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和人体舒适性的关系,研究了不同摩擦系数、不同平整度、不同速度下的加速度与人体主观感受之间的关系.对室外沥青混凝土普通公路路段和室内驾驶模拟舱所测得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在一定的摩擦系数条件下的平整度、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归纳出反映驾乘人员舒适性的回归方程,并给出了在满足驾乘舒适性的条件下,最大行车速度和路面平整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面向路面平整度的智能化检测目标,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智能手机作为行车振动检测手段,开展了不同平整度路面、不同车辆、不同速度等工况下的行车实验.以车辆行车过程中产生的竖向振动加速度的平均绝对偏差作为行车振动加速度指标,分析了行车振动加速度指标与行车速度和路面平整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行车振动加速度指标的速度敏感度参数.结果表明:路面平整度相同情况下,行车振动加速度指标与行车速度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可用速度敏感度参数表征,而路面平整度与速度敏感度参数也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而且当平整度大于2 mm/m时相关性更加显著.建立了路面平整度-速度敏感度参数模型(IRI-SS模型)和基于该模型的路面平整度智能化检测方法.该路面平整度检测方法的平均检测精度大于85%,最高可达93%,具有实际应用的可能性.该检测方法为路面平整度的智能化检测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针对驾驶员驾驶安全舒适性特性,以我国双车道公路不同线形组合路段划分标准为研究对象,引入驾驶员驾驶工作负荷理论和驾驶工作负荷度计算模型,通过对驾驶员在双车道公路不同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条件下的动态驾驶试验方案设计,采集了36名驾驶员在双车道公路不同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上行车时的运行速度和心电指标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眼动视频的分析处理,得到小客车和大货车驾驶员在双车道公路不同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线形、自由流条件下行驶时的驾驶工作负荷度变化规律,发现不同的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对驾驶员驾驶工作负荷度的影响不同,并确定了满足驾驶安全舒适性的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划分阈值,最终提出了基于驾驶工作负荷度的双车道公路不同线形组合路段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4.
驾驶员气质与行车速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驾驶员的生理一心理特征与道路的安全密切相关.不同气质的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会采取不同的行车方式,从而会对交通安全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不同气质类型的驾驶员行车时的平均行程速度进行分析,得出了胆汁质驾驶员行车速度最快,富于冒险,潜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高;抑郁质驾驶员行车速度较低、比较谨慎.本文对进一步研究驾驶员的生理-心理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气质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沥青路面的平整状况对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具有较大影响,路面平整度不良也会导致各种道路病害的发生。结合美国NCHRP计划研究成果,采用力学-经验法的路面设计方法阐述了沥青路面平整度发展规律,借助拉丁超立方抽样和多元回归分析等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对沥青路面国际平整度指数(IRI)敏感性研究。研究表明:利用MEP-DG软件进行路面材料的参数敏感性分析时,借助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可以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筛选与定性分析;土基回弹模量、表面层的有效沥青含量、中面层的泊松比、有效沥青含量和空隙率对沥青路面的IRI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如何合理制定隧道建设引起的路面沉降控制基准的难题,以行车舒适性控制标准为出发点,同时考虑既有公路的不平整度和隧道建设引起的路面沉降槽形态特征,基于理论推导提出了一个较完整的解决方案. 首先,选择行车竖直方向上振动加速度为舒适性指标;其次,采用理想正弦函数加以刻画公路路面纵断面曲线,通过求导得到行车竖直方向振动加速度与既有公路的纵断面曲线特征参数的关系;再次,用Peck公式描述隧道建设引起的路面沉降槽形态特征,通过求导得到行车竖直方向上振动加速度与沉降槽形态参数的关系;然后,根据叠加原理可得到行车最大竖直方向上振动加速度的计算公式,该公式考虑了既有公路的不平整度和隧道建设引起的路面沉降的影响;最后,基于加速度值与人体主观感觉的关系,提出了路面沉降控制基准确定公式. 结果表明:行车舒适性与既有公路纵断面曲线的波长成正比,与振幅成反比;行车舒适性与路面沉降槽宽度系数成正比,与隧道中心线处路面最大沉降值成反比;行车舒适性与行车速度的平方成反比例. 通过适当降低行车速度是放宽沉降控制基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隧道反光环设置间距对驾驶员视觉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驾驶员动态视觉角度出发,应用UC-win/Road仿真软件对多种隧道反光环间距设置方案进行仿真模拟,并利用Tobii眼动仪对多名驾驶员展开仿真模拟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定性分析了不同行车速度下,反光环间距对驾驶员瞳孔面积及其变化率的影响变化关系,并利用Matlab中的rstool函数构建了速度、反光环间距及驾驶员瞳孔面积三者之间的趋势面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行车速度与驾驶员瞳孔面积呈正相关,隧道反光环间距值与驾驶员瞳孔面积值呈负相关;并根据驾驶员心理状态与其瞳孔面积变化率的关系,得到不同行车速度下隧道反光环间距对驾驶员心理状态影响情况表;根据此表及驾驶员心理紧张状态与行车安全的关系,提出了不同速度下隧道反光环间距设置情况推荐值。  相似文献   

8.
