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冷轧低碳ST52-3G钢薄板为研究对象,借助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测定试验钢快速加热过程中的相变临界点Ac_1和Ac_3,研究了等温退火过程中不同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试验钢微观组织演化规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铁素体静态再结晶晶粒尺寸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ST52-3G试验钢在快速加热过程中的相变临界点Ac_1为841℃、Ac_3为887℃,在等温退火温度为500~550℃区间,其微观组织发生了铁素体回复;在600~850℃时发生了铁素体的再结晶,铁素体再结晶所形成的等轴晶粒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建立了试验钢等温退火过程中铁素体静态再结晶晶粒尺寸的幂函数经验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欧活军  董立新  周友龙  钱梁 《热加工工艺》2012,41(4):199-200,203
对9SiCr进行不同的等温球化退火,以研究加热温度对球化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为790℃时,处理后材料的球状珠光体颗粒细小,分布均匀,没有偏聚现象,同时也没有片状珠光体存在,硬度值最低,该工艺达到最佳的等温球化退火效果。  相似文献   

3.
试验室研究了Cr12Mo1V1钢的退火工艺,讨论了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等温温度对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并进行了不同退火硬度对切削性能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和等温温度的提高,显微组织中粒状珠光体的碳化物数量减少、由成堆分布的质点转变成均匀分布的球状,同时硬度逐渐降低,切削性能也逐渐改善,最佳工艺为890℃加热后830℃等温退火。在工业化生产中对大尺寸钢材的应用效果较好,硬度202~214HB,切削后表面粗糙度值1.452~1.519μm。  相似文献   

4.
通过电导率测试、硬度试验、偏光显微镜以及透射电镜的观察,研究不同冷轧变形量下AA3003铝合金在等温退火(350~500℃)过程中的析出行为及其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变形量的增大,最佳析出温度明显地由高温向低温移动,降幅超过100℃;冷轧变形促进析出,且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其促进析出的能力逐渐减弱;尤其在高温段(450、500℃)等温退火时,析出峰的移动以及再结晶的影响致使电导率曲线的位置随冷轧变形量的增大而出现上下波动的现象;析出粒子的形核位置也会受到再结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Cr12Mo V冷作模具钢常规球化退火工艺的改进,进行快速预冷等温球化退火工艺试验,并将经新工艺退火后的合金进行淬火、回火热处理,研究了不同预冷等温球化退火工艺对Cr12Mo V钢最终热处理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理想的球化退火新工艺是940℃×0.5 h油冷至400℃左右后进行730℃×(1~1.5)h等温退火处理,该工艺处理后获得的碳化物颗粒细小,分布均匀,硬度适当,球化效果好,并大大缩短了退火时间。该钢经理想新工艺退火后再经淬火、回火,其组织和性能均优于经常规退火处理后再经淬火、回火的组织和性能。  相似文献   

6.
等温退火工艺参数的研究用一批工业试验齿轮完成,按工厂现行化学热处理强化工艺进行了处理。等温退火主要工艺参数是: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奥氏体化时间),冷却速度(时间),等温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问。考虑到奥氏体化的温度和时间对奥氏体和其固溶体产物组织的影响,研究是在920±10℃温度下保温1~2小时完成的。在550℃之前的冷却时间应是5~10分钟,退火时等温保温时间是在610~640℃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7.
解平扣 《热处理》2006,21(3):64-65
分析了20CrMoH钢锻件带状组织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力学性能和切削性能的影响;介绍了消除带状组织和控制锻件硬度的等温退火工艺;当加热规范、等温温度一定时,20CrMoH钢锻件的退火硬度主要决定於风温和风冷时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H-13(4Cr5MoV1Si)钢的球化退火工艺。试验结果表明(870℃,2h+700℃,4h)等温退火是最佳的球化退火工艺。  相似文献   

