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W18Cr4V钢激光表面淬火工艺参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W18Cr4V钢激光表面淬火工艺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激光表面淬火工艺参数d=1.5mmq=124W/mm^2,v=18mm/s时,激光淬火加热温度处于Ac-T熔范围之内,可以得到无表面熔化的淬火层,淬火层深度0.25mm,淬火层组织为细针状马氏体+碳物+残余奥氏体,显微硬度HV0.1950-1050。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扫描电流条件下,Cr12钢经等离子束扫描后硬化层的深度、显微组织及显微硬度。试验结果表明,Cr12钢经等离子束扫描后,表面得到隐针马氏体组织,起到了淬火硬化及细晶强化作用;硬化层深度随扫描电流而变化,大约为0.40—0.60mm,显微硬度可达600HV左右。  相似文献   

3.
铸铁激光表面改性的组织与性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激光表面熔融处理后硬化层的显微组织与性能特征,讨论了组织对硬度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激光表面熔融处理后,球墨铸铁熔化层组织为先共晶奥氏体(快冷后转变为M+AR)+莱氏体,相变层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球状石墨;灰口铸铁的熔化层组织为细小树枝(M+AR)+弥散分布的树枝间层片状变态莱氏体(M+AR+Fe3C)的变态亚共晶白口组织,相变层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片状石墨在相变区,球状石墨周围的组织较复杂,靠近熔化层处的石墨球周围出现双壳层组织,由一层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包围,再围以莱氏体或先共晶奥氏体+莱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铸态的HT_(20-40)灰铸铁经激光表面熔化处理后的显微组织,性能特征,并测定了熔化层,硬化层的深度、宽度、表面硬度等参数。结果表明:当功率密度一定,扫描速度提高时,其熔化层,硬化层的深度、宽度均减小,而表面硬度则增大,熔化层为变态莱氏体。由M+Ld+AR组成,其表面硬度达Hvl193.  相似文献   

5.
利用正交试验法,获得了较佳的碳钢膏剂渗硼工艺及渗剂配方,分别研究了45钢及TIO钢膏剂渗硼后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渗硼层及基体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45钢在渗硼后渗层显微硬度均在1130HV以上,厚度皆在110μm以上;T10钢渗硼后的渗层厚度均在60μm以上,渗层的显微硬度均在1360HV以上;热处理对渗硼层的硬度及厚度没有影响,但对基体组织及性能有明显影响;渗硼后采用淬火及低温回火工艺,可使基体获得回火马氏体组织,从而提高了基体的硬度,减小了基体与渗硼层的硬度差,也提高了基体对渗硼层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正交试验法,获得了较佳的碳钢膏剂渗硼工艺及渗剂配方,分别研究了45钢及T10钢膏剂渗硼后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渗硼层及基体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45钢在渗硼后渗层显微硬度均在1 130 HV以上,厚度皆在110μm以上;T10钢渗硼后的渗层厚度均在60μm以上,渗层的显微硬度均在1 360 HV以上;热处理对渗硼层的硬度及厚度没有影响,但对基体组织及性能有明显影响;渗硼后采用淬火及低温回火工艺,可使基体获得回火马氏体组织,从而提高了基体的硬度,减小了基体与渗硼层的硬度差,也提高了基体对渗硼层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激光淬火齿轮组织和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应力分析系统,对齿轮宽带激光淬火后淬硬层显微组织和应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激光淬火硬化区依其组织特征,大致分为3层:第1层为表面完全淬硬层,其主要是由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第2层为过渡层,由马氏体和基体上分布着回火析出的碳化物混合组成;第3层为高温回火区,由回火索氏体组织组成.激光淬火硬化层应力状态为压应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低温回火态的42CrMo钢的激光相变硬化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了激光相变硬化处理的工艺参数对硬化层显微组织、硬化深度、显微硬度变化以及对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激光相变硬化处理后,42CrMo钢的表面层硬度可达Hv1150,硬化层的显微组织主要是高缺陷密度的隐针马氏体。与常规淬火处理相比,显微硬度提高一倍多,耐磨性提高四倍左右。最后探讨了激光相变硬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复合催渗和调整工艺参数能较好地实现钢的固体深层渗硼。分析结果表明:渗硼层表层由Fe2B和FeB双相组成,向内Fe2B相增加,FeB2相减少,渗层呈梳齿状,齿的前沿过渡区较宽,心部组织较粗大;表层存在疏松和孔洞,且随钢中含碳量增加和合金元素的含量增加,渗层深度下降,疏松和孔洞减少;疏松和孔洞使表层低于次表层,其显微硬度分布有一峰值,渗层显微硬度分布较为平缓。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A473M马氏体不锈钢表面的耐磨性能,采用滚压加工强化不锈钢表面,对其组织及性能进行研究,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白光干涉仪、显微硬度计和摩擦磨损实验机对不锈钢的硬化层组织、表面粗糙度、显微硬度及摩擦磨损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滚压进给量由0.05 mm/r增加至0.15 mm/r时,不锈钢表面粗糙度变化趋势呈“∨”形,表面显微硬度和磨损性能的变化趋势呈“∧”形.当进给量为0.1 mm/r且表面粗糙度为62.7 nm时,不锈钢硬化层组织明显细化,滚压层表面显微硬度达到550 HV且为基材的2.2倍,硬化层深度达到200 μm,相对耐磨性为3.7.  相似文献   

