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在他的《技术哲学讲演录》中曾严厉地批评我们的思想形态极度贫瘠:中国人基本上都是技术乐观主义者,都认为技术是好东西,因为多少年来我们对技术没有基本的反思。话虽然严厉,但说中了问题的要害。而究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在学生时代,我们的课程、特别是技术课程中,没有包含对技术的反思这一内容。在美国,K12课程中就开始培养学生对技术进行反思。在2061计划针对K12课程的《科学素养的导航图》中,技术部分里就明确将技术中的问题独立列为一节,里面充满了对技术的反思。虽然在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也写明要求学生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  相似文献   

2.
气动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特别是在轻工业中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应用得非常广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都培养不出对气动技术知识掌握很好的学生。原因之一是很多教师对气动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并不太了解,在教学中也就感觉无从下手,也就不太重视;另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学校没有实验实训条件,使得本课程的教学特别抽象,老师即使很有水平,十分了解企业,对学生来说对没有见过的东西仍然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根本就想象不出来会是什么样。这些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经费不足,没有能力购置昂贵的实验实训设备。气动仿真软件的开发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我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列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科目,它们都是以“技术”作为课程的载体和条件,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将两者有机整合,将技术课堂变成丰富多彩的、充满魅力的课堂,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网络教学日益走进课程、走进课堂、走进教师和学生的时候,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网络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展示了丰富的资源,创设了有效的学习情境,提供了信息处理的多样化工具。网络功能的强大,为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新课改目标提供了可能。在人们把主要的关注点放在网络技术和热衷于评价网络教学为学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发挥作用的时候,却没有对网络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足够地重视,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案例反思,从中获得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5.
很多学生都觉得信息技术课学到的技术在生活中没有用,而现实生活中学生要用的技术课堂上又不怎么讲。翻开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本,确实像为操作而学操作。如何既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让学生感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保持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呢?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针  相似文献   

6.
将反思和抽象这两种思维模式融入软件工程的教学中,特别是融入“软件工程中人的因素”课程中,将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同时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软件开发环境的复杂性包含软件职业的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我们专门设计了一门课程以提升学生对这些复杂性的认识,该课程介绍一些反思性的心理过程,并让学生应用抽象思维完成任务。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在Technion—Israel理工学院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开设了“软件工程中人的因素”课程。这门课旨在提升软件工程学生对该领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这些丰富性和复杂性体现在软件工程中各种人的因素上,也体现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专业人员可能遇到的疑难、困境、问题和冲突上。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巧华  江魁 《计算机教育》2006,(8):23-24,5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普及,网络技术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网络技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成为高等院校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为此,各个高校纷纷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但是目前大多数院校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时,都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基本没有安排任何网络实验,教师最多是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相关的演示。而计算机网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果缺少了完善的实验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对学生进一步掌握网络理论知识,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当今的信息技术人才市场,越来越关注从业…  相似文献   

8.
如何用新课程标准,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服务,浙江省信息技术教研员魏雄鹰老师和浙江省衢州二中的余卫中老师对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与反思的总结给予我们一种借鉴和思考。面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理念、内容、学生、教师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摆出对策还远远不够,信息技术课程要在变化中求生存。  相似文献   

9.
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很多集成电路设计和电子系统已经应用了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基础的EDA技术.我们都知道,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最重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常见分布,整个课程安排中有多个章节及知识点都有涉及,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Excel软件,加强学生对正态分布及其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课程最缺乏的是什么呢?是内容的新颖,还是方法的多变,或是纪律的严厉呢?每个人的课程环境可能会大不相同,每个人的教学感受也大不一样,从硬件到软件,从内容到机制,我们究竟差别有多大呢?本期解码,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课程缺乏的一些要素。  相似文献   

12.
王陶 《互联网周刊》2023,(22):63-65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领域在这股移动数字化浪潮中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对于“应急技术与管理”这类多学科交叉且注重实践的高校课程教学来说,移动互联网技术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便利与挑战。本文针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应急技术与管理”课程学习模式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数字化时代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探索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为应急技术与管理高校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3.
NAT技术在网络配置中非常普遍,合理并有效的管理它,不仅可以简化我们的命令配置工作,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运维水平。本文介绍了网络视频与NAT技术的冲突故障,在处理故障的同时,我们应该认真反思:NAT是否用对了?  相似文献   

14.
在高职教育层次,计算机网络课程一直没有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标准,主要原因是计算机网络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网络技术发展又很快,给课程标准的制定带来一定困难。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信息类各专业所开设的非常重要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因此加强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标准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目的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信息处理进入了计算机网络时代,计算机应用的实质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因此高职计算机信息类各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我国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三层中的第二层,主导思想是,通过介绍程序设计语言为学生创建一种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技术基础.早在1999年我校就在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设了以VB程序设计技术为中心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后继课程教师的欢迎.几年来,我们在课程的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从张义兵教授的遭遇‘七年之痒’: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何去何从的质疑与反思中,我们必须重新构想新的时代背景和学生基础上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17.
徐涛  李慧  罗中良 《现代计算机》2013,(11):42-43,53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信息安全》这门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数字水印技术是多媒体信息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热点,属于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将其作为《信息安全》课程的补充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对《信息安全》课程引入数字水印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在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要意识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实践.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许多教育家都对传统教育方式在进行反思,提倡素质教育,而非以培养"高分低能"应试化教育学生为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社会面临重大变革的当下,教育要如何迎接机遇与挑战呢?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反思如何运用STEM教育赋予学生更多素养。凭借着独有的"苏式"风韵,历经七年实践与研究,从STEM课程开发、STEM教室创建,到STEM与创客教育融合,再到创造性地将数字化技术融入STEM教育,我们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质的STEM教育。  相似文献   

20.
Matlab仿真技术引入到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展示计算机控制的效果,利用Matlab可视化仿真工具Simulink提供的集成环境,综合分析实际课程学习以及生活中应用的程序的特性和变化,所以对于Matlab仿真在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对实际教学以及学生们今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