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为单体,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与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为复合乳化剂,于80℃开环聚合制备有机硅氧烷微乳液。考察了非离子乳化剂、阳离子乳化剂、乳化剂配比和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的粒径、粒径多分散指数(PDI)、透光率以及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非离子乳化剂有利于提高微乳液的相对稳定性并且使粒径分布更窄;阳离子乳化剂能够使乳液的粒径变小;随着阳离子乳化剂与非离子乳化剂的质量比增加,乳液粒径先减小后稳定;随着复合乳化剂用量的增加,乳液粒径变小,透光率增加,电解质相对稳定性上升而碱的相对稳定性却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2.
高稳定性有机硅-丙烯酸微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两种非离子乳化剂复配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等方法来提高有机硅改性丙烯酸微乳液的稳定性 ,并对微乳液的各种稳定性和反应转化率等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制备的微乳液稳定性好、透光度高。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多孔材料因具有高孔隙率、低密度、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目前聚合物多孔材料大多以高内相乳液模板法来制备,文中主要针对高内相乳液模板法所用乳化剂,分别介绍了小分子乳化剂、固体乳化剂、嵌段共聚物乳化剂对制备的聚合物多孔材料孔结构的影响,并简要介绍了以高内相乳液为模板制备的聚合物多孔材料在吸附、催化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多孔材料因具有高孔隙率、低密度、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目前聚合物多孔材料大多以高内相乳液模板法来制备,文中主要针对高内相乳液模板法所用乳化剂,分别介绍了小分子乳化剂、固体乳化剂、嵌段共聚物乳化剂对制备的聚合物多孔材料孔结构的影响,并简要介绍了以高内相乳液为模板制备的聚合物多孔材料在吸附、催化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以液体石蜡为油相,烯类单体的水溶液为水相,Span80和OP-4为复配乳化剂制备反相乳液.考察了乳化剂HLB值及浓度、水相体积分数Φ、单体用量及固相淀粉颗粒对乳液类型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显示:乳化剂HLB值对乳液类型及稳定性影响显著,在HLB=4.3~6.1范围内,能形成稳定的油包水(W/O)型乳液;乳化剂最佳质量分数为5%~8%;Φ应小于50%;单体将导致反相乳液稳定性降低;固体淀粉的存在有利于形成W/O型反相乳液,并且能使反相乳液体系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可聚合乳化剂改性对弹性丙烯酸酯乳液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烯丙基羟烷基磺酸钠(SAHS)作为可聚合乳化剂,改性合成了弹性丙烯酸酯乳液.并用CaCl2电解质溶液、高速剪切机、旋转粘度计和透射电镜(TEM)对乳液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可聚合乳化剂对乳液稳定性和乳液粘度的影响;探讨了乳液粘度的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烯丙基羟烷基磺酸钠的改性使乳液更稳定,可使乳化剂的总用量减少.随着烯丙基羟烷基磺酸钠用量的增加,乳液的粘度降低;在其用量由0增加至0.75%的过程中,乳液粘度的降低速度较快;随着其用量的进一步增加,乳液粘度降低缓慢,并最终降到20cp.  相似文献   

7.
目前,充分利用正硅酸乙酯(TEOS)的水解与反应型乳化剂协同稳定Pickering乳液,同时杂化苯丙乳液的研究鲜有报道。以TEOS为前驱体,水解产物和反应型乳化剂马来酸酐单酯协同杂化苯丙乳液,考察了乳化剂类型、反应温度和TEOS添加量对乳液固含量及胶膜吸水率、接触角的影响;通过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对乳液及胶膜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EOS的添加提高了乳液及胶膜的综合性能;以马来酸酐单十二酯(HE-12)为乳化剂,温度为85℃,TEOS添加量为10.57%时,得到的乳液平均粒径在0.5μm左右,且颗粒度均一,胶膜吸水率为5.77%,接触角为86.16°,热稳定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8.