11.
用CO2激光器对切割钢管用的圆锯片齿部进行激光相变硬化处理,选择最佳工艺参数,达到圆锯片齿部最佳的金相组织,硬度及淬火深度等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2.
试验研究了65Mn钢制冷切锯片齿部重新电接触加热淬火工艺参数,齿部显微组织,硬化层深度,硬度及耐磨性,并进行了电接触淬火锯片实际寿命考核以及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上分析了应力场的产生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应力场的变化对锯切力的影响,得出了锯切力随着应力场场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的结论,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此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金刚石线锯切割晶体硅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颗金刚石刻划晶体硅实验和金刚石线锯切割晶体硅片表面形貌观察,分析研究了金刚石线锯切割晶体硅的模式。结果表明:在较大正压力下刻划时,金刚石主要以脆性模式切割晶体硅,划痕呈破碎崩坑状,在单颗金刚石刻划实验条件下可看到脆性解理条纹;而在较小的压力下,金刚石主要以塑性模式切割晶体硅,划痕相对平直光滑;金刚石线锯切割晶体硅片时,硅片表面呈现大量由脆性断裂留下的不规则凹坑和较长的光滑划痕,显示出以脆性模式与塑性模式混合切割模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切割过程中线锯正下方对晶体硅的压力较大,以脆性模式进行多颗粒反复刻划;而与此同时,线锯侧面金刚石颗粒以小得多侧向压力对切割暴露出的硅表面进行蹭磨刻划,因此产生塑性模式刻划。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金刚石圆盘锯锯割石材的实际观察和试验研究,根据石材在静、动载作用下的破碎过程,阐明了圆锯片锯割石材时碎石的一些特点。还对锯机设计中主要性能参数驱动功率和锯片圆周线速度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金刚石锯片激光焊接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的焊接工艺比较,采用激光焊接工艺进行金刚石锯片的焊接,便于实现自动控制,生产效率高,基体与锯齿接缝耐热性好,锯片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锯齿脱落现象,是目前最先进的锯片焊接工艺。介绍了这种工艺方法,并设计了实现这种工艺方法的设备-金刚石锯片激光焊接机。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金属叠层制造中激光切割、电阻焊接和带料运动控制等关键工艺.以302不锈钢为成形材料进行切割实验表明,激光器功率为85 W,切割速度为190 mm/min时切割效果最优.通过焊接电流对比,结合焊接电流对接头质量定量变化和金相组织形貌变化考察,确定焊接电流为2 700 A时焊接效果最优.为确保焊接的精准性,探讨带料运动控制机械结构及速度控制要点.采用0.1 mm厚的302不锈钢焊接10层,进行3维金属实体成形实验,结果表明,所制造的金属零件层与层之间达到完全冶金结合,结合强度超过600 MPa,用该模具注塑的塑件表面尺寸精度和光洁度均达到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对带锯床的工作原理、控制要求和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带锯床大批量加工的特点,设计了基于PLC与变频器控制的带锯床自动下料系统,实现了自动送料、夹紧工件和自动计数的功能,使普通机床变成了自动化机床,解决了原机床效率低、安全性不高等问题,改变了带锯床切割不同材料的电机速度,为同类机床的改造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对带锯床的工作原理、控制要求和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带锯床大批量加工的特点,设计了基于PLC与变频器控制的带锯床自动下料系统,实现了自动送料、夹紧工件和自动计数的功能,使普通机床变成了自动化机床,解决了原机床效率低、安全性不高等问题,改变了带锯床切割不同材料的电机速度,为同类机床的改造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由于金刚石绳锯机能同时切削多种材料、切割形式灵活,近年来随着对其切削机理的深入研究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中介绍了金刚石绳锯机实验样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切割单层海底油气管道的实验,分析了切割试验的过程、打滑现象及串珠的磨损过程,为串珠绳切削管道不同层时径向进给速度的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参与切削的串珠进行了观察,发现串珠的微观失效主要有4种形式,并初步研究了失效产生的原因,为串珠绳的合理使用和制作适合切削钢质材料的国产串珠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