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熊炎  叶德辉 《包装工程》2021,42(10):251-259
目的 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指引下,关注湘黔桂三省坡连片特困区整体贫困问题,以"设计+文化资源"方式探索三省坡侗族设计扶贫可持续性发展模式.方法 归纳三省坡侗族文化内涵,分析国内外设计扶贫案例,结合设计理论学、扶贫理论,采用设计思维介入的方式,整合地域资源,探索基于设计自组织理论的设计扶贫策略,开展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本土设计实践.结论 设计驱动创新可以成为扶贫活动的战略工具,利用设计的协同连接作用,关联融合产业、构建文化品牌和整合资源.引导在地居民参与乡村社区建设,提升三省坡地区村民的内生动力,获得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创新驱动力,提升品牌传播的可持续社会影响力,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繁荣,以期为我国其他连片特困区的扶贫活动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皮永生  夏如松  孙小丽 《包装工程》2022,43(16):334-342
目的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探索乡村旅游伴手礼开发的系统性设计方法与策略,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助力绿色减贫促振兴。方法 以胡塞尔现象学为视角,在桌面研究和在地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建构“VARS设计模型”和实践流程,对重庆市巫山县当地从物到非物现象资源进行收集,通过现象资源设计转换体系表,将其转换为抽象艺术形象来赋能在地农产品,使其转换为乡村旅游伴手礼。结果 所建构的设计实践模型能够有效整合巫山在地资源,赋能强化“乡村性”与“纪念性”,让农产品变为满足乡村旅游伴手礼的纪念品。结论 乡村伴手礼设计实践模型能够将农产品变成纪念品,助力乡村特色产业链的形成,为农产品价值转换和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设计介入教育扶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人才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长远来看,强化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解决乡村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探讨教育扶贫问题,构建设计介入教育扶贫的具体方法以及设计出具体的案例。方法对农村地区儿童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找出问题,并依据问题应用社会创新设计的相关理念进行设计创意。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使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能够产生互向价值并促进共同发展。结论设计能够对农村儿童所处的各种关系进行调整,使其断裂掉的影响其学业进步的各种联系得以重新的连接,在对社会现有资源的创造性重组过程中,实现城乡儿童的互相价值,促使其融合发展。通过设计所建立起来的学习共同体,一方面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儿童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能为教育扶贫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无所不包的设计类型和百花齐放的介入方式,反映出设计介入乡村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设计对乡村振兴的干预不断增强,因此,对乡村设计价值的研究有利于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以内生式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研究、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乡村设计所存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乡村设计中存在着主体屏蔽和权力展示两大问题,反映出乡村设计价值的赋能缺失与服务错位。与乡村设计相关的多元群体迷恋造物逻辑并陷溺城市崇拜,是设计赋  相似文献   

5.
张晴  娄明 《包装工程》2021,42(14):337-344
目的 研究安徽省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典型地区可借鉴的模式,发现新的发展策略,为乡村旅游扶贫及乡村可持续建设提供经验启示.方法 采用多个案比较的方法,结合安徽地域特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扶贫案例,通过"5W+2H"进行比较分析.结论 总结了安徽省"生态旅游+扶贫""农业旅游+扶贫""文化旅游+扶贫"三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并结合乡村振兴中的可持续要求,提出设计学科介入完善乡村旅游服务系统、结合智慧旅游完善线上线下的体验效果、结合非遗传承文创设计提升乡村文化传播等设计与传播策略,丰富了乡村旅游建设的实施路径,通过服务模式、商业模式、服务流程等系统性创新,创造舒适满意且与众不同的服务体验,同时深入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通过科技、工艺与设计的融合创新,有效保护、创新和延续乡村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郝凝辉  刘晓天 《包装工程》2023,44(12):39-48
目的 总结智能交互时代设计赋能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策略和路径。方法 基于智能交互时代背景,以创新设计思维为指导,从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动态趋势以及与创新设计的关联性等方面对智能制造的创新设计发展策略及路径进行探讨。结果 在创新设计思维的指导下,总结智能制造的创新设计模型与发展策略,以及设计赋能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可行性路径。结论 以智能制造创新设计思维为指导,总结了创新设计流程、数字化转型、柔性设计制造、协同集成平台、创新服务系统以及设计教育新范式等六大设计赋能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7.
