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连续执行软件可靠性验证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经典统计假设检验的固定期测试方法测试持续期太长,难以满足现代连续执行软件可靠性验证测试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贝叶斯统计推断的连续执行软件可靠性验证测试方法。该方法通过可靠性增长测试阶段的测试记录获得软件失效强度的先验分布,从而得到所需要的验证测试持续期,并结合检证测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先验动态整合的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不降低验证测试结果可信性的条件下,能有效地减少可靠性验证测试的持续期。  相似文献   

2.
牛颖蓓 《软件》2020,(3):268-271
针对航天软件高可靠性的特点,构建一种输入与输出模型测试方案,提出基于覆盖测试算法的测试方法,测试覆盖算法主要包含三种功能测试方法和三种结构测试方法。功能测试主要使用基于边界的方法、定义等价类、使用决策表分析三种方法。结构测试主要使用基于路径的测试、数据流测试、片测试三种方法。实例验证,该方法清晰明了、便于发现航天软件缺陷、降低航天软件开发风险与代价以及保证航天软件质量。  相似文献   

3.
MC/DC准则被广泛应用于高安全性的嵌入式软件独立验证和确认中,是一种实用而高效的软件结构覆盖率验证准则。基于嵌入式软件测试的特点与MC/DC的基本概念,提出了MC/DC的最小测试集的形成方法。结合工程应用实例,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实现MC/DC测试流程。MC/DC准则在核电仪控系统中的成功应用,对于航空、军工、机器人等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领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盒测试是保证高可靠性软件质量的有效手段.由于传统白盒测试成本较高,且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对大型可靠性软件实施测试可能并不实用.因此,在实际测试过程中需要使用一套黑盒和白盒相结合的灰盒测试的工程化方法.结合实际项目,给出了一个灰盒测试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大型面向对象系统的测试中,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机载软件测试是指机载系统中嵌入式软件执行的测试验证过程,目的是为了挖掘出软件缺陷从而提高机载系统的可靠性。随着机载嵌入式系统功能的多样化需求,软件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同时因为其实时性、嵌入性、高可靠性等特殊性,因此对机载软件进行充分测试成为当前的一个挑战。为了满足要求,机载系统的测试需要遵循最新的适航标准DO-178C,针对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要求和设计考虑。为此,简介了机载软件适航认证标准的发展及其测试环境;根据DO-178C对机载软件测试的各个过程从基于需求、基于模型、基于安全性分析以及软件验证的测试研究机载软件的测试验证方法,并进行小结;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可靠性工控设备的问世,需要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寿命验证方案对可靠性数据进行验证。在介绍了相关可靠性理论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验证方法与加速寿命方法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验证高可靠性设备寿命的方案。该方案在不降低置信度水平的前提下,能够较快速地获取设备实际的MTBF,需要的样本数量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7.
覃杨森  霍朝晖  刘成玉 《测控技术》2013,32(11):119-123
精准有效的非功能属性测试分析过程及结果已被国内外机载武器系统设计及开发研制工作者公认为机载武器系统高可靠性及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为确保测试分析过程的精准度,对构件化机载软件结构层次及运行时配置逻辑关系进行划分,设计系统、使命和功能层上的非功能属性测试分析模型,提出基于3个层次上运行时配置状态复杂度和重要度的性能指标分配方法,并分别作了应用举例和讨论。经过验证表明,测试分析模型及指标分配方法符合系统总体设计的非功能属性指标分析及分配要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PXI总线的导弹伺服机构测试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当前导弹伺服机构测试状况,提出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自动化测试方案,探讨了总线测试技术在导弹伺服机构测试中的应用,利用虚拟仪器和PXI总线技术,组建高可靠性,高精度,具有自诊断功能的伺服机构测试系统;系统具有测试通用性.测试软件可移植性和扩充性强的特点,结合网络技术,系统可以提供远科监控和诊断能力,有利于系统的维护;经验证,该系统能完成不同伺服机构的测试。  相似文献   

