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论述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在参考其言语行为分类的基础上,对照《粱山伯与祝英台》剧本中的“十八相送”,对粱山伯与祝英台二人的对话进行了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2.
Austin与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Austin与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地阐述了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以及Searle对Austin理论的批评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概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讨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以言表意行为,以言施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研究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及其发展和影响。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昌水专学报》2019,(2):72-77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奠基石,对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具有开创性贡献。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论贡献、塞尔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等,对奥斯汀前期语言思想未有过深入探究。本文通过解读奥斯汀仅有的三本著作,系统阐述其语言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笔者发现,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的兴趣几乎贯穿在他全部的语言思想中,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与奥斯汀前期语言思想密不可分。从早期对语词意义的探究,到行事性与断定性话语区分说、言语行为三分法和语力概念的提出,他始终关注语言使用的情境、语言的社会规约性、现实性、意向性和言语行为的各种行事功能。  相似文献   

5.
奥斯汀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奥斯汀和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基础、对言语行为的分类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和塞尔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其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奥斯丁(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依据瑟尔(Searle)等对反讽类言语行为的五大分类,分析<傲慢与偏见>小说人物对白中的反讽言语行为,并揭示这些反讽言语行为对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言语随着互联网的诞生而诞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并且随互联网的发展很快流行起来。在此用言语行为理论探讨网络言语行为的特点以及网络言语行为所反映的中国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从而透析网络言语行为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使人们对网络语言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研究的是说话人如何用话语来实施某种行为,即言语就是行为.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交际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并对交际教学法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骂詈言语行为是日常交际中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依据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理论和Leech的礼貌原则,骂詈言语行为可分为非公开策略和公开策略。  相似文献   

10.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核心理论之一,该理论被用于对美国戏剧家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进行话语分析.人物的对话与独白是剧本的主要构成成份,作者用简短但寓意深刻的言语行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文本阐释更清晰地展现了戏剧话语的多层次内涵,表面上看似荒诞的话语里,作者表达的是他对无情现实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11.
“心”与“理”的关系是理学心性论和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朱熹那里,“心与理一”既是本体论,也是功夫论。“心”与“理”的贯通需要理清两个环节,一个是从超越的、本体的意义上来理解朱熹所谓“心”;二是从“为道”的角度来理解朱熹的穷理功夫。这是理解朱熹及整个理学境界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归纳讨论“that”一词的词性和用法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的散文,于简单中蕴藏大道理,于平淡中流溢真性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从简中求美、淡中蕴浓、静中取理等方面分析了《放风筝》一文的特点,指出该文在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浓浓的生活情趣,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彰显了梁实秋深厚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4.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事功学派爱国教育家,他以儒家经典、历史文献、诸子学说和对认识现实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用的各种知识为教育内容,运用了各种教学原则和方法来达到其培养“非常之人”、“成人”的教育目的,并在同理学教育家朱熹等的论战中,形成了一套独具体系的教育思想。陈亮的教育思想中,不少内容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至今仍能给人们以某种启迪。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是崇尚趣味主义的人生美学。他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趣味,没有趣味的生活是形尸走兽般的生活。梁启超的趣味,既是对待现实生活的一种主观态度,亦是生命价值体现的形式,还是他人生美学思想的核心。“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主义是梁启超生活趣味化、生活艺术化思想的理论依据,正是坚守这两种主义,梁启超能够坦然面对人生中的成败与得失,洗涤胸中偏私,境界得到了最高升华。  相似文献   

16.
这是作者在韩国高丽大学所作的一个演讲稿,通过评述两位在中国留学的韩国学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对近年来“上海”主题的文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对“海派”文学的范畴、传统、“海派热”的原因以及中外学者研究“海派”的视角差异等加以检视,对现代文学学科路向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兴”的内涵非常广泛、丰富,它已涵盖了艺术构思和审美鉴赏两大领域。文章试从文学创作论角度来探究“兴”与意境生成的关系。认为“感兴”状态下情景的交感、浑融必然影响意境美的生成,而“兴”作为修辞手段所具有的“曲包”技巧并由此而产生的“余味”和“味外之重旨”,也足以显现意境的美感特征。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校的“两课”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重新构建“两课”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应以邓小平同志“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切实改进“两课”教学模式与方法;工科院校除两课外,还应增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使理论课,思品课、文化素质教育课三类并举,功能互补,对青年学生实施多方位多角度的思想理论和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力图通过分析梁启超、鲁迅和朱光潜的文艺思想,意在反思中国现代性语境与中国汉语表达之间的困境等关系。本文认为,这三位分别从动员大众、启蒙与革命以及语言诗学的角度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汉语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位作家的探索不仅包含了此后汉语表达在现代性语境所遭遇到的基本问题,如传统、现代、启蒙、大众、个人表达、现代性批判等,而且开创了汉语切入现代性语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助动词"好意思"及其否定形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了“好意思”的词性为助动词,分析了“好意思”及其否定形式的语法功能、语义差异和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