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解决DPC(Clustering by fast search and ?nd of Density Peaks)算法中依赖截断距离、计算复杂度大和需要人工选取簇心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残差和密度网格的簇心自确认聚类算法。将数据对象映射到网格上,用网格对象作为聚类对象,删除不含任何信息的网格对象;用特定方式计算网格对象的密度值和距离值;接着通过残差分析确定含有簇心的网格对象;用与非边缘点的距离和自变动的阈值来处理网格边缘点和噪声点。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与一些其他聚类算法对比,有着较高的聚类精度和较低的时间复杂度。  相似文献   

2.
网格密度峰值聚类在兼顾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可识别任意形状类簇的基础上,通过数据集的网格化简化整体计算量,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聚类方法.针对大规模数据,如何进一步区分稠密与稀疏网格,减少网格密度峰值聚类中参与计算的非空网格代表点的数量是解决“网格灾难”的关键.结合以网格密度为变量的概率密度分布呈现出类Zipf分布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Zipf分布的网格密度峰值聚类算法.首先计算所有非空网格的密度并映射为Zipf分布,根据对应的Zipf分布筛选出稠密中心网格和稀疏边缘网格;然后仅对稠密中心网格进行密度峰值聚类,在自适应确定潜在聚类中心的同时减少欧氏距离的计算量,降低算法复杂度;最后通过对稀疏边缘网格的处理,进一步优化类簇边界并提高聚类精度.人工数据集和UCI数据集下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对大规模、类簇交叉数据的聚类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在保证聚类精度的同时降低时间复杂度.  相似文献   

3.
米源  杨燕  李天瑞 《计算机科学》2011,38(12):178-181
针对基于密度网格的数据流聚类算法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D-Strcam算法的改进算法NDD-Stream。算法通过统计网格单元的密度与簇的数目,动态确定网格单元的密度阂值;对位于簇边界的网格单元采用不均匀划分,以提高簇边界的聚类精度。合成与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够在数据流对象上取得良好的聚类质量。  相似文献   

4.
面向位置大数据的快速密度聚类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面向位置大数据聚类,提出了一种简单但高效的快速密度聚类算法CBSCAN,以快速发现位置大数据中任意形状的聚类簇模式和噪声.首先,定义了Cell网格概念,并提出了基于Cell的距离分析理论,利用该距离分析,无需距离计算,可快速确定高密度区域的核心点和密度相连关系;其次,给出了网格簇定义,将基于位置点的密度簇映射成基于网格的密度簇,利用排他网格与相邻网格的密度关系,可快速确定网格簇的包含网格;第三,利用基于Cell的距离分析理论和网格簇概念,实现了一个快速密度聚类算法,将DBSCAN基于数据点的密度扩展聚类转换成基于Cell的密度扩展聚类,大大减少高密度区域的距离计算,利用位置数据的内在特性提高了聚类效率;最后,在基准测试数据上验证了所提算法的聚类效果,在位置大数据上的实验结果统计显示,相比DBSCAN、PR-Tree索引和Grid索引优化的DBSCAN,CBSCAN分别平均提升了525倍、30倍和11倍效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数据集中数据分布密度不均匀以及存在噪声点,噪声点容易导致样本聚类时产生较大的偏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络框架下改进的多密度SNN聚类算法。网格化递归划分数据空间成密度不同的网格,对高密度网格单元作为类簇中心,利用网格相对密度差检测出在簇边界网格中包含噪声点;使用改进的SNN聚类算法计算边界网格内样本数据点的局部密度,通过数据密度特征分布对噪声点进行类簇分配,从而提高聚类算法的鲁棒性。在UCI高维的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算法相比,该算法通过网格划分数据空间和局部密度峰值进行样本类簇分配,有效地平衡聚类效果和时间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聚类算法在计算网格密度时未考虑周围空间的影响因素而导致聚类边界不平滑的现象,提出一种基于扩展网格和密度的数据流聚类算法。通过动态确定网格扩展区域,将网格密度计算范围从本网格合理地扩展到相邻网格空间,进而根据算法中引入的凝聚度衡量周围空间数据点对网格密度的影响。为进一步精确聚类边缘的轮廓分布情况,使用边界点距离阈值函数从噪声中分离出类的边界点,并给出一种改进的网格合并方法,根据簇间连通性简化网格簇合并的判断条件,有效减少算法执行时间。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聚类质量和聚类效率。  相似文献   

