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针灸铜人是中国古代医学珍贵的艺术品,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针对针灸铜人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手段传统单一,体验性差和传播力不强等问题,本文综合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三维可视化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字化方法。以湖北省博物馆珍藏的腧穴针灸铜人为对象,首先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和模型构建,然后利用XML语言对其承载的传统中医知识进行表示与存储;其次,基于改进的二次误差度量和递进网格算法实现了铜人多分辨率简化模型的自动生成;最后,基于Unity引擎开发了一套针灸铜人虚拟交互展示系统,实现了穴位、经络和常见疾病等传统中医知识在三维虚拟场景下的可视化展示与交互查询。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为历史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经络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络的物质基础尚无定论;现有虚拟人体技术反映了丰富的解剖学上的细节,但未能包括对经络和中医人体穴位的描述。针对这些问题,以中医针推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人体穴位真实标本素材为基础,用3DMAX技术建立了一个对于人体穴位定位及针刺方向描述的模型,描述了利用三维可视化方法建立的空间模型,以及组织成为层次型文本知识体系的解释模型,以反映详细的解剖学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3.
主要讨论用触觉模型模拟针灸力感的实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融合了腧穴组织结构信息的三维数字人体基础上,利用命名管道技术,实现数字人体与力反馈设备之间通信。结合触觉模型,通过力反馈设备将力感真实地传递给操作者,为视觉和触觉信息融合一体的三维针灸虚拟现实作了初步探索,为中医针灸教学提供生动和高效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基于人体六经走向的综合智能解析系统。通过用Csharp.NET、SQLserver数据库构建基本框架,将由3DsMAX建立的动态三维人体模型嵌入框架,同时辅助以Photoshop、Flash美化系统。该系统包括人体六经走向的演示、六经上的主要穴位的介绍和功能、常见疾病的穴位组合图以及针灸学习等模块。这一研究既囊括了完整而系统的中医针灸诊疗知识,又依托于信息技术这一新兴的技术平台,使古老的中医国粹能为更多人所熟悉和知晓。该系统具有一定的使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开发CA6132型车床虚拟教学软件的目的,采用了虚拟仿真的方法,开发了带有虚拟现实特征的车床教学系统软件.提出了虚拟车床开发的一般流程,阐述了矫正图像的立面分割技术,开发了基于Unity3D引擎软件的虚拟车床仿真系统,解释了虚拟现实的基本原理,建立了CA6132型车床的三维模型,提出了在Unity3D下车床加工的仿真方法,开发了基于虚拟现实设备zSpace虚拟现实车床仿真系统,提出了虚拟现实的场景交互方式,降低了实际车床操作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在核辐射防护领域的应用现状的调研,开发了关于压水堆(PWR)相关操作和核辐射剂量的VRP(Virtual Reality Platform)虚拟现实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虚拟场景建模主程序3DSMAX、辐射剂量计算程序MCNPX及虚拟现实平台软件VRP三部分。结合大亚湾核电站的相关数据,在3DSMAX中构建了核电站厂房的三维场景,并对相关模型精细建模,成功建立了符合应用要求的原型系统;采用国内外先进的MCNPX辐射剂量计算软件以及中国成年男女人体模型,对人体在虚拟场景中受到的辐射剂量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并结合目前常用的插值算法的特点和三维场景布局特点,提出了一种符合场景要求的辐射剂量插值算法,成功实现了辐射剂量的动态获取;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虚拟现实平台软件VRP,实现了三维场景中辐射剂量的动态显示,完成了与辐射剂量计算软件的对接;并构建了三维模型的互动操作的演示,成功构建了关于核电站操作与辐射剂量的虚拟现实仿真系统。该应用对核电厂新员工培训以及降低核电厂工作人员辐射剂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医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由偏重理论讲述转向以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手段的虚拟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该模式存在性能上的瓶颈。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教学模式开辟了一种新的技术架构,提高了大规模虚拟教学活动的性能,推动了中医类课程虚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体穴位针灸治病在中医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体穴位上的生物电在某些方面的特性与中医理论的部分内容和解释有相似之处,所以在人体穴位上我们能否通过电信号采集的手段找到更多有用的信息为人体穴位在诊疗上的理论的相关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手段就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规划设计和展示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虚拟现实软件实现的虚拟药材展示系统的设计方法,即利用三维建模软件3ds max进行三维实体及场景建模,采用虚拟交互平台Quest3D为场景驱动.