疲劳对驾驶员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疲劳对行车安全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心理学测试与主观疲劳调查的方式,研究了不同疲劳程度下驾驶员的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分析了不同疲劳程度下驾驶特性测评指标的变化规律,确定了不同疲劳程度下的驾驶特性测评指标阈值。提出了基于驾驶员驾驶特性的最大连续驾驶时间建议,可为相关部门制定或修订驾驶服务时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路面平整度是体现路面使用品质与行车舒适性的最直接的外观指标。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施工实践和工作经验,对如何进行沥清路面平整度的质量控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基于驾驶员安全驾驶视认需求机理及行为特性分析,研究在夜间雾区路段开放交通条件下通过人工照明提高驾驶视认距离的光源特性,以改善雾区行车安全与效率.在室内模拟夜间高速公路雾区交通环境,对随机抽取的12名小客车驾驶员进行不同光源特性和能见度条件下的灰色小目标物视认实验,采用二元线性模型进行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不同光源条件下雾区能见度与视认距离的相关关系,得出在夜间照度和能见度相同时高色温的光源更能提高雾区驾驶员视距,通过提高光照强度可满足驾驶视认距离的需求.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改善夜间雾区路段的行车安全视距提供技术参考,同时为高速公路雾区路段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冰雪路面公路平曲线路段限速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冬季北方地区公路的行车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对冰雪路面平曲线路段展开限速研究.应用车辆运动学理论,考虑驾驶员在弯道驾驶车辆的特点,分析车辆在冰雪路面转弯行驶特性,建立车辆在平曲线路段行驶时的运动学模型.选择载货汽车和轿车两种车型,松软雪路面、压实雪路面和冰路面3种路况,分别建立车辆行驶速度与平曲线设计指标的关系模型.选取6%、8%和10% 3种超高值的平曲线路段,利用Matlab仿真技术对车辆限速模型进行求解,并对车速与圆曲线半径及超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车辆在松软雪路面、压实雪路面和冰路面3种路况下,不同圆曲线半径的相应安全行驶速度,为科学合理地确定冰雪路面平曲线路段的车辆限速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SMA弹簧电热驱动原理,对SMA弹簧的响应速度进行了仿真和分析,并通过实验对一种用于水下仿生推进的SMA弹簧驱动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驱动器的响应速度与驱动电流、冷却速度、预变形等有关。加大驱动电流、提高冷却速度可以提高驱动器的响应速度,这与仿真计算结果在趋势上基本一致。此外,驱动器的响应速度受到预变形量的影响,适当的预变形量可以提高驱动器的响应速度,但预变形不能过大,否则会产生不可回复变形。  相似文献   

13.
为了能在微观交通仿真模型中对复杂交通环境下的驾驶行为进行统一的数学描述,提出一个基于决策优化模型的驾驶行为建模方法.通过扩展Helly跟车模型并将其等式约束变换为不等式约束,建立驾驶员的可行加速度决策空间,再依次求解轨迹最优目标和速度最优目标,得到一个满意的横纵加速度.该建模方法将跟车、换道、超车、穿插、制动等驾驶行为统一地在驾驶行为决策优化模型进行描述中,模型结构灵活,模型参数校正方法简单明了,适用于交通环境复杂的混合交通流微观仿真建模.  相似文献   

14.
