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研究了魔芋葡甘聚糖接枝丙烯酸共聚物(KAC)在几种环境湿度下的吸湿率和平均吸湿速率,分析了不同粒径KAC的扩散吸湿性能,并与变色硅胶、蒙脱石通用吸湿剂的吸湿性能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KAC具有显著的扩散吸湿特点,其吸湿率和平均吸湿速率强烈地依赖环境湿度量和吸湿接触面积,明显的正相关性表现出KAC在高湿环境中(RH=90±1%)具有优越的高效吸湿功能,室温下4 d的吸湿率高达100%,9 d后大于120%.与通用吸湿剂相比较,KAC在RH=(90±1)%的环境中,表现出长效吸湿能力.  相似文献   

2.
丙烯酸系高吸水树脂防潮性能差,影响树脂的贮存和使用,通过分步合成和复合交联剂两种方法制备出具有防潮性能的树脂,并测定了树脂的吸水倍率和吸湿倍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分步合成法,当二次合成中引发剂和交联剂的用量(相对于一次粒子质量)分别为0.6%和0.15%时,树脂的吸水倍率和吸湿倍率分别为974 g/g和14.8 g/g;采用复合交联剂法,当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的用量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用量的50%~60%时,树脂的吸水倍率和吸湿倍率分别为912 g/g和14.8 g/g.两种方法制备的树脂均具有一定的防潮性能,较普通丙烯酸系高吸水树脂吸湿倍率下降了25%.  相似文献   

3.
对硝基苯甲腈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由于其低的可生化性,生物法的处理效率并不高,目前也很少见到关于含对硝基苯甲腈废水处理的文献报道.文中分别采用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的方法系统研究了NDA-150大孔树脂对对硝基苯甲腈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结果表明:该树脂在pH值在1~7时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并在pH为2.0时的吸附效果最佳.静态吸附动力学显示,该树脂在24h内吸附达到平衡,干树脂的吸附容量为180.8mg/g.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ich方程,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达到99%以上.吸附反应属于自发性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表明吸附是放热过程.动态吸附动力学显示,动态吸附量可达439.4mg/g.在流速1BV/h条件下,先后用8%NaOH(2BV),4%NaOH(2BV),蒸馏水(3BV)在353K温度条件下对动态吸附饱和的树脂进行脱附,脱附率仅为42.8%,脱附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针对水中含有过多二价阳离子如钙离子等而使水质硬度较高的问题,使用丙烯酸、丙烯酰胺单体为主要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三维网络结构和较高吸附能力的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然后用其做为硬水软化剂,对人工配置的浓度为3mmol/L的人工硬水进行吸附处理,研究了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对人工硬水中所含钙离子的吸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对钙离子的最大吸附量为108mg/g,随着树脂用量的逐渐增加,树脂对钙离子的吸附率不断增大,最大吸附率可达76.2%以上.该方法原料来源广泛,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染,可给硬水软化提供一个新的技术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5.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丙烯酰胺)(P(AA-AM))高吸水剂。采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合成了交联剂摩尔分数分别为0.024 7%,0.053 6%,0.077 9%的3种不同的P(AA-AM)。通过对P(AA-AM)的溶胀动力学测试,研究了交联剂摩尔分数和溶胀介质对溶胀性能的影响,以及初始溶胀速率,溶胀速率常数,溶胀指数,溶胀系数和溶胀介质在水凝胶体系内的扩散行为。结果表明,P(AA-AM)在去离子水中的溶胀度为150~752 g/g,在质量分数为3.0%的NaCl水溶液中的溶胀度仅为31~43 g/g,其溶胀凝胶中的平衡含水率为95.24%~99.86%;溶胀速率常数随交联剂浓度、介质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溶胀介质盐浓度的增大,溶胀指数减小,而溶胀常数却增大;吸水过程符合非Fick扩散,水的传输机理受扩散控制和松弛控制两种作用的共同影响,但松弛控制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稻壳总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对稻壳黄酮的吸附率、解吸率为指标,考察了5种大孔吸附树脂对稻壳中总黄酮的分离纯化性能,筛选出最佳的大孔吸附树脂,分析了原液pH、浓度和树脂用量对静态吸附的影响以及解吸液浓度对静态解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孔吸附树脂AB-8对稻壳总黄酮有很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并确定了合适的吸附解吸条件:原始溶液pH值为5.0;吸附液浓度为1.929 mg/mL时,树脂用量与吸附液量比(g·mL-1)为1:40;平衡浓度达0.388 5 mg/mL时,即树脂已达到吸附饱和,饱和吸附量为46.19 mg/g干树脂;乙醇解吸液体积分数为50%.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甲基纤维素、异丙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及丙烯酰胺温敏材料聚合反应得不同种类的温敏型调湿材料,并分别通过间歇式吸附/脱附实验、TG-DTA和FTIR分别表征几种温敏型调湿材料的吸放湿动力学实验、热稳定性及其结构,讨论了不同聚合体温敏性对复合材料吸放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脱附速率随3种温敏材料的低临界溶解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异丙基丙烯酰胺与甲基纤维素的共聚物的放湿速率最快,80℃条件下10 min可以脱附95%以上;耐盐性较好的甲基纤维素与CaCl2复合制备有机-无机温敏相变材料具有较高的吸湿性能,RH=100%时的吸湿量可以达到1.45 g/g,且所有材料在350℃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反相悬浮法合成AA/AM/AMPS耐盐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液性能,实验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向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二元体系中引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作为第三种聚合单体合成高吸水性树脂.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单体配比、丙烯酸中和度、交联剂用量和引发剂用量四个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测试结果显示产物为AA/AM/AMPS三元共聚物,粒子呈球形,球表面为褶皱状.最佳实验条件:单体摩尔配比(AA/AM/AMPS)为1.25∶1∶0.7,丙烯酸中和度为90%,交联剂用量(占单体总量)为0.08%,引发剂用量为0.7%.此条件下产品的吸蒸馏水率可达1 720 mL/g,吸盐水率达165 mL/g.  相似文献   

