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目前面临的问题,从体制机制、承接模式、基础保障等方面,探讨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滨湖新区低碳生态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促进滨湖新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为目的,综合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与滨湖新区低碳生态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之间关联,指出滨湖新区低碳生态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其运作模式、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是产业转移的原动力,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提,而产业转移也会促进技术创新的开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必须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升级,促进承接产业与承接技术相结合、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示范区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由此因运而生。对于低能源消耗、高科技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多媒体产业的发展,人才匮乏成为其软肋。面对多媒体产业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发展和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皖江高职院校应紧紧抓住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动权,充分把握产业承接转移机遇,解决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复合型双师教师资源缺乏、专业实践环节薄弱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全面优化办学模式、提高人才质量,直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立足皖江城市带,为我国多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5.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基础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作为一一个新兴的经济区,当前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来自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本文依据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理论和连绵都市评价理论,在示范区现状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等方面深入分析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下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综合评价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构建了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借助SPSS软件,对甘肃省域内12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偏低;②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地区差异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差异和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的不同;③通过与地均GDP的相关分析,发现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加快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国家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于安徽皖江城市带。安徽物流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支撑,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分析芜湖县物流业竞争力入手,提出芜湖县物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的发展战略选择及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对我省汽车产业大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充分利用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借助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力量,形成汽车生产集群,降低成本,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但承接产业转移中汽车产业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集群中的"柠檬市场"效应以及如何合理承接、合理布局转移的汽车产业增强两家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都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两家企业会遇到的问题。针对我省两大汽车企业的国际化现状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的优势和挑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和合肥加入长三角,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特别是以合肥为中心和代表的皖江城市组团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合肥未来产业发展特征决定其具备了面向全国、全球的物流业发展需求。分析产业转移给合肥物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合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物流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2008-2013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其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以此来调整各城市土地利用投入和产出要素.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非期望产出对其土地利用效率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总体上看,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处于较为有效的状态,但技术效率较低,其规模报酬递减;土地利用无效率地区普遍存在着要素投入规模不够合理,投入结构不够优化,期望产出不足,非期望产出过多,资源利用效率低的状况.增加土地有效产出,减少负外部效应产出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提高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快速建设为研究背景,分析研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科技产业共性技术。从共性技术的公共产品特性角度,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组织急需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支持共性技术研发,在技术研究产品推广过程中,需遵循市场竞争机制,使用激励政策来调动共性技术研发企业的供给积极性,从而使得企业可以适应技术环境的变化,并在变化中把握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以安徽省、江浙沪的城市建设面板数据和"十三五"规划为基础,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安徽城市建设与江浙沪之间的差距与不足。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省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集聚依然是工作的重点,未来十五年都将处于城镇化发展加速期。(2)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并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安徽省当前的城镇化发展的两个特点。(3)安徽省智慧城市试点数与浙江省相当,但安徽省试点城市绝大部分集中在市一级,县区及镇级试点城市比例较低,侧面反映出安徽省工作重点依然在城市,处于城市优先发展阶段,市、镇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同时,与浙江省相比,安徽省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视度不够。(4)十三五安徽城市建设目标与江浙无显著差异,但最大短板管网密度没有提及。(5)在提升绿色生态建设空间方面,应借鉴浙江城市绿化模式,建设"万里绿道网"。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和ANN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立了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作为主体的评价方法,构建了一个定量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并应用其对石家庄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石家庄市桥东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中粗放利用类型占主体,分别达到41.25%和43.09%,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而在工业用地中适度利用类型达到61.7%,因此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结合GIS技术对结果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1)苏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最为集约,苏中次之,苏北城市土地低度利用;(2)在江苏省域空间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阶梯状分布;(3)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最后提出了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态势及优化对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出现了诸如用地总量急剧增长、城市公共用地比重上升、城市容积率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提高等趋向,以及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粗放利用、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力量较弱等问题.针对这些趋向与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以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足县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小城镇的发展现状,预测了大足县未来5年和10年的城镇化水平与城镇用地的需求量.根据预测,未来大足县城镇用地的需求很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用地的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因此,一方面应加大农村居民点的集中和农居用地的整理,在保持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重点小城镇的用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城镇用地的集约化程度,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总的原则是首先保证经济实力强的小城镇的用地,以发展其经济,增强其辐射范围,从而带动整个大足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大足县整体经济水平;其次,对目前经济实力一般,但未来有较大发展潜力而人均用地又较少的小城镇,适当地提高其用地水平;对目前经济实力一般,而人均用地较多的小城镇,要严格控制城镇用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泰州市作为长三角洲城市中一个新的发展热点,在城市化发展方面已初见规模,以泰州医药城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分析为例,研究市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该研究选用GIS软件系统的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与灰色聚类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从收集的资料中,提取评价因子信息,并在GIS软件中实现层次分析与灰色聚类相结合的模型计算,分析其用地扩张特征以及驱动机制,为保护耕地林地、促进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用地及空间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产业结构影响城市用地布局及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导致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变化的理论 ,对武汉市 70年代末以来发展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 ,同时也分析了这一时期城市用地结构、用地布局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分析表明城市用地结构及用地布局的变化受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分析中发现城市用地布局及空间形态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预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武汉市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以及城市用地结构、空间形态变化趋势 ,提出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趋势应该是从圈层模式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港口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土地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持续性直接关乎港口整体运营的效率.以天津港区陆域土地为研究对象,以港口土地的优化使用为目标,通过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土地使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做出综合评估;同时从土地的可持续使用出发,对港口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得出2001—2010年天津港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总体趋好、土地利用需局部优化的结论.在此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实际开发使用情况,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土地集约利用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土地调查资料,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为基础,提出柳州市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应走集约型山水城市的道路,并分圈层提出土地利用的调控策略,以形成柳州市多核心加外围组团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