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卷扬式长冲程抽油机是为了满足油田开发工程中低液量油井的生产需要而研制的智能化采油装置,通过卷扬机来控制抽油机行程的卷扬式长冲程抽油机,冲程最大可达50m。采用以现代变频调速技术为基础的抽油机柔性控制技术,改善整机的运动特性及机械效率,实现了智能化采油。在标准模拟试验井上进行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测试,对卷扬式长冲程抽油机在不同动液面条件下的泵效、系统效率、电机发电、吨液百米耗电等性能进行评价,为其在今后的生产实际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常规无油管有杆泵采油存在的杆柱下行困难,造成杆柱受压弯曲、偏磨等问题,通过分析液力反馈泵无油管采油抽油杆柱在抽油机上、下冲程中的受力状况,建立了液力反馈泵杆柱力学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结合油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技术,分析了液力反馈泵无油管采油生产系统运行中冲程、泵径、原油黏度等主要因素对悬点载荷的影响,得出了该工艺抽汲参数选择的一般规律.通过实例计算与常规抽油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液力反馈泵在杆柱受力、抽油机的扭矩功率以及杆柱疲劳强度等方面均可有效改善油井工况指标,从而提高了无油管采油工艺的适用性,改善了油田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3.
长冲程抽油机具有采油效率高、冲程长、冲次低等优势,适合开采深井、稠油井、高含水井和多气井等.随着我国许多油田的开发已进入中后期,长冲程抽油机的设计和应用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对国内长冲程抽油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将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现有各类长冲程抽油机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抽油机技术将向无游梁、低功耗、低冲次、通用化、智能化和高适应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螺杆泵结构及原理的研究,结合油井生产条件,选择适合螺杆泵采油工艺的油井,利用专业优化软件进行螺杆泵采油工艺设计.根据油井流入动态分析和实际生产情况,确定油井的实际供排关系,以选择螺杆泵的排量范围和型号,进行抽油杆、驱动装置和井下举升系统的配套优化设计,经过现场实测螺杆泵采油工艺与抽油机采油工艺的能耗数据对比,油井供排关系和举升系统都能正常运行.阐述了螺杆泵采油技术节能降耗效果,为深井中质油开发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对油田开发生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浩口油田是典型的低渗透油田,以抽油机举升方式为主,由于结盐、结蜡、偏磨、腐蚀及单井产液量低、流体物性差、井身结构复杂等原因的影响,2008年上半年油井免修期只有289天。频繁的修井作业给油田开发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在分析影响油井免修期的各种基础上,加强机理研究及技术攻关,综合应用针对性配套技术,油井免修期指标不断提高,有力保障了油田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6.
油田持续开发到一定阶段,油井采油过程中出砂量明显增多,这就要采用特定的工艺流程装置不断地将泥砂清除,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本文给出了针对克浅稠油处理站除砂装置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7.
稠油高凝油提捞采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辽河油田长期停产稠油、高凝油井以及油田边缘地区的低产、低渗油井开发出一项新型提捞采油技术。该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电加热方式降低井简内原油粘度及凝固点,再下入工具进行提捞采油。其主要设备为一台多功能捞油车、一台运液罐车和配套管线。该项技术适用于粘度在50000mPa·S以内的稠油井及凝固点低于50℃的高凝油油井,适用井深2000m。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油田稠油、高凝油捞油技术的空白,为油田增产增效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8.
同心双管水力喷射携砂采油工艺参数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水力喷射泵的工作运行效率。为了解决现场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动力液排量高、套管掺水量高、泵效低等生产问题,对内外管柱组合、喷嘴喉管直径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有效降低了动力液排量,提高了油井泵效。应用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同心双管水力喷射携砂采油工艺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油井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9.