9.
赵平  关云卿  赵国际 《锻压技术》2016,(10):138-141
为了研究热处理工艺对4Cr5Mo Si V1Mg1含镁新型热挤压模具的耐磨损性能和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选用6种不同的工艺对含镁新型热挤压模具进行热处理,并对热处理后的模具分别进行表面硬度测试、500℃高温摩擦磨损试验及热疲劳试验。结果发现:当退火温度从820℃提高到920℃或淬火温度从1000℃提高到1080℃时,模具的表面硬度、耐磨损性能和抗热疲劳性能均先升高后下降;与870℃×8 h常规退火相比,采用870℃×2 h+700℃×6 h等温退火可以使模具的表面硬度增加14%、500℃磨损体积减小45%、网状裂纹级别从2级减小至1级、主裂纹级别从2级减小至1级、热疲劳裂纹级别从4级减小至2级。因此,含镁新型热挤压模具的退火工艺优选为870℃×2 h+700℃×6 h等温退火,淬火温度优选为1040℃。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等温退火工艺对8030铝合金导线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温退火前后合金均由α-Al基体和Al6Fe相组成。在同一等温温度下,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组织逐渐趋于均匀化;同一等温时间下,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组织趋于均匀化的时间缩短。经过等温退火处理后铝合金导线的导电率均有所提高,在470 ℃均匀化退火24 h后再经240 ℃等温4 h,合金导电率达到最高值57.21%IACS,比未经热处理试样的导电率提高了2.4%IACS。经过等温退火处理后铝合金导线的硬度及抗拉强度均有所降低,塑性大幅度提高。在470 ℃均匀化退火24 h后再经260 ℃等温8 h,合金的伸长率最高可达23.64%。热处理前后合金均为塑性断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冷变形拉拔并结合中间热处理制备了纤维相增强的Cu-12%Ag合金线材.通过不同温度下退火不同时间,研究了等温过程对Cu-12%Ag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200℃等温退火时强化相仍能基本保持纤维形态,强度略有下降,电导率略有上升.300℃等温退火时纤维相界面局部迁移,退火初期合金电导率较快上升而强度较快下降,随后电导率上升或强度下降速率变缓.400℃等温退火时组织发生明显再结晶和晶粒粗化,退火初期合金电导率剧烈上升而强度剧烈下降,随时间延长,强度下降趋势变缓而电导率达到最高值后略有下降.可以用纤维组织的回复、再结晶、次生相析出及溶质原子溶解等因素在等温退火过程中的变化来分析材料组织、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温度-硬度法测定合金钢相变温度的原理和方法。用温度-硬度法测定了20CrSiMn2Mo合金钢不同温度加热淬火后硬度,并观察了不同温度加热淬火试验材料组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淬火加热温度低于740℃,淬火后试验材料的硬度随淬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金相组织为索氏体组织。淬火加热温度超过740℃,淬火后试验材料的硬度随着淬火温度升高而升高,其组织为未溶的铁素体和马氏体组织。淬火温度超过880℃,其组织主要为马氏体组成,硬度值保持稳定。试验材料加热时的相变转变温度Ac_1为740℃,Ac_3为880℃。  相似文献   

13.
陈磊  闫洪  郑志强  胡小武 《热加工工艺》2012,41(10):175-178
研究了盾构刀具用5Cr5MoSiV1钢的球化退火工艺,讨论了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碳化物颗粒的数量、大小、形态分布及退火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加热温度的上升,碳化物颗粒数量逐渐减少,粒径逐渐增大,颗粒趋于圆整化且分布更加均匀,同时硬度逐渐降低。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其对碳化物的球化及退火硬度的影响与加热温度的影响类似。对于5Cr5MoSiV1钢来说,900℃×4 h为最佳球化退火工艺。  相似文献   

14.
以典型成分Nb-Ti IF钢冷轧硬卷为研究材料,结合改良森吉米尔法和美钢联法连续热镀锌线的工艺特点,采用Gleeble-1500模拟退火方法和金相、X射线织构测试和硬度测试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退火工艺对试验钢组织和织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火加热温度在720℃以上时为完全再结晶组织,加热温度在720℃至840℃间变化时,铁素体晶粒度在10.0级左右,加热温度为880℃时,铁素体晶粒度为9.0级,模拟2号线工艺相对模拟1号线工艺而言,在相同的加热温度条件下,铁素体晶粒稍粗大一些;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硬度下降,当加热温度为920℃,因保温后快速冷却得到非等轴组织,虽然组织粗化,但硬度却有所提高,2号线相对1号线工艺而言,由于铁素体晶粒尺寸较粗大,因而显微硬度较低;当加热温度为840℃时,保温时间在30s至60s间变化时,铁素体晶体尺寸变化较小,但当加热时间从30s增加到45s时,显微硬度明显降低,加热时间进一步增加到60s时,显微硬度变化不大。试验钢退火后具有较强的{223}〈110〉和{114}〈110〉织构,且退火工艺条件对它们的影响较小,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554}〈225〉、{111}〈112〉和{111}〈110〉等组分的取向密度增加趋势较明显,特别是在模拟2号线工艺条件下。  相似文献   

