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研测试表明,东北地区稳定塘普遍存在底泥淤积严重,因此较全面地论述我国东北严寒地区稳定塘底泥组成、成因及降解过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东北地区稳定塘底泥沉积情况,通过试验提出了底泥沉积量预测模式.对齐齐哈尔和安达两市稳定塘底泥沉积量实测与理论计算结果可知,该预测模式较精确地反映了我国严寒地区稳定塘底泥沉积情况,同时对与之气候条件相类似的地区稳定塘生产运行管理和设计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东北地区稳定塘底沉积情况,通过试验提出了底泥沉积量预测模式,对齐齐哈尔和安达两市稳定塘底泥只量实测与理论计算结果可知,该预测模式较精确地反映了我国严寒地区稳定塘底泥沉积情况,同时对与之气候条件相类似的地区稳定塘生产运行管理和设计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浮萍塘中氮素形态转化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水生植物塘对氨氮的去除能力,考察生态相构成复杂的浮萍塘中氨氮、氮氧化物和有机氮在底泥、水体和水生生物间的迁移转化过程,构建包含6种N组成形态及12个反应历程的氮循环迁移模式,并通过实际工程运行数据对该模式的应用普遍性进行验证.模拟结果显示,该模型中各形态氮预测值与实际监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1~0.89,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浮萍塘中各形态N在水体、底泥和水生植物间的迁移转化.在该模型中,除浮萍中的氮对模型参数变化略敏感,其余各形态氮稳定性强.因而,该模型整体表现为一个稳健的系统,具有较高的预测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镇江内江底泥淤积及污染物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底泥污染物分层释放试验,建立内江不同区域底泥污染释放强度随水体流速关系曲线;建立了考虑内源释放的二维非稳态FVS格式水流水质模型,定量评估了内江拟开展的疏浚工程所产生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内江底泥淤积及污染物含量分布较不均匀,南部滩地底泥淤积严重且污染物含量较高;底泥污染物含量由表层至底层基本呈现逐步递减趋势;在相同流速条件下,表层底泥污染释放强度大于中间层,中间层底泥TN、TP、COD释放强度平均约比表层底泥分别降低了40.8%、32.1%、28.3%;疏浚措施后,内江底泥污染释放强度显著减弱,洪、枯两季典型全日潮内源污染释放总量较现状条件下平均削减了26.3%、22.3%.  相似文献   

6.
用泥鳅作底泥重金属毒性指示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泥鳅进行长期暴露试验来评价河流底泥重金属的毒性及生物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死亡率和血红细胞变异程度确定底泥重金属的毒性,利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将底泥中重金属Cu、Zn、Pb、Cr的可给状态含量和泥鳅体内的重金属累积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呈较好的相关性。底泥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增加,死亡率增加,血红细胞变异程度加大;用泥鳅作底泥重金属毒性及生物有效性的指示生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河道底泥的压缩性状是影响河道底泥环保疏浚设计及处置的一个关键因素,采集了4条河道的底泥,针对4种城市河道底泥和过氧化氢处理的底泥开展了一系列物理和压缩试验,研究河道底泥的压缩性状,探讨有机质含量对河道底泥压缩性状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河道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大,河道底泥的压缩性状与底泥的物理性状密切相关,与无机质土类似,初始孔隙比和液限孔隙比是河道底泥压缩性状的两个关键控制因素。有机质对底泥压缩性状的影响可以归结于液限孔隙比的改变,有机质含量主要影响河道底泥的液限和比重,进而导致河道底泥重塑屈服应力σ''yr和压缩性状发生改变。有机质含量越高,液限孔隙比越大,压缩指数越大,呈现出的压缩性越高。  相似文献   

8.
宁夏沙湖底泥营养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urfer软件和kriging空间内插法,研究了沙湖表层底泥中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用底泥肥力评价了表层底泥中营养盐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沙湖表层底泥中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南湖区高,西北湖区低;沙湖底泥中营养物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存在明显的富集作用.底泥肥力的评价结果表明,沙湖底泥有机指数相当高,除主航道外,其他湖区都处于Ⅲ级,属于严重肥污染状态.沙湖底泥营养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具有显著的同源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福州市晋安区水系5个点位的河道底泥与其上覆水,开展有机质、总氮总磷、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试验,采用分配系数定义底泥污染物和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比值,通过有机质、总氮总磷、重金属污染物的分配系数分析底泥其与上覆水中污染物的关联性,导入分配系数标准差与相关系数的关系,探讨底泥与上覆水污染物的关联度,进而明确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污染物在底泥与其上覆水中的分配比重不同,上覆水与底泥中污染物的相关系数差异较大,污染物分配系数越稳定,底泥与其上覆水中污染物的相关性越高;底泥中黏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及塑性指数对污染物分配系数具有显著影响,污染物分配系数均随底泥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重金属分配系数随着底泥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有机质分配系数与总氮分配系数随塑性指数的增大大致呈增大趋势,各重金属分配系数的对数值与底泥塑性指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水库底泥污染物释放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底泥主要污染物稳定性实验研究及模型分析,了解底泥污染物释放对水库库区水体水质的影响,为水库底泥处置和底泥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指导性分析。通过对底泥动态释放模拟实验。对底泥中部分重金属Cd、Mn、Zn及TN、P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其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Zn、Cd、Mn的释放速率及年释放量较低,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小;TN和P的释放速率及释放量较高,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大。这些结果对确定底泥的处理方案及防止底泥二次污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pH和Eh对复合生态塘系统表层底泥磷吸收/释放行为的影响,考察不同pH和Eh下各形态磷的吸收/释放潜力及其相关机制,详细探讨Eh逐渐升高对铁磷(Fe-P)形成过程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下底泥对各形态磷的束缚力差异明显:铁磷和铝磷在pH=7和pH=8时结合能力最强;碱可提取有机磷(OPalk)在pH=5时结合能力最强;而钙磷在pH=9结合能力最强.Eh主要通过改变Fe(Ⅱ)和Fe(Ⅲ)的相对含量及磷的形成机制影响底泥对磷的吸收/释放.随着Eh由-650 mV升高到-50 mV,Fe(Ⅱ)逐渐氧化为Fe(Ⅲ),而Fe(Ⅲ)的还原受腐殖质络合所抑制,底泥中以P-Fe3 -O-HS-M 形式存在的Fe(Ⅲ)-P显着增加.  相似文献   

