用综观论,它揭示了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阐述了论证语类的口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过程的突显性这四个角度,指出在这个过程中,译员要动态地选择顺应对象或口译策略,实现相应的语言顺应。  相似文献   

2.
顺应论指出语言使用是一种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选择要顺应于它所在的语境。口译活动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语际交流活动,译者应该顺应源语和目的语双方相关的语境因素。在口译中对承载着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以体现译员的文化底蕴和应变能力。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分析2013年李克强总理“两会”记者会中译员对文化负载词的口译,指出顺应论可以帮助译员灵活进行语言选择,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3.
Verschueren的顺应论是一种语用综观。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使语言的交际双方面临多种选择并要做出灵活的变通。社交称谓语的选择既要考虑社会制约因素,也要考虑心理情感,心理动机及交际语境等动态因素,其实质是对不同语境关系、结构客体和意识突显的顺应,是一种动态的顺应。  相似文献   

4.
语用顺应论全面系统地研究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对语言的使用,指出交际者根据各种因素动态地对语言做出顺应性选择。语码转换是外语教师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是教师顺应课堂教学语境的具体体现。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探讨英语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的原因和作用,有利于建立和谐英语课堂,提高英语教学成效和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现实口译活动中,译员很难保持传统的口译理论中的“中立”身份,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译员有必要使自己在对话中的角色显现,以发挥其主体性.根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了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表现,认为译员在信息把关、共同参与谈话和协调交际的过程中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译员的主体性客观存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顺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种语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交际得以进行,交际过程中语言选择要与语境相适应;交际双方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构成的交际语境.只有当交际的语言选择顺应语言语境和社交语境时,交际才能顺利,否则就会出现问题,而"入乡随俗"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境顺应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广泛的存在于经济新闻报道中.在顺应论的视角下,新闻报道者之所以选择模糊限制语这一策略性语言是以顺应交际发生的交际语境为目的的.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例具体的说明了经济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语境顺应性.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种语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交际得以进行,交际过程中语言选择要与语境相适应;交际双方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构成的交际语境。只有当交际的语言选择顺应语言语境和社交语境时,交际才能顺利,否则就会出现问题,而“入乡随俗”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境顺应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校园文化流行词语比较丰富,代表着一种文化,反映了一种时尚,体现了一种情绪,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基于语言顺应论,对语言使用中的顺应性特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描写.着重从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特征方面对大学流行语中的英语词汇进行了异语词、合成词和音译词三种分类与评价.该分类方法能比较全面地涵盖当前大学校园英语语言的类型,可以对当前一段时期新词汇的所属类型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即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不同的语境而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顺应论以全新的视角为翻译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过程,翻译过程中无不贯穿着语言的选择,本文在语用顺应理论的框架下对翻译过程进行了重新省视.  相似文献   

11.
根据 Verschueren 的语言顺应论,动态顺应是翻译策略,直译、意译、归化、异化都是动态顺应过程中主动顺应或被动顺应时表现出的一些具体方法。汉语称谓语的翻译是译者动态顺应译语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从而实现翻译目的的一个过程。因此,分析比较《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两个英文全译本中对称谓语的翻译,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是否顺应译语文化并能实现译者的翻译动机。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课堂教师反馈用语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英语课堂教师反馈用语界定并对其类型进行归纳的基础上,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分析教师反馈用语语用选择的具体过程,指出它们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了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对伊文?金《骆驼祥子》的英译作出分析,指出其在文本的选择上顺应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而其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目的并且顺应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14.
维索尔伦的《语用学新解》在20世纪初介绍到我国,充分阐述了语言顺应性理论。鉴于顺应论强大的包容性和解释力,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也掀起了研究顺应论的浪潮。在此从顺应论的起源、内容及在我国理论和应用上的研究进行分析概括,从中可以看出顺应论在我国研究发展的动向和潜力。  相似文献   

15.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商务语言是人类语言在商务中的应用,同样具有模糊性。本文尝试采用Verschueren(1999)的顺应性理论,对商务英语模糊语的现象进行顺应性阐释。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是交际者有意识地不断顺应商务语境变化的动态应用,是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顺应性是商务英语模糊语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结合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从交际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入手,通过分析王熙凤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策略,可以揭示作为言语交际者的王熙凤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为达到交际目的而对语境因素做出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为“王熙凤“的话语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以《围城》中人物的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语言顺应论,分析了在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影响下反讽的语境顺应性,列举了多种社交因素制约下的人际关系顺应,指出反讽的顺应性就是其功能性的语境体现,也为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言语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言语交际中的模糊语的运用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用现象,还是一种有效的语用策略。模糊语是语言使用者在一定的意识程度下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交际者之所以要使用模糊语言就是为了顺应社会、文化、心理等语境因素的需要。本文从语言顺应论的视角对模糊语言的产生及其语用功能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习语具有文化特征,转喻是一种思维、认知和概念化的方式,习语具有转喻的特征。在习语转喻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译出源语的结构、语义特征,还要受到民族特色、地域色彩等文化语境的制约。文化语境分为内在文化语境和外在文化语境。语言的使用是有选择性的,具有变异性、协同性和顺应性。翻译时,目的语必须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体现外在文化语境可通过直译达到顺应目的,而体现内在文化语境通过动态对等实现顺应。  相似文献   

20.
以网络话语为语料,来探讨语用学中模因论和顺应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语言中的模因和顺应现象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模因中有顺应,顺应中有模因。网络语言中的模因在社交、现实、心理、语言结构及交际目的等方面表现出了必要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