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便于有限元分析,建立圆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截面轴力-弯矩-曲率关系实用计算方法,基于合理的钢管混凝土数值本构模型,利用截面分层法对圆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截面轴力-弯矩-曲率关系进行全过程分析,根据轴压比、钢管屈服强度、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含钢率等各主要因素对轴力-弯矩-曲率关系的影响,通过大量参数分析,分别建立圆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截面轴力-弯矩相关方程实用计算公式和轴力-弯矩-曲率关系实用计算方法.通过与圆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截面轴力-弯矩相关承载力和轴力-弯矩-曲率关系曲线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该实用计算公式和实用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研究结果为圆钢管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奠定基础.测试结果显示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得到大型半潜船波浪弯矩监测结果,本文阐述了船体波浪弯矩间接监测传统方法,并基于某大型半潜船的全船有限元仿真验证该方法的精度。在船体波浪弯矩间接监测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稳定且精度较高的船体波浪弯矩间接监测的改进方法,利用C-最优设计法和D-最优设计法优化长基线应变仪的安装位置,并通过全船有限元仿真构建改进方法的数学模型。对国内某大型半潜船进行实船监测和全船有限元仿真,验证了改进方法的精度,并将改进方法的计算结果与装载计算机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以进一步验证改进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直接设计法对盒状内模空心楼盖的适用性,以典型的四角柱支撑盒状内模空心楼盖为分析对象,在校核分析模型后,用ABAQUS软件完成了224个算例分析。考察了具有相同参数的空心楼盖和对照实心楼盖的截面弯矩分布的异同,进而分析了空心率、板格边比、柱跨比、梁板相对抗弯刚度比和边梁抗扭刚度比等5个因数对空心楼盖弯矩分布的影响,得到了内板格和端板格各弯矩控制截面的一次弯矩分配系数以及各控制截面内柱上板带板、跨中板带和柱上板带梁的二次弯矩分配系数,并与规范建议的直接设计法系数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空心楼盖与实心楼盖在边计算单元和中计算单元间以及各计算单元内的弯矩分布规律类似,差异主要体现在跨中正弯矩的分配上;当板格边比不大于1以及柱跨比不大于0.2时,柱(或柱帽)的尺寸效应对截面弯矩一次分配的影响可以忽略;规范中直接设计法的分配系数与计算值在部分截面有较大差距,需对柱上板带负弯矩、柱上板带正弯矩、柱上板带梁的弯矩分配做相应调整。根据分析结果,文章最终提出了直接设计法一次弯矩分配系数表和二次弯矩分配系数表供研究和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截面等效代换法,对碳纤维板加固受弯钢梁进行了承载力及挠度分析,推导出CFRP板加固受弯钢梁的理论计算公式。为验证公式,进行了5根CFRP板加固钢梁的单调静力试验,并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将计算结果分别与试验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弯矩理论计算值比试验值略小,挠度理论计算值比试验值略大,且都与有限元模拟值相近,说明理论计算安全,计算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国与欧洲钢结构设计规范二阶效应理论对单跨3层和双跨5层钢框架二阶弯矩进行设计计算,并与有限元软件Midas/Gen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中国和欧洲钢结构设计规范均考虑了初始缺陷对二阶弯矩的影响,在理论计算中采用放大侧端弯矩的方法计算二阶效应,中国钢结构设计规范计算结果比有限元计算结果大2%~5%,欧洲钢结构设计规范计算结果比有限元计算结果大7%~15%,中国钢结构设计规范更契合工程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梁柱刚接节点负载下盖板加固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栓焊混接梁柱刚接节点负载下盖板加固过程及加固后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讨论了初始荷载大小以及盖板尺寸等参数对于负载下加固后节点受力,以及盖板与原节点共同工作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加固前的初始荷载基本由原节点承担,而新增荷载在原节点及加固盖板之间按比例分配,所以把加固部分和原有节点视为一个整体设计将不再安全。同时参数分析结果显示,盖板厚度对原节点与盖板之间的弯矩分配影响较大,而盖板长度则对弯矩的分配几乎没有影响。根据计算结果,本文还提出了梁柱刚接节点在负载下采用盖板加固承载性能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力矩分配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成果校核方法作了探讨与研究,确保最后结果弯矩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MATLAB语言进行编程,分别采用初始曲率法和初始应变法两种编程思想对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弯矩—曲率曲线进行非线性有限元数值计算.将验证有效的数值模型用于工程实例分析,对超筋、适筋和少筋梁的正截面弯矩—曲率曲线进行数值分析.研究表明,利用两种编程思想模拟的数值结果与人工计算结果拟合程度均较好;利用该弯矩—曲率曲线可以准确而快速地确定钢筋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与极限荷载,为实际工程中确定此类梁的受弯承载能力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弯矩集体分配法是在弯矩普通分配法的基础上发展的,采用弯矩集体分配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杆端弯矩,可以缩短整个弯矩分配和弯矩传递过程。本文着重于探索弯矩综合集体分配法在刚架和框架中的适用性,以拓宽此法在超静定结构中的应用范围,并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此法在其它超静定结构中的适用性开敞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渐近法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种计算杆系结构的简便方法:力矩-剪力分配法。