本文以应用该方案实现的虚拟药材展示系统为例,重点介绍了系统架构和实现的技术流程,并对实现过程中的场景建模技术、交互设计中的图形化设计方法以及增强场景真实感方法做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组态软件二维工艺运行界面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组态软件开发,利用3DMAX建模软件及其二次开发技术开发工业现场三维虚拟场景的组态平台.通过该平台完成三维虚拟场景文件的配置输出。介绍了虚拟现实软件开发包WTK,并利用WTK和MFC编程开发三维场景运行平台,实现了虚拟场景的四种交互方式,对场景中虚拟对象的材质纹理属性及其表现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力控DBcom控件实现三维运行场景与力控实时数据库的数据交互,给出了系统运行的简单示例,对基于虚拟现实组态软件的研究及意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虚拟现实技术是目前国内外进行计算机仿真应用研究的热点,它将多媒体技术向前与更深一步的推进,从而形成新型人-机信息接口(Human Computer Interface,HCI)方式。该文介绍了该技术本身的研究水平与应用领域的概况,根据系统构成的关键技术,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几点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现实的最大特点是用户可以自然地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操作。三维多媒体课件是三维建模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紧密结合,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提供虚拟现实环境。从教学应用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Unity3D和三维建模软件去设计教学内容,探索机械构造类三维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关键技术和步骤,制作出仿真性强、交互控制灵活、支持360°全角度观察,并可随时拆卸装配的三维多媒体课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硬件虚拟实验对计算机专业学习越来越重要.为了满足专业学习的要求,在计算机的教学上运用模拟技术与仿真技术,建立虚拟实验室,实现计算机教学的虚拟平台.本文主要分析计算机硬件虚拟实验流程及关键技术,旨在为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临场感和虚拟现实技术是当前的热门技术,这项技术的关键之就是传感器技术。在具有临场感和虚拟现实感觉的系统中,正是强大的各种传感子系统的支持,为操作者提供了很自然的,类似人自身感觉器官的感觉,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刘晓林  牛德雄 《软件工程》2022,(2):55-58,45
随着5G网络服务的商用,对网络带宽要求高的虚拟现实应用迎来快速发展期.用户访问虚拟现实应用通常需要专门的虚拟设备或安装手机应用软件,而使用万维网虚拟现实技术,用户访问网页链接就可以体验到虚拟现实应用,极大地降低了虚拟现实应用的使用门槛.基于高拓展、高兼容、低开发成本、高性能且免费的万维网虚拟现实开发框架技术,结合学校教...  相似文献   

16.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计算机领域中一种融合多学科的新技术,涉及众多研究和应用领域,本文讨论了虚拟现实技术的现状,归纳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战场研发中的几个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虚拟现实技术以其"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的特征将在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从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出发,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逼真、交互、合作、创造、经济及安全等特点,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方法,认为艺术设计教学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教学系统,将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有利于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产品并行研发模式下的维修性问题,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产品维修仿真中,即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现实环境中对产品进行维修仿真分析。文中以单通道被动立体投影系统为虚拟现实环境,以DELMIA、VRCO VisTool、CDVI、Pro/E等软件为虚拟现实软件系统,构建了一个虚拟维修系统,阐述了系统中VR外设集成、环境建模与数据转换、碰撞检测、人机工效和立体显示等关键技术。最后以某型雷达天线转台维修为例,验证了虚拟维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如何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而随时随地开展实验,探讨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虚拟实验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一个网络化虚拟实验室系统,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的构建方法和实现技术能够应用于一般虚拟实验室系统的开发,为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虚拟实验的真实感和改善教学效果提供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