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求石油污染土壤的菌根生物修复方法,模拟两种石油污染土壤浓度,以玉米为接种植物,采用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versifome(G.v)单接种和双接种,进行菌根真菌-植物对土壤石油烃降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石油污染浓度(石油的质量分数)0.2%和2%条件下,石油烃降解率与菌根侵染率、玉米根干重和植株干重均呈现相关性,两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 6~0.878 5,0.962 0~0.974 5.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的菌根侵染率、玉米生长量和石油烃降解率均远高于对照处理,丛枝菌根真菌能有效促进石油烃降解;G.v真菌比G.m对高石油污染浓度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适合作为处理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接种菌.双接种处理的菌根侵染率和石油烃降解率等均高于单接种处理,两种菌种的协同作用,可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和石油烃降解.  相似文献   

2.
《南昌水专学报》2019,(6):27-32
微生物修复是土壤石油污染修复的重要技术之一,但土壤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很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环境因素等。实验设4种处理:未污染土壤(S);石油污染土壤,将土壤水分分别调节到饱和含水量的35%、50%和65%,即处理M1、M2和M3。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活性的变化,为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初步理论依据。研究发现不同水分含量的石油污染土壤的土壤基础呼吸、土壤微生物量碳、FDA水解酶、脱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是S的0.82~7.14倍、0.20~4.00倍、0.30~1.36倍、0.64~7.41倍、0.26~2.24倍和0.80~8.25倍。结果证明石油污染后期能促进土壤基础呼吸,对脱氢酶与脲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污染土壤水分含量也影响土壤酶活性,但不同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樱桃籽仁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矿物质的质量分数,并对其脂肪酸及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樱桃籽仁中水分质量分数为6.12%,粗脂肪、粗蛋白、总糖、粗纤维、灰分质量分数(以干重计)分别为5.04%、5.51%、18.72%、38.36%、26.38%;樱桃籽油中共含有13种脂肪酸,包括6种饱和脂肪酸和7种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12.15%和87.85%。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最高的是油酸和亚油酸,分别为218.43和247.27 mg/g;同时还含有共轭亚麻酸,质量分数为60.12mg/g。樱桃籽仁蛋白质主要由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构成,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质量分数的27.94%。樱桃籽仁中矿物质元素K、Ca、Na、Mg、Zn、Cu、Fe、Mn质量分数(以干重计)分别为53.19、2.79、46.37、604.59、34.44、24.78、7.56、39.9μg/g。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模拟,研究了采用不同激活剂激活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激活剂为硫酸铵浓度:40.99 g/kg,KH2PO4浓度:4.73 g/kg时,土著微生物对土壤中石油烃经30 d的修复,降解率达86.27%,激活后土壤中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量由初始的4.78×105cell/g增加到5.71×106 cell/g.  相似文献   

5.
石油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三株高效石油降解菌GX1、GX2、GX3,初步鉴定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邻单胞菌属(Plesionmonas sp.)和动胶菌属(Zoogloea sp.).同时还研究了pH值、营养物质、油质量浓度对菌体生长和降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三株菌在初始pH值为7-9对石油的降解率分别为86.7%,72.9%,64.7%;最佳氮源为NH4NO3,氮磷比大约控制在4∶1左右时,降解效果较好.在原油初始浓度较低时,降解率随石油浓度的升高而略有提高.不同菌株耐油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外源微生物强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港油田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异位强化生物修复,考察投加外源微生物是否能够加速生物修复进程以及土壤中石油污染物质降解的影响因素。收集的土壤分为两组后充分混合,干土中含油质量分数分别为8416,16385 mg/kg。通过监测降解过程土壤中油含量的变化,分别考察自然菌群、营养刺激自然菌群、不同外源微生物、疏松剂(锯末)、不同初始油含量等因素对石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色谱-质谱分析手段分析降解前后石油污染物质组分的变化。石油污染土壤经过300 d的处理,在水含量一定的前提下,外源微生物对于石油污染物质加速降解具有显著作用。疏松剂和外源微生物协同作用下除油效果显著,除油率高达79%。降解前后的石油物质色谱-质谱分析表明,相对分子质量小于C28的烷烃的微生物利用率高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烷烃,微生物可以有效降解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7.
生物菌剂修复陕北石油污染土壤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陕北石油污染土壤分离得到的优势菌进行生态环境因素影响实验研究.实验表明,投加优势菌种的土壤中石油降解率明显高于不加菌土壤,这说明实验室分离出的优势菌剂对陕北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显著;而同时翻耕可进一步提高微生物的降解效率,加菌翻耕土壤中石油的降解率在42d达到了96.62%.并且微生物在较低温度下仍保持显著的降解效果.添加不同膨松剂的实验结果显示,在供试土样中添加麦皮效果最好,降解率达到87.96%,其次为稻壳,降解率达到71.19%,添加锯末效果最差,降解率仅为38.98%.  相似文献   