视觉疲劳是驾驶人在高速行车过程中致命的交通安全隐患,对驾驶人行驶视觉空间的结构特征进行数量化分析,是研究驾驶视觉和行车安全的重要途径.针对城市快速路高架桥比例高和视觉环境单一等特点,用车载等距变距自动成像技术对高架桥段驾驶人行驶视觉空间进行还原模拟实验,采用数值计算对普通高架桥段和特殊零界面高架桥段行驶视觉空间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比对,确定两种典型空间的视觉要素构成与变化频率.实验结果表明,除天际背景外城市高架路行驶视觉空间内的视觉要素均低于普通城市道路;普通高架桥段的主要视觉要素为空旷天际背景的桥面,其次为右侧沿街建筑,且分布均衡单一,易导致驾驶人视觉疲劳;零界面高架桥段的视觉要素较长时间处于匮乏状态,易引发驾驶人焦虑、恐慌和不稳定感等负面驾驶心理.通过交通安全设施的合理设计引导驾驶员视线适时收放可有效缓解驾驶人的视觉疲劳,增加视觉对象作为高程参照是消除零界面桥段负面驾驶心理的最直接手段.  相似文献   

15.
将静压传动应用于火炮的驱动装置中,实现火炮驱动系统的电液比例控制。对电液比例变量泵和变量马达系统进行了分析、建模与仿真。通过火炮静液压驱动系统的实测实验,验证了输出压力 流量曲线与目标恒功率曲线基本一致,实现了对火炮驱动系统的自动调解。采用ECU控制单元的火炮驱动系统可以实现速度感应控制,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数字仿真及实测结果表明:火炮采用静压驱动后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并减轻了火炮的重量,从而改善了火炮作战、转移的机动性,为军事车辆静压驱动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6.
从道路使用者的角度对乘车舒适性与路面平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乘客的心电指标RMSSD(rootmean square of the squared differences of successive n-n intervals)为主要评价依据,选取平整度范围为1.06~5.53 m/km的12条沥青路面进行室外乘车试验.实验数据表明:不同速度下RMSSD随平整度的变化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主观打分法和振动加速度评价法,提出基于乘客舒适性的平整度临界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多种加热因素耦合作用对路面加热效果的影响规律,进行沥青路面红外辐射与热风协同加热实验研究,在分析沥青路面协同加热机理与考虑协同实验的具体要求基础上,设计了实验台的具体结构形式,并建立了沥青路面与实验台的协同加热仿真模型,借助CFD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实现协同加热实验台结构优化与加热性能仿真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协同实验台能够满足红外辐射与热风协同加热实验所需的加热距离和风速要求范围,实现热风均匀分布;协同加热板在加热距离调整时能够均匀加热路面;热风发生箱能够持续为加热实验提供温度稳定、风速可控的热风,验证了实验台的加热性能等能够满足热再生协同加热多因素耦合实验研究的要求,可为协同加热实验台的设计制造与未来沥青路面热再生协同加热装置的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顺直路段上驾驶员行车紧张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动态心电仪、动态GPS及摄像机等仪器设备,试验2名驾驶员在正常运营的高速公路一段20km长的顺直路段上行车10个来回时,其心理紧张量与车速、超车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大量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最终获得了被试验驾驶员的心理紧张量与车速、超车等要素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2名被试验驾驶员在无超车影响下,行车速度分别在127.4km/h和123.1km/h处,心理紧张量发生明显变化。有超车影响下行车则无这种明显规律。但与无超车影响相比,在相同车速下,有超车影响时行车的平均心理紧张量显著地高。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介绍了存储器的分类及真空荧光屏显示器驱动芯片的特点;对芯片的显示存储器部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存储器的整体结构框图及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路图;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真值表或仿真结果.该显示存储器使驱动芯片具有系统设计容易,潜在的故障少,工作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