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社交网络中用户转发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研究用户转发模式和信息传播规律,将有利于在网络话题传播过程中进行监控和抑制。现有的建模研究中,存在模型通常缺少时效性,用户行为难以准确刻画的问题。因此,着重分析了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模式,基于用户连接强度和邻居节点的影响改进了转发概率计算,其次在经典的传染病动力学SCIR模型中,引入在线和离线状态的节点,通过用户在线比率控制网络活跃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相较传统SCIR模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更高的覆盖率,节点属性变化走势更加接近真实网络,可以较好地模拟社交网络中的热点话题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2.
根据在线社交网络中用户的历史行为进行信息传播的预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传统的传播模型仅解释了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规律,不具备信息传播预测能力。Jaewan Yang和Jwe Leskovec根据未激活的用户会受到激活用户的影响,提出了线性影响力模型LIM(Linear Influence Model),但是LIM模型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只考虑了时间因素,忽略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空间因素,即用户间的相互关系。首先引入社交网络中用户间距离的度量,并结合距离的度量对LIM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基于距离正则化的LIM模型,即d-LIM模型。真实数据集上的对比实验表明,d-LIM模型能获得更准确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网络舆论的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传播模型能够揭示信息传播的规律,从而达到对传播过程进行预测的目的,因此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经典传染病模型的不足进行了分析,结合社交网络的网络拓扑特点,考虑了网络中用户的不同感染状态,引入感染用户的衰减函数,提出了适合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在真实E-mail网络中进行模型仿真,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的结果,研究了模型中各个影响因子对传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模型参数反映了传播趋势的差异,模型反映出的传播规律更符合信息在现实网络中的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4.
经典的消息传播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在线社交网络的复杂性以及网络节点间的拓扑结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基于PageRank的在线社交网络的消息传播模型P-SIR。该模型利用节点的PageRank值作为节点权威度并考虑在线社交网络传播机理,刻画不同类型节点随着时间变化的状态演化关系,反映消息传播过程受到网络拓扑结构和传播机理的影响。该模型还考虑在线社交网络中影响消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实际因素,动态指定节点的权威度以适应非均质网络,并考虑外部社会加强效应。采用3种不同类型的网络模拟消息传播过程,通过仿真实验验证P-SIR模型可以有效反映在线社交网络中的消息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5.
王振飞  张利莹  张行进  李伦 《计算机科学》2017,44(2):275-278, 289
随着在线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提取信息传播特征和构建传播模型已成为研究热点。针对传统微博网络传播模型未考虑用户的不完整阅读、潜伏期和直接免疫等行为难以准确识别免疫节点的缺陷,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特征,提出增加传播的个体分类和完善传播途径的微博网络传播算法(MSILR)。该算法可以使用户根据微博信息的传播特性及时获得、传播和屏蔽信息,根据模型反映的社会关系和在线社会行为完善社交网络的功能。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微博网络的传播机理和网络参数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完善动力学演化方程组,刻画信息传播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规律。在真实微博网络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并与传统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了MSILR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区块链的出现使得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如用户信任度、信息传播的转发概率等。因此,在传统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用户行为模式的着重分析,基于用户信任度和经济激励等影响因素优化了转发概率;新增了合约状态节点解释用户的理智性,基于此提出区块链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理论与仿真分析表明,该模型在区块链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敏感性,节点属性变化走势更加接近真实网络,能够较好地模拟区块链环境下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交网络平台带来了新的颠覆性的转变,也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流方式.在线社交网络由于其特有的注册开放性、发布信息自由性、用户兴趣趋同性等特点,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人们传播消息、获取新闻和接收实时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社交网络中用户之间的各种关系类型多样、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促使用户生活在复杂的在线群体网络环境中,使得用户的在线行为时刻都受到所属的多种群体环境的影响作用.现有的针对在线群体环境影响的研究大多依据静态的、单一的网络结构对社交网络进行建模,而网络中通常存在多种类型的、动态的社会关系,较少研究能同时考虑多种类型的用户关系,建模社交网络中复杂环境下用户受到的影响作用.本文对用户所处的多类在线群体环境进行分析,挖掘用户所能感知的不同类型的群体环境,建模多维群体环境下用户所受的影响作用.首先,从用户间的社交关系类型出发,对在线社交网络中复杂的网络拓扑关系进行分类挖掘,分析用户可能感知的不同维度的在线群体环境,并提出静态群体环境和动态群体环境的定义和挖掘方法.其次,在不同的在线社交群体环境下,从宏观角度量化环境中用户所感知的群体结构特征,并从微观角度建模并模拟用户间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基于图注意力网络的融合多维在线群体环境的影响力模型.最后,以在线社交网络中用户的转发行为为例,研究多维群体环境影响下的用户行为模式,并在真实数据集上,基于群体影响力模型预测个体转发行为状态,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群体影响力模型能够更有效地描述在线社交网络中用户所属群体对用户的影响作用,并且在用户转发行为状态预测方面,比现有的群体影响力模型在综合评价指标F1值方面最高可以提升33%,在AUC值方面可提升16%.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新浪微博逐渐成为中国最大且最有价值的社交平台。然而网络的隐蔽性导致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在社交平台发表看法和释放压力的同时却有可能不自觉中产生网络暴力的传播行为。本文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基于新浪微博,进行网络暴力事件中信息传播行为的研究,设计了关于网络暴力事件信息传播行为的调查问卷,并构建用户传播行为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本文通过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的信息传播行为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暴力事件的理性认知意识。  相似文献   