欧阳武旻  杨静 《包装工程》2023,44(14):306-315
目的 通过叙事性设计方法,探究乡村品牌设计的系统化运用策略,并进行案例实证。方法 首先,通过对叙事性设计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分析,梳理叙事性设计在乡村品牌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然后,结合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及用户调研等研究方法,构建乡村品牌叙事性设计策略:确立独特的叙事性主题;设置清晰的叙事性结构;融合时空的叙事性途径;设计形象的叙事性视觉。最后,通过“孔美村”乡村品牌设计实践,实证乡村品牌叙事性设计策略的可行性。结论 乡村品牌叙事性设计策略能系统化指导设计实践,助力乡村文化传播,提升用户体验,使“设计”最大化赋能乡村品牌建设,为乡村品牌设计提供新的视角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乡村设计是将乡村的优势特色资源,在现代消费文明、文化表达和美学取向中,重塑价值体系的创新活动,是以设计思维与创意策略对乡村世界进行美学观照和艺术感知的具体行动,在唤醒东方田园的场所精神和重塑乡野浪漫生活方式的同时,与科技、商业进行结合,建立地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系统连接。乡村设计具有鲜明的在地性、系统性和融合性特点,并应该立足于生态文明、社会创新,以及城乡融合的价值立场,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进行系统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9.
陈惠 《包装工程》2020,41(18):302-305
目的 以往乡村扶贫主要是通过政策和产业的导入进行实施,而设计扶贫也是其中比较新颖的策略。运用产品设计的方法为乡村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以增加乡村地区的经济收入,为农村脱贫提供帮助。方法 开发农村旅游文创产品应根据地方特色,采用相应的设计策略,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当地的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使其适应当前市场需求;二是充分挖掘地方的各种文化资料,并将其融入相关的文创产品中;三是对当地的民俗进行重构,选择其中有益的元素进行开发设计;四是把农村的景观名胜进行图形化,使之成为文创产品的设计资源。结论 将农村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料作为文创产品的重要灵感之源,通过设计使之转变为深受市场欢迎的旅游文化商品,并真正实现设计扶贫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资源的角度探索设计学科,推进乡村建设的方法策略与设计模型,并依此指导设计实践。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总结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原则,整理相关研究,归纳乡村设计的一般路径,引入社会创新理念,进一步推导基于文化特色的乡村设计模型,并展开基于该原则和模型的乡村设计实践。立足于乡村文化资源的乡村设计原则包含主体性、特征性、系统性、可持续性4个方面,提出“洞察、分析、凝练、规划、应用”的实践途径,并根据该原则和路径指导具体的设计实践。从文化角度介入乡村建设的设计模型更有助于乡村的全面发展,能够为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提供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叶德辉  刘昱岑 《包装工程》2022,43(6):157-165, 175
目的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以瑶族地区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计扶贫模式进行研究,使设计扶贫落实更到位、机制更科学、范围更全面,以满足后扶贫时代农户的内在需求。方法 运用可持续生计理论对少数民族村寨贫困户进行生计资本分析,以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模型为范式,构建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计扶贫可持续生计框架,再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的定性研究和AHP层次分析法的定量研究,得出相关评价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为后续设计扶贫实践提供支撑,使设计有据可依。结论 在面对后扶贫时代新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对典型瑶族地区的设计扶贫研究实践,证明可持续生计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的结合,可以使设计扶贫方案策略有助于提升农户能力。基于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模型所构建的少数民族村寨设计扶贫可持续生计框架,可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设计扶贫提供分析范式。其研究思路可对设计扶贫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配合各地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使精准扶贫更富有活力,让各类乡村再造能拥有艺术设计的审美,响应打造美丽乡村的号召,同时与旅游发展相互融洽,提供更多乡村发展可能性。方法通过借鉴日本20世纪著名的大分县"一村一品"乡村设计活动的经验,运用艺术品牌设计的方法,促进中国乡村品牌设计差异化,以及特色农产品的设计开发。将历史文化开发、品牌设计开发和当地产品相结合,邀请各类艺术家丰富乡村艺术创造可能性。结论将艺术设计注入乡村发展的路径,能够加强乡村文化精神建设,并唤醒当代城市人的乡愁,吸引乡村人才回流,提供乡村内就业岗位,缓解乡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突出问题,最终助力振兴乡村经济。同时为重点扶贫乡村提供了文化创意发展脱贫的可行性参照。  相似文献   

13.
