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智能电网元件引入配电网和市场系统,对电网需求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智能电网国家实验室LAB+i已经拥有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智能电网的案例研究,其中包括电力需求侧管理。介绍了哥伦比亚国立大学的应用案例,在LAB+i平台实施基于3种需求响应技术的自动化管理系统,能够为校区每个建筑找到最佳负荷曲线。  相似文献   

2.
汤墨竹 《电力学报》2011,26(4):322-324
从智能电网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我国电网实际情况,在分析了智能电网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构筑基础技术支持条件后,对智能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功能单元的硬件逻辑结构及软件功能进行详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面向智能用电的家庭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用电试点建设为依托,充分把握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要求,基于面向智能电网的高级计量架构(AMI)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面向电力用户的家庭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本系统是以智能电表、智能交互终端、智能插座等智能设备组成家庭网络,能够支持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等系统或设备的接入和计量,综合家庭能耗监测和能源优化管理,家用电器智能控制,与用户双向互动等功能,进而构建了电网与用户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实时互动的新型供用电关系,满足智能电网下智能用电对技术先进、经济高效、服务多样、灵活互动和友好开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智能电网的建设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首先分析了智能电网技术下电力需求侧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指出需求侧智能用电管理系统是未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趋势。根据智能用电的需求,详细介绍了建设需求侧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结构框架和功能配置。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智能电网环境下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新功能需求,搭建了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满足公共建筑用户将分布式电源、储能等无缝接入和参与智能电网相关业务的要求,重点研究基于智能电网的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需求响应、优化调度等关键技术,为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智能电网建设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智能需求侧管理系统作为智能电网中合理供配电的重要决策系统,已经成为许多电力营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分析了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现状后,对实际运行中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讨,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完善智能电网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的综合功能,有效保障社会、电力公司和用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动态地整合用户侧资源,平衡电力供应缺口,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在智能电网的基本框架下,借鉴已进行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发达国家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可行性及相应措施。综合考虑社会、电力用户、电网公司、发电厂各方的利益,建立了合理的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提高有限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满足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通过一个具体的算例,证明了需求侧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和电量的消耗,节电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8.
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动态地整合用户侧资源,平衡电力供应缺口,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在智能电网的基本框架下,借鉴已进行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发达国家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可行性及相应措施。综合考虑社会、电力用户、电网公司、发电厂各方的利益,建立了合理的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提高有限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满足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通过一个具体的算例,证明了需求侧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和电量的消耗,节电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
文中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发展进行回顾,并结合智能电网的建设,从电力需求响应的视角,指出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参考发展方向,电力负荷管理主站应能掌握用户响应能力数据,负控终端应具有精细化用电控制能力.通过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为需求响应的实施作准备.  相似文献   

10.
华东区域智能电网环境下的负荷调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充分挖掘电力需方资源,可以缓解电力供需平衡、促进节能减排、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指出传统的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竞价和有序用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利用了负荷侧资源。介绍了负荷调度的理论与实践,从系统运行角度出发,在智能电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负荷调度将负荷侧资源常态化地纳入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实现充分考虑需方资源的电力系统综合优化调度,提出华东区域智能电网环境下的负荷调度设想。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SPD产品存在的很多问题,论述了一种组合式过电压防护电路,可规避被雷击或操作过电压多次冲击后,SPD老化剩余电流增大的问题,同时在击穿失效后不会出现短路现象。  相似文献   

12.
限压型低压电涌保护器级间配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电磁暂态程序(EMTP)仿真方法,研究了MOV限压型低压电涌保护器(SPD)两级保护电路.模型中采用传输线模型仿真电缆线,通过实验测量SPD在不同冲击电流下的残压值获得SPD仿真的必要电流和残压值参数.得到了两级在不同冲击电流大小、线缆长度连接时的电流分布情况和残压大小.对传输线的长度为5、10、20 m,冲击电流为8.9 kA时的仿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该项研究有助于雷电防护中SPD辅助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过流过压一体化电涌保护器(SPD)的工作原理,介绍了相关标准对SPD过电流保护性能要求的规.详细论述了三种大电流冲击下过电流保护装置方案的稳定性研究,通过试验数据和结果对比分析了三种方案的优.  相似文献   