12.
等值线法在某高原湖泊污染底泥勘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高原湖泊污染底泥特征值的数学模型,利用多边形内插法计算污染物总量及各类污染元素,以等值线法全面表达污染底泥的三维分布特征,计算结果与疏浚实践基本吻合,有较好的工程实践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底泥吸附等温曲线数据的拟合、改性前后对磷的吸附量变化以及底泥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分布变化来探讨底泥在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吸附参数与吸附等温式均得到很好的拟合;加入三氯化铁改性后的底泥对磷的吸附量得到有效增加;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分布中,Fe/Al-P在底泥中占主要的比重,达到63.35%~57.11%,Res-P占的比重最低,Ca-P在各个底泥中的含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4.
汤河水库底泥氨氮释放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底泥氨氮释放对汤河水库水质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汤河水库底泥在不同浓度、温度、pH值、扰动、溶解氧条件下氨氮的释放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上覆水对于底泥氨氮的释放量影响不大;底泥氨氮的释放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上覆水pH=8时有利于底泥氨氮的释放;扰动有利于底泥中氨氮的释放;贫氧条件有利于底泥氨氮的释放.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周期性加入外源磷的情况下,底泥再悬浮对上覆水中磷的吸收和固定效果。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可以促进上覆水中磷向底泥迁移。36 d内共吸收17.5 mg磷(以DIP计),远高于底泥静止状态下磷的吸收量。底泥吸收外源磷后,磷平衡浓度EPC0显著升高。尽管再悬浮状态下EPC0高于静止状态,但在相同EPC0值情况下,再悬浮底泥可吸附更多的磷,说明底泥再悬浮增强了底泥对磷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墨水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武汉市墨水湖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在湖区选取8个点采集柱状样,测定其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墨水湖底泥中Pb的含量为40.8—168.1mg/kg,Cu的含量为48.2—186.5mg/kg,Zn的含量为255—615mg/kg;Pb、Cu、zn的含量分别在40cm处、30cm处和20cm处达到最大值。分析表明底泥中Pb、Cu、zn的含量具有以下特征:枯水期略高于丰水期,有排污口地带的含量高于没有排污口的地带,朱截污地带的含量高于已截污地带。因此,应尽快截污墨水湖现有排污口并清淤,清淤深度宜大于40cm。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洪湖底泥生产有机肥的可行性,对洪湖底泥的有机质、营养物质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表明:洪湖底泥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0.5%,为中度污染;全氮含量为4026 mg/kg,为重度污染;全磷含量为1632 mg/kg,为中度污染。此外,洪湖底泥中重金属汞(Hg)、铅(Pb)、镉(Cd)、铬(Cr)的含量平均值均低于有机肥限量标准,但砷(As)的含量略高于限量标准。全湖范围内Hg、Pb、Cd、Cr、As单因子污染指数Pi均≤1,为无污染状态。南、北部湖区重金属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值分别为0.81、0.80,处于尚清洁状态。以上结果表明洪湖底泥是作为有机肥料的良好资源。  相似文献   

18.
用泥鳅进行长期暴露试验来评价河流底泥重金属的毒性及生物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死亡率和血红细胞变异程度确定底泥重金属的毒性,利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将底泥中重金属Cu、Zn、Pb、Cr的可给状态含量和泥鳅体内的重金属累积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呈较好的相关性.底泥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增加,死亡率增加,血红细胞变异程度加大;用泥鳅作底泥重金属毒性及生物有效性的指示生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水溶液电导率与三峡库区底泥氮磷释放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三峡库区底泥总氮、总磷(TN、TP)释放特性研究,分析了水溶液电导率对底泥TN、TP释放的影响及其原因,得出了水溶液的电导率在257~2 012μs/cm范围内,对底泥TN、TP释放的影响曲线.同时说明了三峡库区底泥TN、TP对库区水质存在的危险性,为三峡库区富营养化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结合层次分析法模型和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方式,提出一种新的评价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的方法.该评价方法同时考虑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毒性、环境敏感性及污染模糊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弥补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等传统评价方法无法兼顾上述特征参数的不足.利用新方法对2010—2017年滇池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草海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远高于外海,是滇池最大的内源性污染源;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为:CdZnAsCuPbHgCr,草海底泥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呈逐步上升趋势,需要引起重视并持续跟踪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