7.
密度峰值聚类(DPC)将数据样本点的局部密度和相对距离进行结合,能对任意形状数据集进行聚类处理,但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存在主观选择截断距离、简单分配策略和较高时间复杂度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近邻优化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KG-DPC算法)。首先对数据空间进行网格化,减少了样本数据点之间距离的计算量;在计算局部密度时不仅考虑了网格自身的密度值,而且考虑了周围k个近邻的网格密度值,降低了主观选择截断距离对聚类结果的影响,提高了聚类准确率,设定网格密度阈值,保证了聚类结果的稳定性。通过实验结果表明,KG-DPC算法比DBSCAN、DPC和SDPC算法在聚类准确率上有很大提升,在聚类平均消耗时间上DPC、SNN-DPC和DPC-NN算法分别降低38%、44%和44%。在保证基本聚类准确率的基础上,KG-DPC算法在聚类效率上有特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刘娟  万静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21,15(10):1888-1899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针对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存在的参数敏感和对复杂流形数据得到的聚类结果较差的缺陷,提出一种新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该算法基于自然反向最近邻结构.首先,该算法引入反向最近邻计算数据对象的局部密度;其次,通过代表点和密度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初始聚类中心;然后,应用密度自适应距离计算初始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利用基于反向最近邻计算出的局部密度和密度自适应距离在初始聚类中心上构建决策图,并通过决策图选择最终的聚类中心;最后,将剩余的数据对象分配到距离其最近的初始聚类中心所在的簇中.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合成数据集和UCI真实数据集上与实验对比算法相比较,具有较好的聚类效果和准确性,并且在处理复杂流形数据上的优越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陈晋音  何辉豪 《自动化学报》2015,41(10):1798-1813
面对广泛存在的混合属性数据,现有大部分混合属性聚类算法普遍存在聚类 质量低、聚类算法参数依赖性大、聚类类别个数和聚类中心无法准确自动确定等问题,针对 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中心自动确定的混合属性数据 聚类算法.该算法通过分析混合属性数据特征,将混合属性数据分为数 值占优、分类占优和均衡型混合属性数据三类,分析不同情况的特征选取 相应的距离度量方式.在计算数据集各个点的密度和距离分布图基础 上,深入分析获得规律: 高密度且与比它更高密度的数据点有较大距离的数 据点最可能成为聚类中心,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和残差分析确定奇异 点,理论论证这些奇异点即为聚类中心,从而实现了自动确定聚类中心.采 用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寻找最优dc值,通过参数dc能够计算得到 任意数据对象的密度和到比它密度更高的点的最小距离,根据聚类 中心自动确定方法确定每个簇中心,并将其他点按到最近邻的更高 密度对象的最小距离划分到相应的簇中,从而实现聚类.最终将本文 提出算法与其他现有的多种混合属性聚类算法在多个数据集上进行 算法性能比较,验证本文提出算法具有较高的聚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孙林  秦小营  徐久成  薛占熬 《软件学报》2022,33(4):1390-1411
密度峰值聚类(density peak clustering, DPC)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聚类分析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簇间密度差别大或者簇中存在多密度峰的数据集,DPC很难选择正确的簇中心;同时,DPC中点的分配方法存在多米诺骨牌效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K近邻(K-nearest neighbors,KNN)和优化分配策略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首先,基于KNN、点的局部密度和边界点确定候选簇中心;定义路径距离以反映候选簇中心之间的相似度,基于路径距离提出密度因子和距离因子来量化候选簇中心作为簇中心的可能性,确定簇中心.然后,为了提升点的分配的准确性,依据共享近邻、高密度最近邻、密度差值和KNN之间距离构建相似度,并给出邻域、相似集和相似域等概念,以协助点的分配;根据相似域和边界点确定初始聚类结果,并基于簇中心获得中间聚类结果.最后,依据中间聚类结果和相似集,从簇中心到簇边界将簇划分为多层,分别设计点的分配策略;对于具体层次中的点,基于相似域和积极域提出积极值以确定点的分配顺序,将点分配给其积极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簇,获得最终聚类结果.在11个合成数据集和27个真实数据集上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11.
针对聚类算法中特征数据对聚类中心贡献的差异性及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的敏感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知识量加权的直觉模糊均值聚类方法。首先将原始数据集直觉模糊化并改进最新的直觉模糊知识测度计算知识量,据此实现数据集特征加权,再利用核空间密度与核距离初始化聚类中心,以提高高维特征数据集的计算精度与聚类效率,最后基于类间样本距离与最小知识量原理建立聚类优化模型,得到最优迭代算法。基于UCI人工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聚类的准确性与迭代效率,分类正确率及执行效率分别平均提高了10.63%和31.75%,且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和稳定性。该方法首次将知识测度新理论引入模糊聚类并取得优良效果,为该理论在其他相关领域的潜在应用开创了新例。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存在簇边缘网格中包含噪声点、利用网格相对密度差进行网格合并时不能区分密度均匀变化的网格等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区域划分的多密度快速聚类算法MFCBR。算法把数据空间划分成密度不同的网格,利用网格索引表和网格中心密度差合并网格形成簇,然后分别计算每个簇的边界网格质心、边界网格和最近簇网格中心位置,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排除簇边界网格数据中包含的噪声点。实验表明,该算法在降低噪声数据对聚类干扰的同时,且对密度均匀变化的多密度数据集也有较优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基于网格的数据流聚类算法在同一粒度的网格上进行聚类,虽然提高了处理速度,但聚类准确性较低。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双层网格和密度的数据流聚类算法DBG Stream。在2种粒度的网格上对数据流进行聚类,并借鉴CluStream算法的思想,将聚类过程分为2个阶段。在线过程中利用粗粒度的网格单元形成初始聚类,离线过程中在细粒度网格单元上,对位于簇边界的网格单元进行二次聚类以提高聚类精度,并实现了关键参数的自动设置,通过删格策略提高算法效率。实验结果表明,DBG Stream算法的聚类精确度较D Stream算法有较大提高,有效解决了传统基于网格聚类算法的聚类精度较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密度峰值和网格的自动选定聚类中心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庆亚 《计算机科学》2017,44(Z11):403-406
针对快速搜索和发现密度峰值的聚类算法(DPC)中数据点之间计算复杂,最终聚类的中心个数需要通过决策图手动选取等问题,提出基于密度峰值和网格的自动选定聚类中心的改进算法GADPC。首先结合Clique网格聚类算法的思想,不再针对点对象进行操作,而是将点映射到网格,并将网格作为聚类对象,从而减少了DPC算法中对数据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和聚类次数;其次通过改进后的聚类中心个数判定准则更精确地自动选定聚类中心个数;最后对网格边缘点和噪声点,采用网格内点对象和相邻网格间的相似度进行了处理。实验通过采用UEF(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提供的数据挖掘使用的人工合成数据集和UCI自然数据集进行对比,其聚类评价指标(Rand Index)表明,改进的算法在计算大数据集时聚类质量不低于DPC和K-means算法,而且提高了DPC算法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一种基于网格的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Means算法对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进行多次处理,因此对于大数据集时间效率不高.为提高K-Means算法的时间性能并使聚类结果更优,利用网格方法定义了单元密度聚合度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的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IKMG).IKMG利用网格连通性原理并借助树形结构,将多个密集网格单元作为初始根节点,周围网格作为它的子节点,以此类推,广度优先扩展树最终得到K个聚类树.实验结果表明,IKMG不但大大缩短了K-Means算法对大数据集的处理时间,而且能有效消除聚类结果对初始聚类中心的敏感性,无需人为指定K值,能找出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聚类.  相似文献   