9.
针对油田领域中钙离子、钡离子垢的问题,以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和和丙烯酰胺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聚合物树脂油田阻垢剂.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合成的聚合物进行结构表征,探讨了不同阻垢剂用量、金属离子溶液浓度和金属离子溶液p H对丙烯酸系聚合物树脂的阻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烯酸系聚合物阻垢剂对钙、钡和镁离子具有较好的阻垢性能,吸附量分别为282 mg/g、330 mg/g和340 mg/g,脱除率分别为90%,85%和80%,溶液吸附时最佳用量分别为0.2 g、0.3 g和0.3 g,最佳浓度分别为0.5 g/L、0.4 g/L和0.4 g/L,最佳p H分别为6、6和8.  相似文献   

10.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羧甲基纤维素(CMC)、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和聚乙烯醇(PVA)为主要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CMC-AA-AM/PVA半互穿网络高吸水树脂。结果表明:当丙烯酸中和度为65%,反应温度为70℃,制备树脂的较优配比为w(AA)∶w(CMC)∶w(PVA)∶w(KPS)∶w(AM)∶w(NMBA)=100%∶2.67%∶6.67%∶0.667%∶33.4%∶0.0467%,此时树脂的吸去离子水率达494 g·g~(-1)、吸生理盐水率达96.0g·g~(-1);对其离心保水率、吸水速率以及吸水溶胀动力学过程的研究表明,该吸水树脂有较好的保水能力和快速吸水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生土围护结构的等温吸湿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土围护结构建筑是一种独特的生态型居住建筑.为了定量地研究其室内热湿环境,确定生土围护结构建筑材料的热湿物理性质参数是一项基础工作.建筑材料的吸湿特性可以用材料的等温吸湿曲线表征,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生土围护结构建筑材料的等温吸湿过程,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了曲线拟合,得到了生土建筑材料的等温吸湿曲线函数关系式,为定量地研究生土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莫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Absorption/desorption properties of some humidity controlling materials which contain gypsum as basic cement materials and activated Sepiolite powder as humidity controlling media were tested. The kinetics curve of moisture adsorption/desorption were drawn and humidity controlling performance in nature environment was verif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moisture absorption/desorption rates are increased, and the speed is also accelerated. These materials, which can adjust environmental humidity effectively, are new ones with good humidity controlling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3.
综述直接空气捕集CO2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对比碱/碱土金属基吸附剂、金属有机框架吸附剂、负载胺基吸附剂、变湿吸附剂的优缺点,从吸附容量与胺效率、动力学与载体选择、再生方式与能耗、热稳定性与抗降解等方面对吸附剂性能进行评估. 简要叙述相关工程示范项目和技术经济性;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直接烘干法,测定了HD滤嘴添加剂和小麦麸皮在25℃,不同相对湿度(29%、54%、75%、100%)下的吸湿百分率、吸湿速率和临界相对湿度,对HD滤嘴添加剂和小麦麸皮的吸湿性进行比较,并根据HD滤嘴添加剂的扫描电镜图,分析吸湿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①HD滤嘴添加剂的临界相对湿度是76%;②在相同条件下,滤嘴添加剂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小麦麸皮,但吸附速度较慢;③吸附量随环境湿度的增加而增加,由于滤纸添加剂的中空结构,当相对湿度75%时,吸附量在30 h出现一个平台,50 h后继续增加.