9.
杨峰  田泽 《测控技术》2013,32(5):77-81
AFDX网络以其传输时间确定性、高可靠性和实时性等优点,成为新一代大型飞机航空总线的最佳选择之一。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新型的机载网络,AFDX网络的仿真测试至关重要。针对AFDX网络系统提出了一种TAP(test access point,测试访问接口)结构的测试卡设计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接入方式对网络传输的影响和数据捕获速率对主机接口的要求,采用串联植入方式设计出一款基于USB2.0接口的TAP卡及协议解析和数据统计软件,为AFDX网络的性能评估和系统级验证提供了方法和依据。通过在AFDX仿真验证平台中的实测结果,证明了该TAP卡具有灵活性强、测试精度高、实时性强等特点,完全满足AFDX网络测试及监控需求,为相关测试系统的研制提供了设计思路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净室软件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净室技术和过程是一种开发高质量和高可靠性软件的方法,可由三个关键技术来刻画:置于统计过程控制之下的增量开发,基于函数的规范,设计和验证,以及统计测试和软件认证,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用户运行剖面的软件可靠性测试理论广泛地应用在软件测试领域.然而,这种软件可靠性测试既耗时又昂贵.在国内,现在进行的软件黑盒测试主要是系统测试,对于高可靠性要求的软件,系统测试后也需要评估它的可靠性水平.介绍了一种基于失效分析的软件可靠性评估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了软件系统测试后得到的缺陷数据,对每一个缺陷导致失效的内外...  相似文献   

12.
软件可靠性分析、测试与评估工具--SRATE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软件可靠性分析、测试及评估工具(SRATE)是一个集软件可靠性分析、测试及评估于一体的软件工具。该工具支持多种测试策略下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及评估试验,包括随机测试策略、自适应测试策略等。该工具还集成了包括欧洲航天局的space软件、浙大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Intra3D构件库在内的多个典型被测对象。根据工具接口要求可以方便的添加新的测试策略和测试对象。具有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强、配置灵活、易于扩展的特点,是进行软件可靠性分析研究工作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软件可靠性测试的加速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美  阮镰 《计算机应用》2006,26(6):1449-1451
从软件的失效机理出发,对比硬件失效分析了软件失效的特性,结合软件测试的机理,阐述了软件可靠性测试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软件可靠性测试存在加速的可能性,提出了实现加速的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国产基础软件通过常规测试后仍存在诸多质量或可靠性问题,为此,针对国产基础软件的特性及现有可靠性测试技术的不适应之处,结合Musa剖面模型和Markov链模型设计出一种带标记的Markov链运行剖面建模技术来构建操作系统的运行剖面,研究并给出相应的可靠性测试用例生成方法,最后选取典型操作系统进行了分析验证,证明了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软件可靠性加速测试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软件可靠性加速测试的概念和特点,对国内外安全关键软件的可靠性加速测试方法和基于灰盒的软件可靠性加速测试方法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和论述,探讨了软件可靠性加速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系统软件可靠性验证测试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提出了一种系统软件的可靠性验证试验测试方法,介绍了软件可靠性度量指标、试验参数的选取原则,详细阐述了系统软件的可靠性验证测试方案的制定方法,同时还给出了系统软件无失效考核交付测试方案的制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以MTBF/MTTF等时间相关指标作为可靠性参数的连续型软件,而对以成功率等非时间相关指标作为可靠性参数的离散型软件的可靠性验证测试研究则比较少见。因此,针对三种重要的离散型软件可靠性验证测试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比较,并从标准层面上对这三种方案的实施方法与技术细节进行改进,从而为离散型软件可靠性验证测试的开展与实施提供必要和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软件开发实践表明,传统软件统计测试方法在提高软件可靠性和度量软件质量方面显现很多不足,阐述了一种改进的基于Markov链模型的软件统计测试方法的技术细节和实施步骤,用此方法对某控制软件的测试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对实例软件运用此方法进行测试提出了一个框架方案.实例验证表明,软件使用统计测试方法能够更加经济有效地保障软件质量.  相似文献   

19.
软件可靠性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云  赵玮 《微机发展》2003,13(2):12-15
综述了软件可靠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包括软件可靠性设计、测试与管理 -软件可靠性数据收集以及硬软件系统可靠性等方面的发展现状 ,提出了软件可靠性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