以液体石蜡为油相,烯类单体的水溶液为水相,Span80和OP-4为复配乳化剂,制备反相乳液。考察了乳化剂H LB值及浓度、水相体积分数Φ、单体用量及固相淀粉颗粒对乳液类型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显示:乳化剂H LB值对乳液类型及稳定性影响显著,在H LB=4.3~6.1范围内,能形成稳定的油包水(W/O)型乳液;乳化剂最佳浓度即其质量分数为5%~8%;Φ应小于50%;单体将导致反相乳液稳定性降低;固体淀粉的存在有利于形成W/O型反相乳液,并且能使反相乳液体系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克服传统的由非反应型乳化剂制备的乳液漆膜耐水性差的缺点,本研究采用反应型乳化剂烯丙基丙基磺基琥珀酸双酯钠盐(M-10S)和烯丙基辛基酚聚氧乙烯醚(AE-200)制备了新型硅丙自乳化纳米乳液.研究了乳化剂复配比例及用量对乳液平均粒径、乳液稳定性、乳液涂膜吸水率、附着力、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质量比为1∶1的M-10S和AE-200复合乳化剂的添加量为0.7 wt%(物料总量)时,所制备的硅丙自乳化乳液最小数均粒径达到66.5 nm.乳液漆膜吸水率低,附着力达1级,抗冲击超过50cm· kg,可以满足防污涂料成膜物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乳化剂体系、乳化剂含量和乳化剂复配比对乳液外观、粒径、吸水率、凝胶率的影响。方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MAA)为硬单体,丙烯酸异辛酯(EHA)为软单体,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得丙烯酸乳液。结果将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非离子乳化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复配使用,质量分数为3%,且SDS与AEO-9的复配质量比为2∶1时,2种乳化剂的协同作用效果最佳,制得丙烯酸乳液的各项性能更优。结论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使用复合乳化剂制得的丙烯酸乳液性能更稳定。  相似文献   

11.
氟硅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氟醇和乙烯基硅氧烷为原料合成的氟硅单体,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进行乳液聚合制备氟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考察了乳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通过TEM及AFM对乳胶粒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表征,发现乳胶粒呈规整的球形结构,且分布较为均一;研究了氟硅单体、乳化剂及引发剂的用量对乳胶膜吸水率的影响;采用Wilhelmy方法测定了乳胶膜对水的接触角,结果表明乳胶膜对水的抗浸润力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链转移剂对高团含量共聚物乳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合成了固含量70%、67%左右的BA/MMA/HAM、BA/MMA/MAA共聚物乳液。发现:链转移剂C12H23SH的使用,使乳胶粒粒径变大,乳液粘度变小,聚合物应力松驰时间缩短,未使用链转移剂的胶膜其拉伸为脆性断裂,使用的为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13.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提高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聚合的稳定性,通过合成试验和乳液性能测试,研究了聚合温度、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加入方法、乳化剂种类及用量等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A-151后添加工艺,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乙烯基烷基酚聚氧乙烯磺酸盐(DNS6)为复合乳化剂,乳化剂质量分数为2.5%时,聚合反应的稳定性好,得到的硅丙乳夜粒径小且分布窄.以该硅丙乳液为基料配成的水性外墙涂料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4.
梯度核壳结构硅丙乳液的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体浓度梯度加入法合成了具有梯度壳层的核壳结构,可用于木器涂料的硅丙乳液。考察了乳化体系、聚合工艺、有机硅预聚物的引入、软/硬单体比等因素对乳液和漆膜性能的影响,用透射电镜测定了乳胶粒子形态。研究表明:OP-10/SDS/MS-1为最佳乳化体系,有机硅预聚物与其他单体一次性混合引入,软/硬比为1∶2时,所制得乳液的综合性能良好。固含量为45%,成膜温度为48℃,附着力为1级,硬度为2H,乳胶粒子有明显的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15.