该研究为其贮存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织物的吸湿及放湿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自制实验装置,在不同温度、相对湿度条件下,通过动态吸湿曲线、吸湿等温线、吸湿等湿线和动态放湿曲线,研究了分形涤纶和普通涤纶织物的吸湿和放湿特性,讨论了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对织物吸湿、放湿的影响.探讨了织物的吸湿、放湿机理及其规律,研究了织物放湿过程中表面温度与时间、过剩相对湿度的关系及过剩相对湿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织物的吸湿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但在高湿情况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形涤纶织物吸湿速率和吸湿平衡含水率都比普通涤纶织物大,特别是高温高湿下优势更明显,具有很好的吸湿性能;分形涤纶织物与普通涤纶织物一样具有很好的放湿性能:所以分形涤纶具有很好的热湿舒适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混凝土湿度场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混凝土表面干缩应力以及干缩裂缝等的影响,研究混凝土湿度场中水分扩散表面因子这一关键因素.引入混凝土表面孔隙面积和孔隙中的水分扩散系数2个参数,推导混凝土湿度场的第3类边界条件.将混凝土表面水分对流扩散简化为不可压缩流体一维平板壁面对流传质问题,根据质量守恒和平板壁面对流传质理论,建立混凝土干燥过程水分扩散表面因子的理论模型以及模型的近似解.结果表明,理论模型和试验检测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声音传感器采集玉米籽粒流从高处落到相同状态玉米堆时发出的撞击声音,对声音信号进行滤波预处理,提取声波信号强度、功率谱能量、谱峰值等特征值来描述信号。应用多元线性回归、二项式回归和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全面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声波信号强度功率谱能量及谱峰值等特征值与玉米籽粒含水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信号强度相关性最大。利用这些特征能够准确地测定籽粒含水量,其中二项式回归模型最接近实测值。  相似文献   

18.
煤储层条件下平衡湿度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与饱和硫酸钾溶液、粒度、时间等对平衡湿度的影响,分析了各因素对平衡湿度影响的原因,并在大量煤样测试研究基础上,修改完善了平衡湿度测定方法的技术参数,确定了实验的合理条件,为等温吸附实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保证,提出了相应的试验参数及误差范围.  相似文献   

19.
密度无关的物料含水率微波测量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物料含水率测量精度,提出基于固、液、气三相混合物介电特性的与密度无关测量方法.在储能因子和损耗因子中分离出密度,构建了含水率的复介电常数模型,进而建立了物料含水率和透射波的参量衰减及相移的与密度无关函数.将归一化的含水率和密度作为输入、透射波衰减和相移作为输出,对透射波频率和物料厚度对测量的影响进行仿真,给出其对测量的影响规律及对其进行选择的原则.实验表明,该测量方法与密度无关,且均方差达到0.095.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探究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汽车涂装废水的机理,利用好氧颗粒污泥的降解特性得到最佳处理工艺和有机物去除效果,本试验采用动态吸附和静态吸附的方式分别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对汽车涂装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期吸附特性、吸附类型及温度和pH对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汽车涂装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初期吸附现象,30 min内COD被快速去除,去除率达到66.62%,180 min后基本趋近于平稳,COD去除率为80.61%。在温度为35℃、pH为7.0时,吸附吸附量最大,且过程是一个以物理吸附、生物吸附、化学吸附三者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