液压抽油机主要由液压动力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执行系统3个部分组成。液压抽油机在双井运行模式下,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录取数据直观,自动化程度高;调整参数方便,碰泵操作简单;载荷限定,可避免负荷过大导致的杆断;对油井能够进行精确控制;供液不足可自动调整;具有可变的上/下行程速度;还具备长冲程、低冲次、较大的光杆举升能力、重量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从抽油杆应力变化的观点分析了调大抽油泵泵径、泵深和抽油机冲程、冲次对抽油杆断裂的影响。同时,对于因抽油杆疲劳、损伤、挠曲、液击对抽油杆断裂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八面河油田广北区抽油杆断裂的特点提出了积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成品油管道泄漏量测算的准确性,对用于成品油管道泄漏量测算的输入参数进行了误差分析,包括管道运营数据的时间滞后误差、运营数据的数值误差、管道内径的数值误差以及油品物性的数值误差。通过泄漏量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管道泄漏量对流量的敏感程度最低;管道泄漏量变化率与时间滞后率、压力变化率、内径变化率呈正相关,与流量变化率呈负相关,在不同的参数变化率范围内,管道泄漏量对各参数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内浮顶储油罐特殊环境及清洗机器人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定位精度低、安全性差等缺陷,设计了一种内浮顶储油罐清洗机器人定位系统。充分考虑内浮顶储油罐复杂的内部环境,通过对已有定位技术的分析比较,确定定位方式为几何定位与图像定位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利用油罐2个人孔进行2点粗略定位,通过图像得到机器人精确定位。利用Proteus以及Keil软件按照设计的定位方案进行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并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与传统的定位方法相比,该定位系统有效提高了定位的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一种使用萃取精馏隔壁塔从费托合成油C6馏分中分离烯烃的工艺流程。选择一种高温费托合成油的C6馏分作为原料,对于现有工艺及隔壁塔工艺流程利用AspenPlus进行了模拟及优化,并对两种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隔壁塔工艺简化了流程,节能效果也较为明显,总热负荷相对现有流程降低了16.5%;但隔壁塔工艺的烯烃回收率有所降低。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从费托合成油品中分离出烯烃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尼日尔Agadem油田引进了STV阀和LPR-N阀两种APR测试工具,形成了两种三联作试油工艺管柱。为了弄清两者在现场应用的优势与不足,将两种工艺管柱与原试油工艺进行对比,并对现场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Agadem油田单井试油层位较多,LPR-N阀需要环空憋压开启,在层位较多的井让井筒处于来回憋压与放压的循环中,给套管带来疲劳破坏的风险,尤其是在低产液井,风险更高;而STV阀可以克服LPR-N阀的这一缺点,但在浅层地层使用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交流电场对附壁气泡动力学行为的影响,采用基于FLUENT 软件的VOF+LS+SPP方法对余弦交流电场作用下CCl4 液体中附着在水平板上的气泡的动力学行为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利用VOF+LS+SPP方法数值模拟了直流电场作用下附壁气泡的形变过程,并与文献中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适用于附壁气泡的动态特性研究;对比了直流电场和余弦交流电场作用下气泡的脱离时间,研究表明,直流电场作用下,电压需要接近40kV气泡才能脱离壁面;而在余弦交流电场作用下电压为20kV 时气泡就可脱离壁面;分析了在余弦交流电场作用下,不同角频率和电压对附壁气泡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电压一定时,气泡的脱离时间随着角频率ω的增大而减小,但当角频率ω超过最优角频率时,气泡的脱离时间将增大;当角频率保持不变时,电压越大,气泡脱离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6.
传统服务于系统规划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由于多基于逻辑推理或统计分析,需要以足量‘故障停电’事件匀质样本为建模保障,在面对配电系统结构动态变化以及稀少数据环境时,难以对指标进行精确估计。在此背景下,提出一种考虑小样本统计的BP神经网络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预测方法。为保证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的充足性,并保留小样本自身的统计规律,该文提出并比较Bootstrap和核密度拉丁超立方采样2种小样本增广技术,基于扩充后的样本对具有相同结构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参数训练,利用所得的神经网络对可靠性指标进行预测的精度作为选择合适扩充技术与神经网络结合的依据。通过预测用户年均停电时间的算例分析表明,利用Bootstrap小样本扩充技术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在小样本统计条件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在自主设计加工的气体爆炸瞬态压力实验装置中,填充Cu、Al、Ni、Fe金属丝状材料后分别进行甲烷-空气(体积比为12%)和丙烷-空气(体积比为8%)预混气体的密闭爆炸实验,测定爆炸瞬态压力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填充金属丝状材料后爆炸压力峰值明显减小,说明能够有效地抑制可燃气体的爆炸;不同金属丝状材料的抑爆效果有明显的差异,其中Ni、Fe金属丝状材料抑爆性能明显优于Cu、Al金属丝状材料;随着可燃气体的分子质量的增加,Ni、Fe金属丝状材料抑爆性能优于Al、Cu金属丝状材料抑爆性能的现象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世纪华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中海油渤海海底原油管道上安装的ASI音波测漏系统为例,介绍该音波测漏系统在海底管道应用的工作原理、硬件架构组成、测试验收方法。  相似文献   

19.
间歇工作高通量发热设备的紧凑高效冷却系统中需用到快速相变蓄冷单元。以膨胀石墨基定型相变材料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板状相变蓄冷单元,在自建实验台上通过改变取冷流体的进口温度和流量对其快速释冷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释冷过程中,瞬时释冷强度q持续减小,先快后慢;累积释冷量Q持续增大,亦先快后慢;综合传热系数K则先快速减小,继而平缓波动;取冷流体流量仅对K有明显影响,进口温度对K、q和Q均有明显影响。在8种实验工况下,潜热释冷阶段K的平均值在279~402W/(m^2·K)范围内,10min内q的平均值为2.67~3.82kW,Q可达2 300kJ以上,基本满足特定情况下的使用要求。下一步应优化板状快速相变蓄放冷单元表面的传热纹理结构,进一步改善释冷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阐明大落差管道注水清管过程中复杂的不满流现象,结合一条大落差管道对其开展深入研究。根据大落差管道注水清管特点,从力平衡以及能量平衡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求解不满流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大落差管道注水清管过程中的不满管流动。针对管内被压缩气体与液流耦合求解的难点,提出了一种耦合计算方法。基于该计算方法对大落差管道的不满流过程进行求解,并通过分析计算结果,揭示了大落差管道注水清管过程中的不满流特性。结果表明,在计算清管所需总压力时应考虑不满流的影响,否则会造成计算结果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