季铁  郭寅曼 《包装工程》2017,38(24):18-22
目的对当下设计专业参与贫困地区以特色文化产业带动精准扶贫的产学研模式展开分析。方法结合设计产学研的新形式以及设计参与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基于典型的"三重螺旋",构建纳入"文化持有者"在内的"四重螺旋"协同创新模式,讨论文化持有者、学术界、政府和产业在合作中的角色与优势,并以"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为案例,探讨其协同创新网络机制与模式的构建方式。结论通过将文化持有者纳入产学研网络,激发他们的脱贫主体性,创建其与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协作关系,培养出一批掌握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语言的新型手艺人,有助于他们融入全球化的商业与社会创新网络,有效地实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宏 《包装工程》2020,41(14):130-134
目的探讨在精准扶贫背景下设计介入扶贫,为贫困地区提供设计解决方案及可持续设计理念,这是近年来设计扶贫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扶贫要实现精准化效果,必须要进行精准化识别,这对设计介入扶贫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方法结合贫困地区现状分析地域特点和目标群体特征,在阐述设计扶贫识别的概念内涵及价值基础上,针对目前的盲目粗放式设计扶贫,帮扶主体单一、帮扶措施简单、帮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运用AHM分析法、TOPSIS模型分别对设计扶贫目标群体和项目进行精准化识别。结论要实现脱贫目标就必须由粗放式扶贫转为精准化扶贫,对贫困者精准化识别提供具体的推进办法,使资源达到最优匹配让真正的贫困者受益于设计,设计扶贫精准识别对推进设计扶贫工作精细化提供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针对乡村留守儿童的早教问题,研究学龄前留守儿童益智玩具的设计策略。方法 基于“德、智、体、美、劳”的“五育”理念,系统分析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现有益智玩具的现状,并构建学龄前乡村留守儿童益智玩具设计的“五育”益智框架以及具体的设计原则,最后结合贫困乡村地区广西融水县的实地调研,对学龄前留守儿童益智玩具设计的“五育”益智设计原则进行相关设计实践。结论 从学龄前乡村留守儿童“五育”教育问题出发,提出关怀性、创造性、合作性、自然性、乐观性5个对应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该设计原则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也为乡村留守儿童益智产品的开发提供设计理论参考,进一步推动我国设计扶贫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如何构建社会扶贫长效机制以巩固脱贫成果是我国未来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消费扶贫质量分析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的视角下,宏观消费扶贫政策作用于微观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最终表现为扶贫质量的提升。从宏观角度出发,产品与服务的供需匹配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消费关系,而贫困农户较为单一、低端的产品和服务生产难以满足城市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不利于高质量脱贫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质量的消费扶贫需要提升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以生计资本的增加推动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建立,最终达成家庭和区域两个层面的高质量脱贫。绿春县的消费扶贫在建立贫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贫困农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培育不足、生计多样化和专业化水平不够高等问题。下一步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培育,拓展农业多样化经营和非农就业,打响特色优势品牌以推动农户生计专业化,以消费扶贫夯实高质量脱贫。  相似文献   

17.
精准扶贫战略下羌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姝彦  岑华 《包装工程》2018,39(10):28-33
目的探讨在精准扶贫战略下,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开发的实现策略。方法通过调研四川羌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的现状,结合四川羌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等实际情况,探讨创意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实践机制。结论四川羌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应从意识、组织策略和工作模式3个层面进行开发研究,分别是强化精准意识,树立文化生态观念;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院校、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强调引入创意阶层进行设计的多元交互协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