9.
在线社交网络中的意见领袖通常是指在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中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个体。针对当前意见领袖挖掘方法中只考虑社交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节点的个体属性,缺乏信息传播中交互特征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扩展独立级联模型,并融入网络结构特征、个体属性和行为特征的意见领袖挖掘模型(extended independent cascade, EIC)。该模型以个体属性、个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交互行为建立加权的传播网络,利用改进的CELF(cost effective lazy forward)算法,挖掘网络中影响力较大的个体。通过实验验证,在意见领袖的扩展核心率指标上,该算法优于拓扑结构类算法,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并未降低意见领袖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传播模型更适用于均匀网络而无法有效应用于现实非均匀无标度社交网络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用户局域信息的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无标度网络中用户间拓扑特征差异和用户影响力不同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根据节点周边邻居节点的感染情况和权威性计算感染概率,模拟现实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情况。通过在采集的真实微博网络数据上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较传统的SIR模型更能体现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与范围的广泛性;同时,通过调整模型中的相关参数,验证了相关管控措施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Online social networks exhibit small-world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implying that information can spread in the network quickly and widely. This ability to spread information rapidly has led to high expectations for word-of-mouth and viral campaigns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However, a recent study of the Flickr social network has shown that popular photos do not spread as quickly as one might expect, but show a steady linear growth of popularity over several years.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is delay in word-of-mouth propagation by studying the behavior of Flickr users. We identify two factors of a social network that can alter how information spreads: the burstiness of user login times and content aging. We study the impact of these factors using an epidemiological model that was adapted to allow us to investigate the speed of propagation in word-of-mouth propagation. Our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two factors can explain the patterns observed on the real data and help us to understand how these factors affect a small-world network’s ability to spread information quickly and widely.  相似文献   

12.
大量的人类行为发生在互联网上,互联网已成为与真实空间相对应的最重要的虚拟空间。传统虚拟空间中的社会分层研究基于网络信息资源占有的机会和能力等客观指标,并未涉及用户使用网络资源的具体行为及信息的内容和性质等因素。利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用户在线行为大数据,从在线时间和上网内容两方面考察并分析了不同阶层的用户在虚拟空间中上网行为的特征和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阶层的用户在虚拟空间中的停留时间和注意力聚焦点都大不相同。较高阶层用户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办公和购物,且在虚拟空间中的停留时间具有相对稳定性。而较低阶层用户将大量的注意力消耗在休闲娱乐类应用上,且停留时间不稳定。此外,本文利用基于word2vec的神经网络模型(W2V-BP),对用户在虚拟空间中的上网行为数据进行社会分层识别,识别准确率达到90.22%,表明虚拟空间中存在能够区分社会分层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The propagation of information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modern life, and thus has been studied broadly. 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a series of propagation models, generally, which use a single transition probability or consider factors such as content and time to describe the way how a user activates her/his neighbors.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how social ties between users play roles in propagation process is still limited. Specifically,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factors which affect user’s decision whether to share neighbor’s content was lacked in existing works, so that the existing models failed to clearly describe the process a user be activated by a neighbor. To this end,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clos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ocial tie in propagation process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 thus we propose to exploit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 to describe the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process between users, and design a social tie channel (STC) model. The model can naturally incorporat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through edges such as content topic and user preference, and thus can effectively capture the user behavior and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dicate the property of a social tie. Extensive experiments conducted on two real-world dataset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model on content sharing prediction between users.  相似文献   

14.