8.
该文建立了芯片尺寸封装(CSP)焊点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再流焊焊后残余应力应变分析。以焊点直径、焊点高度、焊盘直径和焊点间距为输入参数,焊后残余应力为输出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选取灵敏度分析结果中对残余应力影响显著的因子作为输入,建立了带动量项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CSP焊点焊后残余应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置信度为95%时,焊点直径、焊盘直径和焊点间距对CSP焊点残余应力影响显著,灵敏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焊点直径>焊盘直径>焊点间距。所建立的带动量项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CSP焊点焊后残余应力预测最大相对误差为7.93%,平均误差为3.19%,实现了对CSP焊点焊后残余应力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9.
腐殖酸做表面活性剂对加油站油污土壤的修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对比研究了腐殖酸、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溶液对加油站地下油污土壤的修复。实验发现,3种表面活性剂溶液去除土壤中污染油的效果与蒸馏水相比都有明显提高。鼠李糖脂的去除效果最好,除油率最高达到了61.4%;腐殖酸与SDS相比,除油率相差不多,最高分别达到56.6%和57.1%。表面活性剂溶液质量浓度和油污土壤性质都影响除油效果,在溶液质量浓度小于或等于临界胶团浓度(CMC)时,除油率随着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当溶液质量浓度大于CMC时,除油率提高并不显著;3种表面活性剂溶液对新鲜土壤的除油效果都好于处理过的土壤。由于腐殖酸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比易于生物降解,因此腐殖酸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化学表面活性剂的替代品来处理油污染比较严重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制备人造沸石负载铁非均相芬顿催化剂,构造非均相芬顿反应体系对石油类污染土壤进行催化氧化,研究该模拟体系中土壤总石油烃(TPH)氧化反应的影响条件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反应体系初始pH为6,温度为20℃,对于10 g污染土壤投加催化剂2 g的条件下,针对轻度污染土壤(TPH为6 798.5 mg/kg),过氧化氢投加量为7.5 mL时,污染土壤的TPH去除率最高,为70.09%。针对中、重度污染土壤(TPH分别为13 628.4 mg/kg,19 290.6 mg/kg),过氧化氢投加量为6 mL时,污染土壤的TPH去除率最高分别为65.25%,52.31%。反应后石油类中直链烷烃的比例增加,环烷烃和芳香烃等物质减少,可以为后续微生物的深度处理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使用统一均化分析的方法测定葡萄籽形状尺寸、含水率、千粒重、籽仁所占葡萄籽质量分数、破壳所需最大剪切力和微观结构等,为葡萄籽破壳技术提供数据支持的同时找出最优破壳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籽的宽度和厚度尺寸分别分布在3.4~4.0 mm和2.4~3.0 mm,外形为扁平的纺锤形;葡萄籽的微观结构表明,大量的油脂分子存在于籽仁中,外壳致密且坚硬,夹层壳与籽仁连接紧密,因此葡萄籽仁和夹层如何分离将是一个难点。含水率为7%的葡萄籽,所需破壳力约为35.1 N;含水率为27%的葡萄籽,所需破壳力约为26.1 N,破壳力随着含水率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南昌水专学报》2016,(3):48-54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及其产品用量剧增,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土壤石油污染问题。石油污染会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影响作物呼吸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也可通过呼吸、皮肤接触、饮食摄入等方式进入人体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土壤石油污染治理日显重要。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土壤石油污染的修复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修复)及其研究进展,重点介绍生物修复方法,并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采用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四氯化碳(CCl4)污染对土壤中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等主要酶活性的影响.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采用铜盐比色法、纳氏试剂分光光度计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测试.结果显示,四氯化碳浓度越高,对蛋白酶和脲酶活性的抑制越强,呈现出先抑制后恢复的过程.w(CCl4)<1.6×10-6时对土壤蛋白酶无明显的抑制作用,w(CCl4)>3.2×10-6时对土壤蛋白酶和脲酶均有明显的抑制;抑制强度第1天为7.90%~38.86%,影响时期长约5 d;对脲酶的抑制第1天为51%~72%,影响期约1 d;四氯化碳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没有显著性抑制,反而有微小的激活作用,四氯化碳污染(w(CCl4)=1.6×10-6~16.0×10-6) 的土壤微生物表现出较强的抵抗过氧化的防御能力.显然土壤脲酶对四氯化碳反应最敏感.酶对四氯化碳污染的不同反应将影响污染区土壤的质量及性能.  相似文献   