14.
开关型SPD在不同冲击电流下的工频续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冲击电流波形对开关型电涌保护器(SPD)的工频续流的影响。设计了冲击电流与工频电源试验回路,采用8/20us和10/350us冲击电流波形,从0°同步触发角开始,以30°的间隔逐级增加,对该SPD的工频续流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0/350us冲击电流作为Ⅰ级开关型SPD试品动作负载预处理试验的测试波形,对试品的考验比采用8/20us冲击电流更严苛。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高山风电场风机塔顶遭受雷击,造成风电机组塔外箱式变压器(简称箱变)损坏事故,分析了箱变低压侧雷电过电压产生的机理,根据风机-箱变系统防雷配置情况,建立了ATP-EMTP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了电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接入时和脱开后箱变低压侧的电压,并分析了雷电流波形、幅值及接地网冲击接地电阻对箱变低压侧电压的影响,同时计算了低压侧短路后的工频续流。计算结果表明,SPD脱开后低压侧电压超过了箱变的冲击耐压值(12 kV),低压侧工频续流为4.50~8.75 kA。由于开关型SPD无法切断工频续流,提出将其更换为无续流的氧化锌避雷器,推荐避雷器型号为YH10W-0.8/3.0,并通过仿真计算进行了防雷效果验证。  相似文献   

16.
浪涌保护器冲击电流自动测试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景亮  姚学玲  孙伟 《高电压技术》2005,31(7):25-26,30
针对浪涌保护器(SPD)带电试验的冲击电流试验的特点,研制了一种体积小、耐冲击电流能力强的耦合与去耦网络(CDN),它和冲击电流发生器、PLC、可控开关、相位跟踪电路及数字峰值电压表一起组成SPD冲击电流自动测试系统。通过所研制的CDN供电电源,该系统可对SPD进行共模和差模试验,其冲击幅值可高达100kA。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避雷器、断路器、漏电断路器在供电线路中的工作原理出发,结合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跳闸情况,分析安装了避雷器的线路中各种保护设备跳闸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指导防雷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浪涌保护器(SPD)热稳定测试的效率,采用现场可编程阵列(FP-GA),基于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技术,对SPD热稳仪进行设计与开发。设计了相关控制策略,实现了由变频电源、变压器等器件组成的硬件电路,给出了Nios II处理器的相关配置。利用VB语言开发的上位机系统软件,实现试验流程输入、升降压按钮操作及波形显示和参数计算等功能。应用FPGA作为下位机处理器,实现对热稳定测试流程的控制。样机验证结果表明,电流误差均在±3%,符合设计要求,可为热稳定测试提供按照流程自动变化的恒定交流电流,同时可监测SPD的电压、电流和温度,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电涌保护器(SPD)检测设备不便携带、无法现场检测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单片机的便携式SPD现场检测装置的设计方案;分析了系统的工作原理,重点阐述直流高压电源、组合波发生器、直流和冲击信号测量电路;详细描述软件流程,以及实现SPD的直流参考电压、剩余电流和冲击特性的测量。测试结果表明,该现场检测装置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能有效检测现场使用的SPD性能,确保低压系统和弱电系统的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20.
Reality checks can and should be applied to proposals for characterizing the surge environ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 (SPDs) to end-user, low-voltage power systems. One such check is the fact that driving a large current with steep front toward an SPD installed at the far end of a branch circuit cable could require such a high voltage that the connections at the near end of the cable will flashover, limiting the stress applied to the far-end SPD. Test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were performed to support this thesis. The results of real-world measurements and modeling,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re in good agreement and validate each other. From that point on, the model allows parametric variations of power cable length and surge current amplitude and waveform, of which several example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