In the era of the social web, many people manage their social relationships through various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identifying the type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mong users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facilitates the marketing of products via electronic “word of mouth.” However, it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given very limited information in a social network. In this article, we study how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relationships across multiple heterogeneous social networks and examine if combining certain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cial networks can help improve the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our research is that we develop a novel decision tree initiated random walk model,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global network structure and local user behavior to bootstrap the performance of relationship identification. Experiments conducted based on two real‐world social networks, Sina Weibo and Jiepang,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achieves an average accuracy of 92.0%,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ing other baseline methods. Our experiments also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bining information from multiple social networks. Moreover,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human mobility features indicating location categories, coincidence, and check‐in patterns are among the most discriminative features for relationship iden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5.
谢柏林  黎琦  魏娜  邝建 《计算机工程》2023,49(1):279-286+294
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和发布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黑客发起网络诈骗的主要场地。大多数黑客在发起网络诈骗之前,首先会判别目标用户的主要人格特点,然后根据主要人格特点制定与其接触的策略。因此,面向社交网络用户的人格特质识别方法的研究对提高用户识别社交网络诈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基于用户的人格特质识别方法。通过构建面向社交网络的人格特质词典提取用户发表或转发文本信息中能反映用户主要人格特质类型的观测值,采用5个具有不同参数值的隐半马尔可夫模型刻画用户在社交网络上发表或转发文本信息的行为过程。在人格特质识别阶段,通过计算每个用户在发表或转发文本信息过程中产生的观测序列相对于模型的平均对数似然概率,以识别用户所属的人格特质类型。在采集的新浪微博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当假正率为10%时,该方法的总真正率为93.18%,能准确识别用户的人格特质类型。  相似文献   

16.
在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机制中,不同用户之间信息扩散往往会受到用户之间影响力的影响,因此开展复杂网络分析研究显得格外必要.首先研究在代价约束下,社交网络的影响力传播模型,在未知网络传播原理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利用叠加的随机游走策略对网络的影响力传播进行度量,将影响力传播的范围控制在某一子图中,设计出抑制负影响力传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线知识社区中,问题的回答可以看作多个回答者用户(领域专家)之间的协作行为。协作行为在知识社区中通常是大规模地发生,协作行为预测对在线社交中领域专家的推荐有重要意义。基于在线知识社区中回答者用户之间的协作行为,构建以领域专家为节点,以他们之间的协作回答关系为边的协作网络。由于协作行为网络的构建与社交关系网络的构建上结构的相似性,可以将协作行为预测构建为协作网络中的链接预测问题。通过构建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链接预测模型,对在线知识社区中回答者用户的协作行为进行预测。基于“知乎”数据集的实验验证,与其他经典的预测方法进行比较时,发现提出的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预测在线知识社区中回答者用户之间的协作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为更有效地在网络中进行广告信息推广和谣言控制,针对真实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对信息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在传统SIR模型的基础上,将节点状态分为未知、阅读、感染、免疫状态。然后,考虑节点自身属性的差别和不同信息在不同社区中的价值,定义了自适应节点状态转移概率函数,建立了更加符合社交网络真实传播特点的V-UKIR模型。最终,通过不同信息传播过程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在不同模型下的实际传播对比,证明了该模型在新浪微博和Twitter上有较好的信息推广和谣言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