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丁烯酸异丁酯阴离子聚合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了引发剂结构、添加盐(LiBr)、聚合温度对2-丁烯酸异丁酯阴离子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使用立体阻碍作用大的1,1-二苯基已基锂作引发剂,在与其等摩尔量的LiBr存在下,于-40℃聚合,为SBC的最佳聚合条件。另外,通过DSC及特性粘度的测定,得到聚2-丁烯酸异丁酯的Tg=445℃,「η」=KM中的a=0.77。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SOCl2/TiCl4引发体系的α-蒎烯(M1)/苯乙烯(M2)共聚产物进行GPC、1HNMR以及微臭氧化-薄层层析法等分析表征,证明该引发体系能在宽广的单体投料比范围内实现有效共聚。在确认仅生成共聚物的反应条件下,采用Mayo-Lewis式积分法测得该体系在-30℃、[SOCl2]=20mmol/L、[TiCl4]=60mmol/L、CH2Cl2溶剂中的竞聚率分别为苯乙烯r2=2.31±0.15;α-蒎烯r1=0.52±0.06。  相似文献   

3.
以AlCl_3、BF_3·OEt_2、TiCl_4和AlBr_3等Lewis酸为引发剂,在不同溶剂中(正己烷、二氯甲烷、甲苯)于30℃引发1,3-戊二烯阳离子聚合。实验结果表明,AlCl_3和BF_3·OEt_2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AlCl_3引发的聚合反应得到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分子量,但聚合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交联产物的生成。用甲苯作溶剂时交联反应可以被抑制。IR和 ̄1HNMR结果表明,甲苯作为聚合反应的链转移剂参与了链转移反应。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由多种Lewis酸(FeCl3、AlCl3、TiCl4、BF3·OEt2等)与SOCl2配制成的一类新型聚合引发剂,比较了它们对α-蒎烯的引发复合性能。结果表明复合引发体系的活性比之单独的Lewis酸均大幅度提高,活性大小顺序为:BF3·OEt2/SOCl2>TiCl4/SOCl2≈AlCl3/SOCl2>FeCl3/SOCl2,与它们的配位能力大小顺序一致。系统考察了TiCl4/SOCl2体系的聚合性能,研究了复合引发剂组分比、溶剂、活泼单体苯乙烯、外加Lewis碱以及聚合条件等对α-蒎烯聚合动力学、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子结构的影响,据之讨论了该复合引发剂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活性种本质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以三氟甲基磺酸铝(CF_3SO_3)_3Al为引发剂,正己烷为溶剂,通过阳离子聚合,合成了1,3-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用IR、 ̄1HNMR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用SEC(GPC)对共聚物分子量进行了表征,对共聚物的环化度也进行了研究,用Kelen-Tudos方法测定的共聚合反应体系苯乙烯(M_1)和1,3-戊二烯(M_2)的竞聚率分别为γ_1=2.1,γ_2=0.6。  相似文献   

6.
陈汝芬  宋秀芹 《功能材料》1999,30(4):441-442
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i2+xBxSi1-xO3(x=0-0.5),发现形成固溶体的范围是0〈x≤0.2。对其离子导电性的研究发现,当x=0.3时出现电导率极大值。  相似文献   

7.
联用宽分布VDC-MA悬浮共聚物试样的[η]和GPC谱图数据,确定了此共聚物在四氢呋喃溶剂中、30℃下的Mark-Houwink常数:K=2.54×10-2,α=0.6757。进一步研究了单体配比、转化率、引发剂浓度以及聚合温度等因素对于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并建立了分子量模型。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两类阳离子聚合催化体系即SbCl3/AlCl3复合体系和高分子负载体系PS-188-SbCl3/AlCl3,交联PS-SbCl3/AlCl3对α-蒎烯(M1)/苯乙烯(M2)的共聚反应性能。测定了竞聚率,考察了反应条件、催化剂组分特别是PS-188-SbCl3、交联PS-188-SbCl3组分等对竞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两类催化体系对M1/M2均具有良好的共聚合性能,r2和r2/r1大幅度降低;并可通过温度、组分比进行调控;特别是高分子负载催化体系,不但共聚活性比Sb-Cl3/AlCl3更高,r1特别是r2大幅度降低,而且共聚反应可在0~20℃的高温下进行,共聚产物分子量大幅度提高,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9.
掺Li对SrB4O7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本工作用X射线粉末衍射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了掺Li的SrB4O7的晶体结构和微结构。空间群为Pmn21,晶胞参数为a=10.741(5)A,b=4.245(1)A,c=4.437(1)A;参杂的SrB4O^晶胞参数较纯SrB4O7的略有增大;阐述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该晶体结构中,Li进入SrB4O7晶格空隙,成为间隙离子;这种结构有利于提高晶体的非线性光学系  相似文献   

