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板状食品冻结时间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元体热平衡建立了平板状食品传热有限差分方程,并使用数字计算机进行了牛肉平板冻结时间的数值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有限长圆柱状食品冻结时间的计算方法及实验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食品冻结时间的准确计算关系到食品冻结装置的优化设计及运行.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食品冻结时间计算方法,将冻结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冷却阶段、冻结和再降温阶段,并对各个阶段建立了动态计算模型.通过对有限长圆柱状食品的实验研究,将普朗克计算式与通过该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证明建立的计算模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赖建波  臧润清  车晶 《制冷》2003,22(3):19-23
食品冻结时间的准确计算关系到食品冻结装置的优化设计及运行。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食品冻结时间计算方法,将冻结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冷却阶段、冻结和再降温阶段,并对各个阶段建立了动态计算模型。通过对有限长圆柱状食品的实验研究,将普朗克计算式与通过该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证明建立的计算模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冻结时间是评价冻结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正确计算冻结时间是食品冻结装置优化设计及运行的关键。本文通过建立液氮速冻实验平台,测试了食品的冻结时间,介绍了现有的理论模型,选择了几种典型的计算方法应用于食品冻结,并将各模型的理论结果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各偏差原因,获得计算食品冻结时间最准确的方法。以有限长圆柱状食品为例,通过研究发现在整个氮气温度场中国际制冷学会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最相近,平均偏差为8.86%,分段计算法次之,平均偏差小于15%。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鼓风冻结过程中流场分布对食品冻结的影响,针对两排圆柱形食品模型(马铃薯泥)建立了鼓风冻结的三维数值模型,进行了三维非稳态模拟,实验验证表明该模型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冻结时间相对误差为3.2%。以冻结曲线、冻结速率、温度变异系数、冻结时间不均匀度和能耗为指标,研究马铃薯泥冻结过程中的位置改变对其冻结特性的影响,即在冻结了80 min,100 min,120 min时将两排马铃薯泥对调。结果表明,在预冷段进行位置改变的影响效果小于相变段;在相变段的3个时刻中,t=100 min时改变马铃薯泥位置效果最好,能够缩短冻结时间6.7%,降低能耗9.7%以及减小冻结的不均匀性。冻结过程中食品的位置改变(实际中也可以改变风向)能够有效缩短冻结时间,减小冻结不均匀度,在保证冻品质量的前提下,达到节能目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值方法,将鲜食玉米模拟为具有同轴的双层圆柱,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改进的焓法进行求解,对鲜食玉米的冻结过程进行传热分析和冻结时间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具有同轴双层圆柱特征尺寸的食品的冻结时间,最大相对误差为5.6%。冻结过程中玉米轴部分相变界面的移动速度明显小于玉米粒部分。而且鲜食玉米冻结时间随着送风速度的不同有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用于计算复杂形状食品冻结晶解冻时间的几何因子法,给出了大平板冻结和解冻时间及多种复杂状食品形状因子的计算公式。经验证,利用形状因子法计算各种形状食品冻结和解冻时间的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连续冻结隧道的冻结时间分析及其对能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冻结时间影响速冻食品的质量和能耗 ,本文通过对冻结时间的编程计算 ,并针对不同的隧道冷却介质温度、隧道吹风速度和不同的食品厚度情况下的冻结时间进行分析比较 ,得出根据冻结时间来选择设备的运行工况 ,既可以节能 ,又可以使装置得到最合理使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毛卫南  刘建坤 《工程力学》2013,30(10):128-132
为了研究土体冻结过程中温度传导与水分迁移的变化,在不饱和土理查德斯方程的基础上考虑相变作用建立了一维土体冻结过程的水热耦合模型。分别应用有限差分与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离散化,得到两种方法各自的数值计算程序。同时对土体室内单向冻结实验进行模拟,将两种数值方法得到的土体冻结深度、冻结速率与温度变化分别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一维冻结问题,有限差分模拟更接近实验结果,有限元模拟具有更高的计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谢晶 《制冷》1998,(1):1-5
食品在冻结中热负荷是随时间变化的,压缩机的制冷量如何与食品热负荷相匹配以达到节能目的是很重要的。要实现冷量的匹配必须建立冻结过程中食品热负荷的数学模型。本文在求取食品热负荷数学模型时,选择肋板鼓风冻结装置为试验手段,用一维焓值法列方程,然后用有限差分数值解法进行求解,并借助计算机回归求出食品热负荷Q3=Q3(T)方程,这为实现压缩机制冷量与食品热负荷动态变化相匹配的自控系统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