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衡  杨可 《包装工程》2021,42(16):9-15
目的 为推动增材制造技术与新材料、新工艺和产业应用的加速融合提供技术信息参考.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以"增材制造"为关键词,分别对2016—2021年的WOS和CNKI核心文献数据库的进行分析,得出近5年国内外增材制造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然后从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阶段、技术标准体系、材料类型、成形工艺类型等方面介绍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着重梳理了不同材料与工艺类型增材制造技术的对应关系,归纳了各类增材制造技术的成形原理、材料、工艺特点和技术优势;接着探讨了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模具、铸造、建筑、医疗、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案例,以及产业化应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国内增材制造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结论 综述了增材制造技术的现状与应用情况,为增材制造技术成果推广和产业应用提供技术资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陶瓷领域的增材制造技术,并结合传统陶瓷的工艺过程及特点,探索增材制造技术对陶瓷器型创新的推进作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基于陶瓷传统工艺过程,提炼传统器型的造型特点,就其存在的限制与问题进行分析;梳理目前陶瓷增材制造的技术发展脉络,探索不同增材制造技术的工艺特点及对陶瓷造型的影响,并结合陶瓷增材制造实例进行设计剖析,从创作方式和设计语言两方面阐述增材制造对于陶瓷器型的创新推进作用;最后对陶瓷增材制造技术进行未来展望。增材制造技术与陶瓷的结合,有力地推进了陶瓷器型的创新设计,使其突破了传统的设计限制,新的技术带来新的设计语言与创作形式,虽然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但极具潜力。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聚酰亚胺材料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智能制造技术的特征及其对新材料的应用需求、适用于智能制造技术的聚酰亚胺新材料的开发以及该材料在智能制造技术中的典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着重介绍了3D增材制造领域用负性光敏型聚酰亚胺以及热塑性聚酰亚胺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对产品的功能及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苛刻的使役条件要求零件具有功能耦合、多环境适应的能力.金属多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相比传统制造技术具备更大的优势,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电力行业、生物医学等领域中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了电子束增材制造、电弧增材制造和冷喷涂增材制造在金属多材料增材制造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最新发展.重点研究了金属多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在宏观成形精度、微观组织缺陷和粒子界面结合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最后,指出了金属多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在材料种类、基础理论、零件复杂度、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将为金属多材料应用于增材制造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田根  王文宇  常青  任智强  王晓明  朱胜 《材料导报》2021,35(23):23131-23141
电弧增材制造技术以其成形速度快、材料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在航空航天、船舶制造、汽车工业等领域已取得广泛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弧增材制造在质量调控方面的发展现状,包括工艺参数、基板和层间温度以及保护气体;其次,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论述了沉积路径的发展情况,并对成形件的力学、疲劳、腐蚀性能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在大型化、整体化零部件制造中的典型应用;最后总结了电弧增材制造面临参数动态监测技术尚不成熟,成形工艺优化不够系统,标准制定不足,疲劳和腐蚀机理研究不够等主要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出了相关建议,即建立参数控制数据库、开发新型材料、建立工艺流程库、完善软硬件系统等.  相似文献   

6.
增材制造技术自问世以来成为拓展多学科发展、实现多学科研究融合以及联结材料与产品的关键性技术,该技术颠覆了传统加工设计和制造理念,同时也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方法。智能材料是对环境具有感知、可响应、自修复和自适应的一类材料。将智能材料与增材制造技术有机结合,可实现具有感受外部刺激或环境激活的三维智能器件的一体化制造。智能材料增材制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个性化医疗、柔性电子和软体机器人等领域。本文对增材制造中所涉及的智能材料进行综述,介绍通过增材制造方法对金属类、高分子类和陶瓷类智能材料所带来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增材制造技术作为实现设计、材料和结构有机融合的有效手段,将成为推动智能材料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5.未来方向的建议 5.1集成工艺过程设计的框架 仅仅在逻辑上期望制造工艺设计应该它自己本身的集成,这集成的目标是针对产品设计和制造人工智能和集成工艺将成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的范例,并且是从现行的信息密集时代到将来的知识密集时代工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 当讨论产品设计和制造集成或集成工艺设计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理解“集成”的真正意义和复杂性。现在在集成和接口(Lnterfacing)之间存在着模糊概念。有很多方法去集成产品设计和制造或各种工艺设计功能,反过来亦是这样。但是仔细检查这些方法表明它们试图把产品设计,制造及工艺设计的各种分离活动用接口连起来。目前在研究工作和实践中这些活动是分  相似文献   

8.
基于材料逐层堆积制造的增材制造技术将传统的三维制造降为二维制造,突破了传统制造方法的约束和限制,特别适合制造具有复杂内置随形冷却流道的模具钢。增材制造模具钢专用粉末材料、增材制造工艺及其性能等是影响增材制造模具钢应用的主要因素。重点综述了增材制造模具钢粉末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进展,探讨了几种典型的模具钢增材制造工艺及其性能,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在模具钢领域的应用实例及现状,以期为增材制造模具钢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增材制造的多孔金属生物材料广泛应用于植入物骨骼等生物医用工业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对多孔金属生物材料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多孔生物材料的设计、制造与表面处理等方面.对比了不同增材制造技术的特点,并说明了粉床熔融技术最适合多孔金属生物材料的制造.同时,讨论了不同金属生物材料(生物惰性材料与降解材料)制造多孔生物材料的...  相似文献   

10.
用户感知支持下的敏捷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丹  陈满儒 《包装工程》2014,35(10):65-68,134
目的研究充分融合用户感知条件下的敏捷设计。方法通过对时代背景下的用户需求及产品设计的分析,探讨了在敏捷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用户感知的设计方法,并从时效性的角度出发,重新整合了用户感知信息的获取方式,更加快速、科学、合理地了解用户需求。结论实现产品设计在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同时,满足"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通过按照用户感知支持下的敏捷设计模型操作设计项目,能够快速完成设计,且满足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现代设计技术的最新进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即并行设计、绿色产品设计和智能设计技术。围绕着设计现念和方法的彻底转变与更新,按照设计模式、设计观念和设计自动化等三个方面对以上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即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并行、绿色与智能将是未来设计系统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A class of graph grammar-based design algorith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near-optimal machine designs is proposed. The GGREADA algorithm is implemented to design scale model carts from Meccano® Set components. A graph grammar for the carts is defined. GGREADA successfully designs minimum-weight carts that provide specified load-bed areas. GGREADA's exploration capability is also demonstrated by creating probability frequency plots of likely cart surface areas and weights from random samples taken from the space of all possible cart designs. The advantages that a designer may gain from grammar-based design tools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 the representational challenges that remain in exploiting grammars for this purpose.  相似文献   

18.
19.
The industrial design profession has established a place for itself in a phenomenally short time. It is widely accepted as a useful service. But it is also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its full potential as a service to a society going through a series of tremendous transformations.

To be human a man must understand what has been accomplished and what can be accomplished by the arts of ma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