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新工科”背景下,为有效培养网络空间安全拔尖人才的家国为先、创新进取、制胜出奇、逆向质疑等精英特质,针对网络空间安全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选拔考核难、创新能力培养手段不足、教学模式重个人轻协作等急迫问题,探索面向网络空间安全拔尖人才培养的“三能力”人才选拔考核机制、“三突出”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讲一练二考三”小班化教学模式创新、“课堂即战场”四阶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一生多导”特长能力培养机制,经我校10余届“网络安全实验班”的建设与实践,拔尖人才培养效益显著,可为其他领域与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落实教育部与中科院共同主办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计划以及教育部出台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出科教融合的计算机拔尖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以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18年联合创办的“IT菁英班”为例,探讨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拔尖人才培养途径和具体举措,总结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和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3.
针对计算机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国际视野培养问题,分析拔尖创新人才国际视野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全过程,指出拔尖人才应从国际化角度接受计算机学科知识能力的定位。结合武汉大学的实例,说明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4.
顾瑾  滕飞  李天瑞 《计算机教育》2024,(3):69-73+79
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基于人工智能专业特色提出本硕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方案,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学科交叉意识培养和加强创新实践教育为核心理念,提出人工智能专业本硕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团队建设以及教学理念革新,探讨基于本硕贯通的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对该培养方式的执行与实施提供合理性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5.
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建设的根基,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普通高校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成立,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有热情、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以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为例,就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人才培养举措进行了分析,探讨适合普通高校的计算机拔尖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6.
彭丽  韩璐  郑巍巍  唐鹿  龚滢 《网友世界》2013,(18):84-85
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研究型人才不仅是教育界,也是套社会都应当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本课题分析比较国内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武,并选择了中南大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案例,结合南昌航空大学“春晓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提出了当前我国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极为重要。拔尖创新型人才需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突出的创造才能 和鲜明的个性特征。高等农业院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人才 考评指标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大学生思维训练和拓展能力训练,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改革成绩考核制度,将拔尖创新 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以实践中培养特色鲜明、实践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经验为基 础,对依托产学研基地培养工程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改变传统教育思 维定式和固有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式教学为主线,促进学生以创新 为核心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阐述如何构建一种有利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使学 生成长为工程领域的创新型拔尖人才;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任务式教学的作用,使其成为人 才培养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的作用,为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 实践条件。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社会渴求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介绍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借助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Sophia嵌入式系统研发团队依托创新团队为实践园地,提出以"项目实践引导"为核心的三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培养目标和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分析计算机网络课程拔尖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提出“夯实基础、探索前沿;软硬结合、虚实相融;中英对照,兼顾效率”的多维一体教学模式,介绍具体教学实施过程,最后通过量化分析说明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能力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大多沿袭传统的研究型本科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问题,提出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企业实训环节以及按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专业模块体系等途径,更好地满足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阐述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并给出相应的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融合通信战略的实施急需大量移动通信技能型人才,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势在必 行。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的相关成果,结合成果导向+行动学习的教育理念,针对移动通信技术现有 人才培养体系中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准确定位移动通信专业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体系、课程结构、实践教学、行动学习等方 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已经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教育领域,慕课已经成为 了研究热点,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科研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慕课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人才培养 模式的内涵,对其内容进行构建,并对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过程存在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WebQuest模式的教学目标与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是一致的,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为了有效探索教育模式,本文选择数据库技术课程作为改革试点,采用WebQuest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针对数据库技术课程在教学资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何广军  潘凌 《计算机教育》2009,(20):137-139
本文在分析对Java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就课程、项目和工学结合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提出改革Java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探索"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学改革,建立起具有"项目驱动、校企结合"的Java课程体系,对培养合格的Java技术人才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入实践教学中。在介绍P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把PBL引入《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的项目设计原则、教学内容组织以及实施过程。经过四年的实施,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这不仅为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奠定扎实基础,而且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浅析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兰春霞 《软件》2012,33(9):129-130,137
人们常说: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而准确地说,缺的是创新型人才.新的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和时代需求相结合,且计算机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转变旧的教育观念,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过程中成长为新式的独立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面向能力的人才培养,在CDIO工程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软件工程》的工程性特点着手,讨论如何全面实施CDIO人才培养理念,以CDIO能力培养大纲为依据,以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课程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维度、立体化的《软件工程》课程内容体系,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工程师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万良 《物联网技术》2013,(9):81-82,86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特别是高职院校物联网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重要课题。对社会上物联网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的实现方法,提出了以项目为导向,实践为纲,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师资培训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20.
面向当前对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高校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而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呢?于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改革需求。基于OBE理念下,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采取以企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目标,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体系。基于OBE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多学科、多实践的复合型,既要横向增加信息互联网要求,又要纵向延展系统集成的、甚至管理科学的能力要求,最终形成了一个人才培养的多元立体的复合空间。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综合考核等联合培养模式,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