16.
针对离群点检测算法LOF在高维离散分布数据集中检测精度较低及参数敏感性较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邻域系统密度差异度量的离群点检测NSD(neighborhood system density difference)算法。相较于传统基于密度的离群点检测方法,NSD算法引入了截取距离的概念。首先计算数据集中对象在截取距离内的邻居点个数;其次计算对象的邻域系统密度;然后将对象的密度与它邻居的密度进行比较,判定目标对象与其邻居趋向于同一簇的程度;最后输出最可能是离群点的对象。将NSD算法与LOF、LDOF、CBOF算法在真实数据集与合成数据集中对比实验发现,NSD算法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和执行效率以及较低的参数敏感性,证明了NSD算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王军  周凯  程勇 《计算机应用》2019,39(2):403-408
密度峰值聚类(DP)算法是一种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当它处理的单个聚类包含多个密度峰值时,会将每个不同密度峰值视为潜在聚类中心,以致难以在数据集中确定正确数量聚类,为此,提出一种混合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C-DP。首先,以密度峰值点为初始聚类中心将数据集划分为子簇;然后,借鉴代表点层次聚类算法(CURE),从子簇中选取分散的代表点,将拥有最小距离的代表点对的类进行合并,引入参数收缩因子以控制类的形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4个合成数据集上C-DP算法比DP算法聚类效果更好;在真实数据集上的Rand Index指标对比表明,在数据集S1上,C-DP算法比DP算法性能提高了2.32%,在数据集4k2_far上,C-DP算法比DP算法性能提高了1.13%。由此可见,C-DP算法在单个类簇中包含多密度峰值的数据集中能提高聚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