阳离子聚丙烯酸酯乳液纸张增强剂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乳化剂,醋酸乙烯酯(VAc)、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丙烯酰胺(AM)为单体,在氮气的保护下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阳离子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物纸张增强剂。探讨了合成过程中阳离子单体用量、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对纸张增强效果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湿部应用中增强剂用量、pH值、浆种与纸张增强效果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阳离子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用量为6%、反应温度为80℃、乳化剂用量5%和引发剂用量0.75%时,乳液聚合物的增强效果最佳。增强剂的最佳使用条件为增强剂用量0.8%,体系的pH值为7。使用增强剂时,应先调体系的pH值,再加入增强剂以充分发挥增强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烯丙基磺酸钠(ALS)为可聚合乳化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功能化纳米氧化石墨烯(FAGO)/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红外光谱、XRD表征GO、FAGO的结构,通过SEM和TEM观察GO、FAGO、纳米FAGO/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形貌。结果表明,丙烯酸上的羧基与GO羟基反应生成了酯键;FAGO的边缘发生扭曲变形,局部产生较多褶皱,体系的不规整度显著增加;纳米FAGO/丙烯酸酯乳胶粒子呈规则的球形。纳米粒径电位分析表明,纳米FAGO/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粒径大小均一,分散性良好,随着ALS加入量的增加,纳米FAGO/丙烯酸酯乳胶粒子的粒径逐渐减小,其分散性指数(PDI)先减小后增大,相应的Zeta电位逐渐升高,乳液的黏度逐渐增大,乳胶膜耐水性变差,当ALS用量为0.8wt%时,纳米FAGO/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的粘接强度,运用响应面法对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的配方进行优化。方法将硬单体和软单体的质量比、乳化剂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丙烯酸质量分数作为考察因素,以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在PE板上的剥离强度作为因变量,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2个自变量进行多次拟合,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三维曲面,得到最优的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配方,最后加以实验验证。结果二项式是描述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最佳模型,当硬单体和软单体的质量比值为2.09、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56%、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54%、丙烯酸质量分数为6.16%时,能够获得最大的剥离强度。剥离强度为5.36 k N/m时,混合制成的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在PE板上的剥离强度最优,即得到最优的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配方。结论将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应用于优化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配方,可减少实验次数,且对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在PE板上的剥离强度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分子乳化剂的合成及其在水性上光油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合成了高分子乳化剂,研究了HEA含量对高分子乳化剂水溶性的影响,以及高分子乳化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与水性上光油的Tg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高分子乳化剂含量对水性上光油粒径、黏度、涂层光泽度和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EA质量分数为30%时,高分子乳化剂的水溶性较好;当高分子乳化剂的Tg与水性上光油的Tg相近,且质量分数为2%时,所得水性上光油粒径较小,黏度适中,涂层耐水性能较好,光泽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含氟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菲  艾春玲  易英  柯友明  黄畴 《材料保护》2012,45(1):17-19,32,78
含氟丙烯酸酯性能优异,目前以丙烯酸六氟丁酯(HFBM)单体合成水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报道较少。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主要单体,HFBM为功能单体,采用预乳化工艺合成了含氟丙烯酸酯复合乳液,优化了乳液合成条件(复合乳化剂配比、引发剂用量、含氟单体用量),并用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研究了优化条件合成乳液的结构和其所成乳胶膜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复合乳化剂中m(十二烷基硫酸钠)∶m(曲拉通X-100)=3∶2,引发剂(过硫酸钾)用量为1.0%,含氟单体用量为9%时,合成的含氟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性能最好,具有较大的单体转化率和较小的凝胶率,乳胶膜有较大的拉伸强度;HFBM被成功地引入聚合物链段结构中,并使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20.
A semi-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semi-IPN) combining vinyl acetate-ethylene (VAE) and butyl acrylate (BA), as well as vinyl acetate (VAc), was prepared through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with the help of self-made dispersant and diethylene glycol diacrylate (DEGDA), the cross-linking agent. Both the dispersant and DEGDA ha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n the preparation of semi-IPN(BA-VAc-VAE). And, the DEGDA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conversion of polymerization system. The effects of emulsifiers and their amounts on the stability of obtained emulsions have been determined, and the best choices have been made after series experiments. The optical microscopy (OM), FTIR and DSC methods were adopt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morphology, and Tg of the prepared emulsions, respectively. Various comparisons have been made between the semi-IPN and VAE emulsions,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emi-IPN(BA-VAc-VAE) had been developed with improved properties in both water resistance and adhe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