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刘小路  吴白云 《包装工程》2021,42(8):284-292
目的 在主题性文创产品设计中引入感质理论,借由感质意象的获取、传递与转化,提升文创产品的内涵表达与设计共鸣,实现不同主题的差异化体验.方法 在感质理论和感质传递机制指导下,以主题性为切入点,对文创产品的感质要素予以解析,提炼其感质意象的获取方式与编码途径,通过由物及象、由象及物、由意及象三种方法进行物境、情境、意境转译与情感传递设计,实现产品"物-界-状态"的融合表达.最后结合设计实践提出主题性文创产品感质意象的主题化解析策略、感质场域的全流程营造策略、感质体验的多通道实现策略.结论 将感质理论运用于主题性文创产品设计中,有助于深化主题,触发用户的注意力认知机制,实现用户与产品双向互动,提升产品优质化、导向性和差异化的感质体验.  相似文献   

2.
基于感质体验的文创产品设计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呙智强  牛路遥 《包装工程》2018,39(10):96-100
目的探讨感质体验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通过阐述感质体验的内涵以及文创产品的外在层、中间层、内在层设计属性,结合"境"之美学体验分类,总结出文创产品感质物境体验、情境体验、意境体验的3个层次,分析不同层次的感质体验在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表现特点,探讨不同层次的感质体验设计方法。最后以小夜灯为设计实践,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论感质体验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使用户在与产品的互动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相似文献   

3.
杨程  范佳晨 《包装工程》2020,41(14):61-66
目的探讨感质理论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提出具有感质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与流程,帮助设计师准确地捕捉用户情感,设计满足消费者需求且能够触动内心的产品。方法梳理感质理论的内涵,提出感质注重体验性,在文创产品中可以分为感官、行为、情感和反思四个体验层次。针对四个体验层次分别提出感质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并将感质文创产品的设计流程分为文化元素的提取、设计师的整合、文化特征的感官传递三个步骤,最后以一款地域文化为背景的茶具进行设计实践验证。结论感质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与流程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加准确地捕捉用户的情感与需求,设计的产品能与消费者认知相匹配,带给消费者感官、行为、情感和反思体验,触动消费者的内心。  相似文献   

4.
汤宇萱  张凌浩  胡伟专 《包装工程》2024,45(4):191-199, 225
目的 当前国内紫砂旅行茶具存在外观同质化严重、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基于此将感质理论引入紫砂旅行茶具设计中,唤醒用户与紫砂旅行茶具独特文化属性的深层情感共鸣,实现移动饮茶新体验。方法 根据紫砂艺术与旅行茶具的特性创构紫砂旅行茶具的层次,以传承紫砂文化、重塑饮茶体验、满足用户情感需求为出发点,针对现阶段紫砂旅行茶具设计存在的问题,将感质理论融入其中,从感质产品的文化意象转译、感质传递的饮茶方式创新和感质体验的主客情感共鸣三个层面进行设计策略的探索,最后以《半日闲》紫砂旅行茶具为例进行设计实践,验证其可行性。结论 将感质理论运用于紫砂旅行茶具设计中,有助于优化产品外观,提升功能体验,实现主客情感共鸣,使之成为文化传播与用户情感的纽带,从而唤起用户深层的感质体验,增强紫砂文化的互动性,为宜兴紫砂艺术行业赋能加核。  相似文献   

5.
为唤醒新一代青年对我国工业化演进历程的回望与共鸣,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作用,本文将感质理论引入东方红农耕博物馆IP形象设计当中,探究设计实践过程中感质力的融入与传递过程。首先,通过创构感质理论层次模型指导博物馆显隐形因子IP形象层次创构,通过访谈法提取博物馆特征词汇为最终设计因子;其次,将感质层次融入造型和色彩的视觉转译并形成IP形象;最后,进行设计应用及市场评估。感质理论在IP形象设计流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挖掘设计本体的显性表征与隐性文化设计因子,同时能够指导设计者敏锐掌握使用者对产品的深层价值需求,从而提高产品本身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唤醒群众对地域红色文化的深层次共鸣,将感质理论引入地域红色文化IP产品设计中,探究感质理论应用于地域红色文化IP产品的设计策略。方法 根据感质的内涵与特征,创构感质理论的三个层次。以传承红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满足受众情感需求为出发点,针对地域红色文化IP产品设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将感质理论融入其中,从感质意象要素提取、叙事场景营造、个体情感唤醒三个层次进行设计策略的探索。最后以河北省乐亭县红色人物李大钊为例进行设计实践,对该设计策略进行实践与佐证。结论 将感质理论运用于地域红色文化IP产品设计中,使之成为历史情境和受众情感的纽带,能够增加红色文化的互动性,促成IP产品的人格化沟通,有效唤起群众的深层次情感体验与共鸣,从而承载地域文化,传递红色精神。  相似文献   