该法利用弯矩剪力转换系数和剪力弯矩转换系数,不断将结点不平衡力矩和不平衡力交替进行分配与传递,使杆系结构的杆端力逐渐逼近于精确解,具有渐近法的各种优点,适用于各种由梁柱组成的刚架结构的计算。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折板絮凝池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絮凝机理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采用PIV技术进行实验研究和CFD软件进行模拟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助阶跃函数,建立折板的壳面方程,然后应用板壳振动理论和Navier方法,求得简支折板受迫谐振的响应。由此还可求得折板自由振动的频率方程。最后利用叠加原理给出了四边固定折步谐振响应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弹性地基上变厚度环板分析的传递矩阵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弹性地基上变厚度环板轴对称弯曲的传递矩阵法.首先,简单地介绍了开尔文函数及其基本性质.其次,基于开尔文函数理论导出了文克勒地基上等厚度环板单元的正确传递矩阵,并证明了当地基参数趋近于零时,该传递矩阵退化为一般等厚度环板的传递矩阵.然后,沿径向将变厚度环板划分成一系列等厚度环板单元,应用传递矩阵算法原理获得了变厚度环板的整体传递矩阵.最后,给出了一些数值结果,证实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并简要地讨论了地基参数对板挠度和弯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运用建模分析一体化设计方法,建立了某汽车侧倾试验台台面台架的实体参数化模型,导入分析软件分别对承载板架和主支架在三种危险工况下的静应力进行了计算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改进。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建模分析一体化设计方法,不但提高了设计效率。还使台面台架总质量降低了18%,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5.
水火弯板局部变形预测建模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发的水火弯板成形过程的热一机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就有限元计算结果和实验值进行了对比验证,提出了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应用于水火弯板局部变形预测.将数值模拟的计算数据,用传统回归方法、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技术进行了变形预测的建模和预报对比,结果表明:支持向量回归的预报准确率较高,预测结果稳健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鉴于支持向量机算法具有较好的建模能力和预报能力,可望在水火弯板变形预测领域得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6.
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裂纹前缘附近采用退化的奇异单元,远离裂纹部分则采用常规单元的方式,建立了带穿透性裂纹板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1/4节点位移法、位移外推法、虚拟裂纹闭合法3种方法计算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特点。根据有限元后处理结果,分别采用以上3种方法计算了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结果显示3种方法计算结果一致性较好。研究了载荷、裂纹长度、构件几何参数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3种方法的比较分析,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方法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动微分技术的基本原理,结合有限元分析,提出了一种随机有限元的计算方法。采用Fortran90语言编写了计算模块,可以在计算应力和应变等响应数值的同时,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应力和应变对各随机参数的偏导数值。应用该方法对高压天然气罐进行了随机结构的响应分析,其结果与蒙特卡洛方法的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该方法不但可以分析随机参数为载荷和材料特性的随机结构,而且还可以分析随机参数为几何形状尺寸的随机结构,特别适合于一些求不出解析解但可以用有限元计算的工程结构的随机响应分析,为随机有限元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推导出薄壁高桥墩自振频率的计算公式,并将该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单元法计算值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在用瑞利里兹法和有限元法计算墩顶水平位移的同时,对由竖向荷载作用所产生的几何非线性对墩顶水平位移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铝合金厚板淬火残余应力演变规律,运用FEA软件仿真、X-ray表面应力和层削法应力测试实验,提出在残余应力测试中应用仿真-实验综合方法.经过实验分析证明:1)可弥补单一测试方法的局限,使各测试方法相互检验、验证.2)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淬火应力仿真模型,实现对整个厚板应力场的有效分析.3)具有应力预测的功能,FEM应力预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淬火应力平均偏差<10%.  相似文献   

20.
:在赣南于都-宁都一带,发育两期北北东向逆冲构造:早期为印支期上盘从南东东往北西西运动的褶皱-逆冲组合样式,具有叠瓦状、缓倾角特征;晚期为燕山期上盘从南东东往北西西的陡立逆冲构造,相对规模较小,不具叠瓦状特征.早期褶冲构造反映扬子板块与华南褶皱带印支期挤压碰撞在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响应.而燕山期的构造样式反映板内变形特点.从印支期到燕山期,研究区完成了从板缘变形到板内变形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