10.
掺杂BaCeO3和SrCeO3在氧,氢及水气气氛下的电导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掺杂碱土金属铈酸盐系统:MCe1-xRxO3-x/2(M=Ba,Sr;R=Yb,Y,Gd,La;x=0.01~0.10)可由固相反应制得单相化合物,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掺杂元素及掺杂量对掺杂BaCeO3和SrCeO3的晶体结构影响不大。用复数阻抗谱研究了在氧、氢、水气气氛下的电导性能。在各种气氛下MCe0.95Yb0.05O2.975(M=Ba,Sr)的电导率最大。根据测试结果,结合缺陷化学理论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H1N1”病毒对空调系统带来的思考,提出了既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应对措施,认为对空调系统应定期进行清洗、消毒,采用空气净化设备,或利用“光触媒”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使其向“健康空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甲型H1N1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A)基因组含有8个RNA基因片段,本文主要介绍了RNA的结构,以及目前计算机在RNA结构分析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应用最多的预测工具。  相似文献   

13.
主要研究了磷酸镍基类分子筛材料VSB-1和CoVSB-1对H2和H2NCH2CH2NH2的吸附性质. VSB-1和CoVSB-1对H2的吸附是一种超临界物理吸附. VSB-1和CoVSB-1H2NCH2CH2NH2的吸附量比对H2O分子、C2H5OH分子以及其他有机胺蒸汽分子的吸附量大, 分别是19.7wt%和24.3wt%, 通过XRD、FT-IR和UV-Vis等光谱表征证实了VSB-1和CoVSB-1 H2NCH2CH2NH2的化学吸附机理, 即H2NCH2CH2NH2与VSB-1和CoVSB-1骨架结构中的过渡金属Ni和Co离子活性位的螯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灰色GM(1,1)和马尔柯夫理论为基础,提出基于灰色马尔柯夫模型的采购预测方法。首先利用灰色模型进行短期预测,再利用马尔可夫理论进行波动状态预测,最后得到采购量期望值。实例结果表明,灰色马尔柯夫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为采购预测工作提供有用依据。  相似文献   

15.
挤出涂层级LDPE专用树脂90%以上采用高压釜式法生产,国内市场常用的国外原料有LG-96学的LB7500、BPNovex的19N730、Dow的722等,国内原料主要有燕山石化的1C7A、1C10A、1C7A-1等,这些原料主要应用于淋膜纸、杯、碗等行业、标签转贴膜、编织带及其他杂品包装的涂布市场、液体无茵包装、食品药品复合软包装等领域。对燕山石化开发的涂层料1C7A-1专用料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 1 ,1 ,1 ,3,3 五氟丙烷 (HFC 2 4 5fa)的各种性质。HFC 2 4 5fa作为CFC 1 1和HCFC 1 4 1b的长期替代品 ,已成为第三代发泡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固相自引发基团置换反应——流变相法制备出层状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材料的结构特性、微观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50℃煅烧20h的样品具有最佳的二维层状结构和阳离子有序度,产物颗粒呈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250nm。在2.8~4.3V区间,以80mA/g充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69mAh/g,3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2.6%。将充电截止电压提高至4.4V,材料的前几次放电容量明显提高,以32mA/g充放电,10次循环后的放电比容量为174mAh/g,其后容量衰减加快,循环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声喷雾热分解工艺合成了球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考察了不同前驱溶液对粉体形貌的影响,用喷雾热分解过程机理分析了形貌差异的原因,另外研究了不同的后处理烧结时间对样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硝酸盐溶液经喷雾热分解制备的前驱体在900℃烧结6h可以得到电化学性能优良的正极材料,在3.0-4.3V电压区间里,首次放电容量达157.7mAh/g,40次循环后容量仍保持146.6mAh·g^-1.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的结构,综述了LiNi1/3Co1/3Mn1/3O2的正极材料制备与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具有良好层状结构的LiCo1/3Ni1/3Mn1/3O2.通过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去锂处理,制备了LixCo1/3Ni1/3Mn1/3O2(0.5≤≤1)系列样品,并利用XRD、TEM以及HR-TEM等方法对其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计算与实验结果表明.当0.778≤x<1时LixCo1/3Ni1/3Mn1/3O2的结构依旧保持O3结构,而当0.5≤x<0.778时其结构由初始的六方结构转变为单斜结构,同时电子衍射花样模拟及高分辨像模拟证明其对称性由R3m转变为P2/m.锂离子与去锂后形成的空位的有序排列是其对称性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DSC/TG实验表明,LixCo1/3Ni1/3Mn1/3O2的热稳定性随去锂程度的不断加深而减弱;当加热至300~400℃时发生了由单斜结构向尖晶石结构转变的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