7.
许泽君  刘键  邹锋 《包装工程》2021,42(16):167-173
目的 新产品如何给用户带来惊喜感的高阶体验,一直是体验设计的课题,探索该体验的生成机制有助于产品持续地唤起用户的积极印象.方法 研究基于扎根理论,采用深度访谈与网络质性资料收集,应用Nvivo12作为质性分析工具进行三级编码,分析了设计师在实践过程中有效的策略.结果 分析出RNPs和INPs两种设计模式,共生成了11个设计策略:利他主义的品位领袖、基于心理图式的记忆重现、伴随语境中的移情、向艺术家借鉴、智能化的平衡、消费幸福感、智慧加倍的体验、融合机能性和美学价值、奇妙的交互、特征替换、非常规的姿态.结论 尝试从扎根理论探究了用户惊喜感点设计策略,以期为设计师进行创意活动时提供一个基于微观分析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8.
许迅 《包装工程》2022,43(6):307-312
目的 以产业环境转变为背景、感质理论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台湾地区的重要民间工艺——交趾陶产品的满意度评价因素,从消费者的角度探讨了影响交趾陶产品满意度的因素,为交趾陶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参考。方法 分析交趾陶产品的发展脉络、流派系统与面临挑战,引入感质理论并进行交趾陶产品满意度量表构建,对影响交趾陶产品满意度的因素展开研究,探讨感质理论在交趾陶产品设计中的实务应用,从“发展模式改良”和“技术优化升级”双角度提出其与时代变革矛盾的化解思路。结论 结合交趾陶感质研究,帮助匠人准确地识别用户情感需求,促进交趾陶技艺辐射与转型。以满意度评价研究具有助力交趾陶文创产业良性发展和区域文化传承发扬的双重价值,为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肖丽  卫文倩  熊炎 《包装工程》2021,42(20):300-306
目的 让文化融入生活,让设计为人类服务,提升产品文化软实力和用户体验感.方法 通过对仪式与礼制、文化的研究,探讨仪式感的时间、空间属性,赋予仪式感设计以文化和情感特征;研究传统婚嫁文化,以家具为载体进行实践创作,提升产品的情感互动体验,印证仪式感设计的必要性和独特性.结果 结合婚嫁文化的仪式感家具设计,在彰显独特性的同时兼顾了日常使用需求,突破了仪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定,使产品源于仪式、而又高于仪式,保障了家具作为服务品的广泛性.结论 仪式感设计是一种时代设计思想;仪式感设计运用,在传承文化、提升用户体验感和幸福感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具有"仪式感"的家具,是高情感、个性化的产品,可增加生活乐趣,让生活变得更加精致,进而提升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TRIZ中冲突解决理论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以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冲突为起点,将冲突解决理论中的工程参数和发明原理进行分类并重新定义。结论提出基于冲突解决理论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经实例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冲突,使产品的外观造型和功能结构和谐统一,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提高产品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陆超 《包装工程》2017,38(10):146-150
目的研究交互通用性设计原理在儿童早教生态产品中的应用。方法以市场上新开发设计的一款儿童早教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群体对该产品使用情况的分析研究,从感知触碰、视觉索引、语音识别等基本的交互方式,去构想儿童早教机器人的生态功能,并将其通用性的设计特征,运用全新层面的科学技术得以呈现。结果儿童早教生态机器人的开发过程,将全面诠释交通通用性设计原理的创新性和必要性。结论通用性设计原理能够更进一步地拓宽产品交互的研究层面,由此可见交互通用性设计原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未来儿童早教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设计师将会着重运用交互通用性设计原理对产品新功能进行深层次的再设计,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彭辉 《包装工程》2016,37(22):76-80
目的以交互设计发展为背景针对产品信息设计策略及信息交互设计发展中的流变进行研究。方法依据消解理论对信息交互中多感与视感、隐性与显性关系进行讨论,试图发掘产品表征与用户感知的关联性。同时对产品信息设计在虚拟性共融方向的发展作出分析,以此探讨信息互动交流中知觉的平衡与转换。结论通过对信息交互策略、流变的创新性视角的分析,尝试强调感知本源,实现信息解释与知觉体验的共生,更以此推动多元化产品信息交互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化母婴产品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海溟  兰玉琪 《包装工程》2017,38(22):261-265
目的研究智能化母婴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设计。方法分析用户体验的理论层次及目前市场上智能化产品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要实现高用户体验度,产品中的智能化是其必然性的存在。通过研究母婴群体与用户体验和智能化之间的必然性存在关系,分析设计母婴产品时母婴群体会产生的感官、情感和行为层次上的需求,以数据调查和样本分析等作为数据支持,结合相应的消费观,对母婴产品设计的设计原则和要求进行分析,让设计更好地满足母婴产品的需求。结论要使母婴产品真正的实现智能化,要在设计时充分的融入用户体验,关注使用者的感官需求、情感需求和行为需求,使产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而不仅是浮于高技术层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完成假肢交互中振动反馈的设计方法,选择合适的振动反馈信号,为假肢反馈端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振动作为反馈信号,通过人机交互实验测量不同振动强度下人体的差别阈限,模拟截肢者在振动反馈下使用假肢完成任务的过程。结果 得出相应的用户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在实验结果基础上提出假肢交互中振动反馈的设计方法。结论 振动对于人体是一种新的信号,截肢者可以通过训练逐渐掌握振动反馈,提升其对假肢产品的认同感,将假肢真正作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以振动反馈的设计流程为例所提出的振动反馈的设计方法,为假肢产品反馈端的信号选择提供了包括用户灵敏度、人体对交互方式的适应期和用户的心理学数据等量化信息,提升截肢者对假肢产品的体验。  相似文献   