14.
徐州城市路边表层土壤Pb,Cu和Zn污染的磁化率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系统地采集了徐州城市主要干道的路边表层土壤样品20件,分析了土壤样品中Pb,Cu和Zn的含量,测定了样品的磁化率。结果表明,土壤样品的质量磁化率与Pb,Cu和Zn含量呈显著相关,指示Pb,Cu和Zn与磁性矿物有着相同的人为源;污染负荷指数与质量磁化率也呈显著相关;最后,提出了Pb,Cu和Zn污染的土壤磁化率诊断模型:频率磁化率<3%且质量磁化率>地区背景值。磁化率测量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经济以及对样品无破坏性的方法用于监测城市路边表层土壤中Pb,Cu和Zn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去除土壤中的石油类污染物,采用热化学洗脱方法针对某油田采油区原油污染土壤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了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通过洗脱实验探究了温度和时间对石油污染土壤洗脱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固液比、震荡转速和无机盐助剂等因素对洗脱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表面活性剂中SDS溶液对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当洗脱温度为60℃、震荡时间为60 min、固液比为1∶5、震荡转速为150 r/min时,SDS溶液中添加硅酸钠助剂可使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达到51%.固液比与震荡强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土壤中的石油烃去除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测定了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含量.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几种草本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净化能力.结果:供试的几种草本植物中,高羊茅与白三叶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净化效果均较好,而紫花苜蓿净化石油烃的效果最好,各草本植物对石油烃的净化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植物生长方面,石油污染土壤没有抑制植物的生长.结论:几种草本植物对石油烃的净化率依次为:紫花苜蓿高羊茅白三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去除土壤中的石油类污染物,采用热化学洗脱方法针对某油田采油区原油污染土壤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了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通过洗脱实验探究了温度和时间对石油污染土壤洗脱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固-液比、震荡转速和无机盐助剂等因素对洗脱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表面活性剂中SDS溶液对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当洗脱温度为60 ℃、震荡时间为60 min、固液比为1∶5、震荡转速为150 r/min时,SDS溶液中添加硅酸钠助剂可使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达到51%.固-液比与震荡强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土壤中的石油烃去除率.  相似文献   

18.
利用活性碳增强微波热效应对某石油化工厂区石油烃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研究,在微波处理最佳条件下,考察场地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处理效果,通过三维荧光(3D-EEM)和气相色谱(GC)分析了石油烃污染物的组分和去除特性,并采用菌剂强化法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深度生物降解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碳增强微波热修复技术对石油烃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微波功率700 W、辐照15 min、土壤含水率10%、添加5%活性碳的试验条件下,可将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由5 700 mg/kg降至2 800 mg/kg,去除率达50.9%;GC分析表明:土壤中污染组分主要为TPH(C6-C9)、TPH(C15-C28)和TPH(C29-C36),经微波热修复后,土壤中TPH(C15-C28)去除率较高,达到70.4%;3D-EEM解析表明:微波热消解对土壤中三环芳烃及其同系物去除效果较好;对微波热修复后的土壤进行工程菌剂深度生物降解14 d后,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含量降至716.8 mg/kg,去除率提升至74.4%,达到《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的第一类用地筛选值。  相似文献   

19.
石油烃、Cu2+单一与复合污染对沙蚕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石油烃、Cu2+单一与复合污染对沙蚕的毒性效应.试验的结果表明,沙蚕的死亡率与石油烃、Cu2+的浓度呈显著相关关系.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0.2~116.26μg/L(石油烃);449.52~1130.34μg/L(Cu2+).沙蚕体内Cu2+的积累量随着暴露溶液中Cu2+浓度的上升而增加,当Cu2+的浓度>500μg/L时,这一变化十分显著;而沙蚕体内石油烃的含量随着暴露溶液中石油烃浓度的升高无显著变化.而Cu2+和石油烃复合污染对沙蚕的毒性作用较为复杂,在不同的处理中,表现出了协同和拮抗两种作用方式.同时,在Cu2+与石油烃复合污染条件下,沙蚕体内Cu2+的积累量也有显著变化.在复合处理组中,当Cu2+的浓度达到500μg/L时,Cu2+在沙蚕体内的积累量与Cu2+单一污染相比,Cu2+在沙蚕体内积累量相比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苯酚降解菌的分离及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降低抚顺石油一厂排放废水中苯酚的质量浓度和提高循环水的质量,从长期受污染的土壤中通过筛选、诱变、分离得到一株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高效降解菌株ZXY-75,能同时利用萘和二氯化苯,可在苯酚质量浓度高达1300mg/L的培养基中生长,在苯酚质量浓度低于825mg/L时,几乎能将苯酚完全降解。结果表明,在25~35℃之间,ZXY—75生长和降解苯酚比较稳定,30℃时最佳;在pH为6.0~7.5时,苯酚降解率达98 75%以上,pH为7 0是ZXY—75最佳生长条件。在活性污泥小试装置应用中能明显改善污泥性状和出水水质。同时考查了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将该菌株保存3a,其降解苯酚的能力未变,表明该菌株具有非常稳定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