15.
对9Si Cr热轧钢板进行了4种不同工艺的等温球化退火试验,研究了等温温度对钢板球化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温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碳化物的球化,等温温度为720℃时,退火后组织中片状珠光体消失,细小的球状碳化物均匀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且硬度最低。9Si Cr热轧钢板的等温球化退火温度应是720℃。  相似文献   

16.
在两相区+亚温区球化退火工艺的基础上,对SCM435冷镦钢进行球化退火试验。根据SCM435钢的化学成分,利用Thermo-Calc软件进行热力学计算得到对应的A1、A3温度分别为728 ℃、780 ℃。在综合分析影响球化效果因素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亚温区保温温度、保温时间对球化效果的影响,依次进行试验方案的设定。由试验结果可知:当在两相区温度为758 ℃,保温30 min时,亚温区保温温度688~698 ℃,保温4~5 h时,会得到良好的球化效果和较低的硬度;缩短两相区保温时间为25 min时,亚温段在698 ℃下保温4 h,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球化组织和较低的硬度。  相似文献   

17.
根据热模拟试验测得42CrMoVNb高强度螺栓钢的Ac1、Ac3分别为773 ℃、811 ℃,并由此设计试验钢的球化退火工艺,通过改变保温温度、保温时间对其球化退火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维氏硬度以及冷镦试验,对不同球化退火工艺过程中碳化物的球化演变和硬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钢经Ac1以上780 ℃短暂保温0.5 h,缓冷至710 ℃保温6 h球化退火及Ac1以下750 ℃保温3 h,缓冷至710 ℃保温6 h球化退火后,均能得到良好的球化组织与较低的硬度,碳化物形态均趋于球状且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冷镦性能。Ac1以下750 ℃球化时,保温时间越长碳化物球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段路昭  崔娟 《金属热处理》2020,45(7):97-100
通过Leica DM 2500光学显微镜和MICROMET 5104维氏硬度计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拉拔0Cr13钢丝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冷拔0Cr13不锈钢丝750~830 ℃加热2 min可以完成再结晶,而845~880 ℃加热时1 min就能完成再结晶。可见,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材料发生再结晶的时间逐渐变短。但是当加热温度超过920 ℃后空冷过程中容易形成马氏体,且随加热温度的升高马氏体含量增加。试验用材料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845~880 ℃加热1 min。试验条件下,再结晶完成后,材料硬度为130~140 HV0.1。  相似文献   

19.
文摘     
《钢管》1993,(3)
<正> 轴承钢(JIS/SUJ2)重复球化退火处理由于多次加热—冷却,使作业管理复杂,而且能耗也大,目前还没有能较好解决上述问题的作业实例。期望有一个能缩短碳化物球化处理时间的新工艺。将转炉冶炼的SUJ2(1%C-1.4%Cr)钢用连轧管机轧制成钢管。对珠光体组织施以球化退火处理,经冷拔加工后再退火,然后根据测定的粒径判定碳化物球化等级。试验结果表明,在973K~1073K之间进行3次反复加热—冷却处理后,碳化物粒径的离散度小,呈均匀分布。球化退火以后以20~40%的压缩率进行冷拔加工,然后在823K附近进行回复再结晶,使其在Ac_1点的硬度(HRB)软化到90。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和显微组织观察,对比分析了经不同温度(60~600℃)退火的5454铝合金冷轧板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对于5454铝合金冷轧板,退火温度120℃为稳定化退火阶段,120~270℃为回复处理阶段,270~330℃为再结晶阶段,360~570℃为再结晶长大阶段,600℃时晶粒球化长大,发生过烧;最佳的O态退火温度为3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