15.
屈新波 《包装工程》2022,43(14):417-424
目的 挖掘用户需求进行中原地域文化产品设计研究,增强文化产品的区域认同感,提高我国人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方法 通过产品用户研究方法,以Likert量表(李克特量表)对地域文化产品设计进行用户需求获取,将用户需求明确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目标,并以此建立人物角色模型进而指导文化产品设计实施过程。结果 能帮助设计师快速把握用户需求,抓住设计要点,创造出符合用户期待的产品。使文化产品的人群定位更加精准、销售渠道更加通畅。结论 通过人物角色分析能够获取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激发个性化的产品设计方案,让地域文化产品更具记忆性、易用性和便携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而体会到不同历史文化、地理特征所展现出的独特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6.
从设计师深泽直人的作品来谈联觉要素与通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联觉要素与通感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通感设计理论在产品设计应用中的优势。方法从联觉产生的要素与通感设计的方法出发,以深泽直人的设计作品为例进行分析,从具体实例中研究联觉要素的产生与通感设计的关系。结论通感设计利用感觉挪移、多觉叠加和意象互通,实现用户的联觉感知,调动起用户的感官给用户心理暗示,并带来新的感觉。当通感设计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时,能增强产品的表现力,满足用户的多种心理需求,为用户带来更丰富的身心体验。  相似文献   

17.
吴翔  许桂苹 《包装工程》2019,40(12):1-7
目的 国民对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幸福感。产品设计作为改善衣食住行乐的主要手段,不仅应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终极目标,更应以激发人们内心的幸福感知为基本导向,而产品幸福设计概念的有效界定,内涵的正确解读,及其层次间的有机演进至关重要。方法 研究基于广泛的文献回顾和产品幸福设计相关要素的提炼与梳理,在定义产品幸福设计概念的基础上,挖掘了产品幸福设计的内涵及其层次关系的演进,并演绎推理了层级模型中的基本核心要素。结果 研究定义了产品幸福设计的概念及内涵,并推论设定了产品幸福设计的层级构成基本模型。结论 基于内涵解析的产品幸福设计普适性层级模型及各层级核心要素的设定,可以为增强产品设计中的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具体的产品设计提供基础性的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18.
An important reason people join communities is to satisfy their identity needs. Firms might exploit this societal tendency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thus stronger economic profits than rivals. By reviewing the strategic approach adopted by Kiehl's, a U.S. cosmetic producer and retailer,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 potential mechanism by which firms interact with communities to build a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dvantage. Because it adheres to and supports a well-defined set of values, Kiehl's not only achieves community membership and gains legitimacy but also strengthens the sense of identity that the relevant communities provide to members. These investments prompt reciprocal community member behaviors, which the company channels into its customer knowledge development process. Finally, this study describes how firm–community interactions protect the firm's differentiation advantage by turning its products into symbols of the communities to which Kiehl's customers belong.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For quality management to successfully lead a company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product quality is required. The systems approach to product quality provides a philosophy and an action plan that can bring a company to a world-class level and sustain it there. The basis of this article is normative, but observations from the field of quality management support the conclusions. The systems approach incorporates the strategic advantages of many of the more recent quality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also introduces compatibility and availability as important dimensions of product quality. Compatibility is a dimension of product quality that pertains primarily to dynamic systems and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with today's rapidly changing state of the art. Availability is also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optimal quality in the systems sense. Both dimensions are examined in terms of the strategic advantages they contribute to products designed for the global marketplace, and their potential effects on market gains and cost savings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