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信息化》2011,(22):14-14
新加坡卫生部正在对实施了几年的全国电子病历系统(National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简称NEHR)进行提升,让私人医疗机构如私人医院、家庭医生诊所和社区医院一样能共享病历,以达到“一个病人一份病历”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研究联盟区块链技术,结合医疗健康信息集成规范IHE,探讨对跨区域电子病历共享模型研究方法,构建了基于联盟区块链的电子病历系统模型,设计系统的四个智能合约。区块链存储患者关键医疗和交易记录,采用了改进的PBFT共识算法,该算法适用于P2P网络且能耗较低;医疗机构作为联盟成员互联互通,自动执行智能合约,通过授权可以共享和交换患者的完整病历信息。这个跨平台、安全可靠的医院间电子病历共享模型,对医疗大数据背景下共享医疗资源和提升医疗系统的服务质量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观察》2011,(1):24-26
湛江模式:将商业保险引入医保体系的尝试。未来可能因为商业保险公司的驱动。各医疗机构建立起统一数据交换格式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病历档案书写质量。方法:通过比较电子病历档案与传统手写病历档案的医疗文书质量的优劣,质量缺陷的出现情况。结果:电子病历档案的真实性缺陷多于手写病历档案,传统手写病历档案的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缺陷的出现率多于电子病历档案。结论:电子病历档案存在复制功能不规范使用、模板粘贴过分依赖、电子签名随意等问题。必须增强责任心,完善电子病历质控系统功能,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管理,才能进一步改善电子病历质量。强化书写证据意识,从而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和征 《微机发展》2011,(10):190-192,196
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健康信息,但是目前的居民健康档案分散在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为了达到健康档案在区域内不同的医疗机构共享的目的,提出了基于HL7CDA标准和XML技术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的方案,通过WebServices技术实现健康档案的数据交换,建立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该平台让居民享受方便有效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服务,针对疾病危险因素实施有效干预,推迟疾病的发生,改善疾病临床症状,提高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电子病历等医疗数据是宝贵资源,其共享和使用为开展科研和制定决策提供支持,但在这过程中可能会侵犯患者隐私权。为了共享电子病历和保护患者隐私,利用区块链技术研究了电子病历的访问控制方法。分析了区块链的基本结构,设计了电子病历访问控制模型,采用区块链和密码技术,防止电子病历数据被篡改和泄露。实验结果表明,本访问控制方法能够抵抗身份伪装攻击,防止隐私泄露,实现医疗数据的安全共享和高效访问。  相似文献   

7.
卫生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信息化工作重点: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重点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和电子病历应用研究,这二者都有信息共享问题。居民的健康信息如何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共享,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防止医  相似文献   

8.
韩斐 《办公自动化》2023,(15):46-49
在“数智赋能”的视域下,数据归档工作的技术要求与保障变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基础,探讨数据归档工作的技术要求与保障。首先,文章介绍数据归档工作的技术要求,包括数据格式、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接着,文章分析数据归档工作的保障措施,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安全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最后,文章强调技术要求和保障措施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满足这些要求和措施,才能保证数据归档工作的高效和安全。通过文章的探讨,可以为数据归档工作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技术支持,为数据归档工作的高效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保护患者数据不被篡改,并同时实现电子病历数据的安全共享功能,提出了一种利用可搜索加密算法实现的电子病历共享系统,利用可搜索加密算法实现病历数据安全共享,并采用数字签名技术确保数据完整性。提出的电子病历共享系统能够确保病历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等功能,并允许合法用户有效访问病历数据,提升了病历数据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0.
电子病例强调的是在医院内部以及医疗机构之间以人为中心信息的集成。因此,电子病历就是要实现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实现医院内部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和共享,另一方面就是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因此,要实现电子病历首先就要解决标准化的问题。我们知道,医院的各种集成信息系统往往来自于不同厂家,采用的基础技术不同,是处于异构环境中,而只有通过信息的标准化,才能实现互连。而至于如何解决标准化的问题,国内首先是要经历学习的过程。国外一些国家电子病例标准发展得比较快,而处于相对滞后的国内医院则需要学习应该采用什么标准,以及…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心化存储下个人电子病历共享中存在的单点失效、隐私泄露以及访问不可控等问题,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电子病历隐私保护系统。该系统通过链上链下结合存储方式,提高了电子病历的存取速度,通过构建亲友链并进行基于秘密共享的数据分发,解决了病人无法提供私钥时的病历数据重构,设计智能合约实现数据访问的安全授权和高效共享。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系统具有正确性和实用性,对推动国家实施智慧医疗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元宇宙赋能在线教育以虚实融合、数智融合、人机融合的技术优势实现沉浸交互式学习、智能个性化教学和开放共享式教学。针对元宇宙虚实相生、镜像连接、可持续发展、开放共享等特点,提出通过情境化教学模式的营造实现具身教学认知,并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构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现全方位、多元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有效解决现阶段以互联网为媒介载体的远程在线教学中时空割裂、不利于监管、学习孤独感强等弊病。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核心,电子病历的发展成为医疗机构关注的重点。综合分析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电子病历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电子病历的应用.已成为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电子病历作为电子医疗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方便快捷的共享各种电子病历信息,同时又保护好患者的隐私.首先分析了当前电子病历信息共享所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介绍了动态口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模式,研究和开发了一种基于动态口令的访问控制体系.动态口令(或称一次性密码)根据用户的安全级别和实用性要求,可以分别用软件,手机或者电子令牌产生.该身份认证技术可以与现存的各种医院信息系统无缝融合,这样一来既保证了电子病历信息安全、快捷和方便地共享,又能保护患者的隐私不被非法用户和黑客所窃取.  相似文献   

15.
基于HL7的电子病历交换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生单位的网络互联和数据的共享已成为全球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电子病历的应用是卫生信息化建设和达到信息共享目的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基于HL7/XML技术的电子病历系统的解决方案,通过HL7接口引擎将医院的电子病历信息集中到卫生局数据中心,实现了电子病历的共享。  相似文献   

16.
数智时代到来赋能速递物流行业新发展。本文通过对数智时代速递物流专业人才技能需求的变化剖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转型方向。以“1+X”证书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五个方面改革,探索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适应速递物流行业变革升级的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7.
就诊者的病历往往集中存储在就诊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中,而传统电子病历系统存在数据易篡改、海量数据存储难、不可共享以及隐私保护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将区块链技术和Hadoop引入电子病历系统,构建去中心化的、可共享的电子病历系统。分析了电子病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区块链的技术特点,结合Hadoop的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以及电子病历系统的流程,构建基于区块链的电子病历系统。  相似文献   

18.
陈乐君  石锐  李初民 《计算机科学》2007,34(12):136-138
可扩展标志语言(简称XML)在实现信息标准化、信息统一、信息的交换和共享上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可以将XMI。技术运用到电子病历系统中。由于电子病历具有法律效力,因此需要一种机制来确保其安全。点对点的安全机制,例如SSL和TLS,仅仅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机密性,电子病历系统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是对多重签名的不可抵赖性。本文通过介绍签名文档及其元素的XML模式来显示如何确保不可抵赖性。  相似文献   

19.
宋飞 《办公自动化》2023,(21):38-41
文章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与发展,分析AI赋能档案工作对国家记忆工程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AI在档案工作中广泛应用的建议,包括加强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构建更为完善的档案数字化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文章旨在推动AI技术与档案工作的深度融合,为国家记忆工程的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CNKI学术期刊总库,电子病历档案研究文献进行检索所得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近年来我国电子病历档案研究的趋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