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碳复合摩阻材料中基体碳的碳化与浸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玲  姜稚清 《材料导报》1998,12(5):67-69
通过试验和理论探讨:对碳/碳复合摩阻材料中基体碳的碳化机理,浸渍过程及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为:(1)1000℃的碳化温度是获得实质性碳的温度,在2200℃时,本课题中的基体碳已基本转化为石墨结构,(2)软化点为76℃的中温沥青加热温度在300℃时已完全流变,其润湿我为零,这些结论对制作碳/碳复合摩阻材料的关键工艺及碳收率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间相沥青具有高残碳率、高密度、低的密度变化及易石墨化等优点,是较理想的碳/碳复合材料基体前驱体。本文从C/C复合制备工艺的角度,阐述了制备C/C复合材料用的中间相的主要特性,其中包括中间相的流动性,在碳化过程中的稳定化、、微观结构以及中间相基C/C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  相似文献   

3.
碳/碳复合飞机刹车材料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碳/碳复合刹车材料的优点制备方法及发展现状,并展望了C/C复合飞机杀车材料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碳/碳复合材料及其在航空上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戴永耀 《材料工程》1993,(11):43-46
本文分四部分论述了碳/碳(以下称为C/C)复合材料及其发展形势:C/C复合材料的现状,工艺,性能及应用:C/C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及其发展趋势: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保护涂层;C/C复合材料在航空上的应用前景。最后指出:C/C复合将逐渐由短期应用走向长期应用,制造工艺将由长时间走向短时间,抗氧化保护涂层将由单纯的表面涂覆走向立体多重涂覆,成本将大大降低,主要应用范围将逐渐由航天技术的结构功能材料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摩擦学性能碳/碳复合材料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了高摩热学性能碳/碳(C/C)复合材料的制备途径,设计出了高摩擦学性能C/C材料的组织模型,并按模型制备出了在碳纤维上分布着球状沉积碳组织的C/C材料,实验表明:这种C/C材料具有良好的摩擦磨损性能,刹车力矩和速度的关系曲线平稳,初始力矩峰值小,摩擦系数适中;磨损率小,摩擦面光滑;试样无分层、碎裂、掉块等失效情况。  相似文献   

6.
化学气相沉积碳/碳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化学气相沉积碳/碳(C/C)复合材料的刹车力矩和刹车速度的关系曲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刹车力矩一刹车速度曲线上的初始力矩峰值随着摩擦界面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提高材料的石墨化度、改变刹车盘的结构、降低刹车比压的施加速度都可以降低初始力矩峰值,改善C/C材料的摩擦性能.C/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自润滑性能,其磨损率仅为1.2×10-3mm/次.它们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和热物理性能,完全可以满足飞机刹车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颜冲  肖汉宁 《材料工程》1998,(12):18-20
研究了碳相含量对原位合成的碳/陶复合材料(C-SiC-TiC-TIB2)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碳含量的增加,材料的 度下降,材料的烧结温度应随着碳含量增加相应提高,才能获得致密的碳/陶复全材料。  相似文献   

8.
多向细编碳/碳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测试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自制装置研究了多向细编C/C复合材料纤维束性能,分析了工艺过程的影响。同时用界面微脱粘实验技术研究了C/C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给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和界面应力分布,提出了由界面脱粘力,纤维、基体和复合材料性能表征界面剪切强度的方法,为C/C复合材料优化设计提供了定量参数。结果表明:织物结构、织物编织工艺以及织物/基体复合对纤维的强度影响很大,降为原始纤维的20%左右,对模量影响小。不同界面层次,纤维/基体的界面结合情况和界面剪切强度不同,Z向纤维束中纤维/基体结合好,具有最高的结合强度,SEM观察证实有大量基体碳在纤维上枝联。  相似文献   

9.
化学气相沉积碳/碳复合材料摩擦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化学气相沉积碳/碳(C/C)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全尺寸C/C复合材料刹车盘在不同的比压、能载、环境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C/C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随着比压、能载的增大以及环境湿度的提高而减小。C/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自润滑性能,磨损率仅为9.5×10-4mm/面·次。其磨损是由机械磨损和氧化磨损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化磨损为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形态可控的碳纳米材料由于独特的结构和性能而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常见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乳液法和水热碳化法等。水热碳化法是一种重要的碳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具有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产物粒径均匀且形态可控等特点。综述了近年来以糖类及淀粉等有机物为原料,采用水热碳化法制备各种形态可控碳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水热碳化工艺条件对合成碳微球、空心碳微球、核壳结构碳复合材料显微形貌的影响,并提出了水热碳化法制备碳纳米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蔗糖、蒙脱石为原料,在超声分散条件下,采用溶液插层、碳化方法制备插层型碳/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表征方法对插层型蔗糖/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碳/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征,XRD结果表明,在400W的超声及70℃下,按蒙脱石:蔗糖:蒸馏水=1:2:20的比例超声反应2h,静置2h后能够得到d001=1.80nm的蔗糖/蒙脱石复合材料;将其在400℃氮气氛中碳化3h能够得到d001=1.34nm的复合材料。FTIR谱图表明,蔗糖/蒙脱石复合材料碳化完全,最终获得了具有三明治结构的碳/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2.
碳/碳复合材料飞机刹车盘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索了碳/碳复合飞机刹车材料的制备技术。文中对总体方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确定了稳定可靠的工艺参数,用快速定向扩散新技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研制了碳/碳复合材料飞机刹车盘。试验表明该复合材料刹车盘只有良好的耐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3.
孙文训  黄玉东 《高技术通讯》1999,9(11):45-48,49
研制了一套表征碳/碳(C/C)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的单丝顶出测试系统,实现了对碳纤维的单丝顶出测试。利用该仪器测定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几组C/C复合材料样品的界面粘接性能,研究了界面剪切强度和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用不同碳源对LiFePO_4的碳包覆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共沉淀方法结合原位碳包覆合成了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对碳化过程和包覆LiFePO4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碳源的热解过程中,由于分子量和结构的不同,分解温度和碳化产物的结构也不相同;不同碳源的碳包覆对LiFePO4的晶体结构有一定的影响,而且由于碳包覆层结构的差异所包覆改性的LiFeO4表现出不同的电化学性能.文中还讨论了不同碳源对碳包覆后LiFePO4/C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碳/碳复合材料是以碳为基体的碳纤维增强材料。它是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当今最理想的耐高温材料。这类复合材料兼备有碳的惰性和碳纤维的高强度,在高达3000℃的条件下,其他材料早已被融掉,而 C/C 复合材料依然能保持自己的强度。C/C 复合材  相似文献   

16.
碳/碳复合材料的宽温域自愈合抗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期碳材料自愈合抗氧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多元陶瓷基体改性赋予碳/碳复合材料在较宽温度范围内实现自愈合抗氧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案,分析了B4C—SiC、ZrC—SiC和ZrB2-ZrC—SiC等多元陶瓷的抗氧化机理,并采用新近合成的ZrB2-ZrC—SiC三元复相陶瓷有机前驱体,通过PIP技术制备了一系列超高温复相陶瓷改性的碳/碳复合材料,研究了该类复合材料在2200℃以下高速气流冲蚀环境中的协同抗氧化和抗烧蚀性能,发现材料表面生成的复合氧化物层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赋予复合材料自愈合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碳/碳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应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侯向辉  陈强  喻春红  沈健 《功能材料》2000,31(5):460-463
碳/碳复合材料继承了碳大有的生物相容性,又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医用碳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评述了碳/碳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特点,并详细讨论了碳/碳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所涉及到的模量、界面及表面改性等问题,对碳/碳复合材料的医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研制了一套表征碳/碳(C/C) 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的单丝顶出测试系统, 实现了对碳纤维的单丝顶出测试。利用该仪器测定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几组C/C复合材料样品的界面粘接性能, 研究了界面剪切强度和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碳/碳复合材料的内耗是材料内部各种结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碳纤维、热解碳基体及纤维/基体界面对碳/碳复合材料内耗特征的影响规律与机抽,对碳/碳复合材料的内耗行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闭孔碳微球泡沫材料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振海  李克智  李贺军  王闯  李照谦 《功能材料》2005,36(12):1944-1946,1950
依据微胶囊化原理,用热固性线型酚醛树脂制得微胶囊,加热去除囊芯后用作先驱体,在N2保护下进行900~1100℃的碳化处理得到具有无定型碳结构的闭孔碳微球,然后在Ar气保护下进行2100~2600℃的石墨化处理,得到具有石墨结构的闭孔微球碳泡沫材料。该材料的导热系数在5W/m.K左右,是一种理想的耐高温隔热泡沫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