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稀土硼铝共渗在H13铝挤压模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膏剂法对H13钢铝挤压模进行了稀土硼铝共渗应用的研究,并考察了共渗层的组织形态及相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经稀土硼铝共渗的模具使用寿命提高2~3倍。  相似文献   

2.
提高零件和工具寿命的硼铝共渗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硼铝共渗工艺的现状 15年前,L.S.Ljachovic和N.G. Kajdas已经指出了钢进行硼铝共渗的可能性。他们早期的试验就展示了这种新的化学热处理渗层的美好前景;保护钢材,减少磨粒磨损。并在短期内研制成多种用于固体或液体电解硼铝共渗的渗剂。与此同时,试验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工艺方法,有硼、铝同时渗入的,也有先渗硼后渗铝或先渗铝后再渗硼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45钢进行粉末硼铝共渗,分析了共渗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研究了渗剂硼、铝含量对渗层厚度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测定了渗层的残余应力及各项基本性能。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渗剂成分,可以控制共渗层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优于渗硼层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一对相互平行的平板电极,对45钢试样和渗剂施加交流电场,研究电场频率对750℃以渗硼为主的粉末法硼铝共渗(以下简称硼铝共渗)的影响。以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观察与显微硬度测试等手段分析共渗层。结果表明:不同频率交流电场均对45钢硼铝共渗进程有显著促进作用,共渗层均由(Fe_(1-x)Al_x) B和(Fe_(1-x)Al_x)2B两相组成;电场电流恒为2 A时,电场频率从50 Hz增大至500 Hz,共渗层厚度先减小,在100 Hz时,共渗层厚度和其中的(Fe_(1-x)Al_x) B相厚度达最小,随后二者又逐渐增加;交流电场除对B、Al原子和含B、Al的活性基团在渗扩件表面的吸附有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外,对硼铝共渗过程中其他过程均为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3Cr2W8V进行了稀土硼铝共渗试验,研究了共渗钢的耐磨性、抗高温氧化性和抗疲劳性。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将共渗工艺应用于铝合金压铸模,模具寿命比离子氮化工艺成倍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45钢为处理对象进行800℃交流电场增强粉末法硼铝共渗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共渗层组织、厚度、相与显微硬度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随渗剂中铝粉含量由0增至5%,渗层厚度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渗层组织由渗硼特征逐渐过渡到渗铝特征,表层相依Fe2B→Fe B→Fe3Al+Al N顺序发生变化;呈现渗硼组织特征的共渗层表层硬度约为1200~1800 HV0.05,呈现渗铝层组织特征的共渗层表层硬度约500 HV0.05;在低硼势渗剂中添加1.8%铝粉并施加2 A电流的交流电场,使渗层厚度较相应常规渗硼的增加约2倍,较相应常规硼铝共渗的增加约70%。  相似文献   

7.
超厚硼铝共渗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硼铝共渗兼有渗硼与渗铝的优点,不仅能提高钢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而且可以改善钢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特别适用于高温下使用的零件衣要求耐磨热的工模具。文献报道,在较高温度下工作随侵蚀,磨损的机器零件,工模具,采用硼铝共渗可使寿命提高1-14倍。硼铝共渗还可应用于镍铬合金,热强钢制造的零件,以防高温气体的腐蚀。  相似文献   

8.
为克服传统粉末法硼铝共渗存在的处理温度高、渗速慢以及渗剂利用率低的缺点,研究以交流电场加速中碳 45 钢中温粉末法硼铝共渗。 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X 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显微硬度计等观测共渗层厚度、组织、相结构、成分分布及硬度分布,研究电场对共渗的影响,分析硼、铝的交互作用。 研究发现:交流电场对硼铝共渗的促进程度与渗剂配比有关;当渗剂中铝粉的质量分数低于 3%时,共渗以渗硼为主,共渗层组织主要为表层含铝的锯齿状硼化物,铝促进硼化物生长,在施加交流电场时表现更为显著,当电场电流为 2 A 时,铝的促渗作用在铝粉的质量分数为 2%时达到峰值,渗层厚度约为相应不加铝粉的 3 倍,而当电场电流增至 6 A 时,渗层厚度约为相应不加铝粉的 10 倍, 增加电场电流会增加渗层次表层的硬度;当渗剂中铝粉的质量分数≥3%时,共渗以渗铝为主,渗层组织表现为渗铝特征,但渗层厚度远比相应单一渗铝的薄,交流电场的促渗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超厚硼铝共渗层的研究杨川,吴大兴,高国庆(西南交通大学)硼铝共渗兼有渗用与渗铝的优点,不仅能提高钢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而且可以改善钢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特别适用于高温下使用的零件及要求耐磨耐热的工模具。文献 ̄[1]报道,在较高温度下工作承受侵蚀、磨损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3Cr2w8V钢稀土硼铝共渗工艺,渗层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所述共渗工艺,可在模具的工作带上形成一层高性能的共渗层,渗层表面硬度可达1800—2000HV,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45、T8、5CrMnMo、3CrW8V钢在添加氧化铝和还原剂的熔融硼砂浴中获得硼铝共渗层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在适当的盐浴组成和工艺参数下,可以获得理想的共渗层,其抗氧化性,抗热疲劳性优于渗硼层,齿轮坯模具硼铝共渗后寿命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不锈钢硼氮共渗工艺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前言硼氮共渗是新的表面热处理工艺,它是在钢表面渗入硼原子、氮原子而形成Fe2B、FeB和硼氮固溶体扩散层。共渗层硬度高达1400~2400HV0.2,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蚀性。因此,引起国内外热处理工作者的重视和研究。国内的大专院校对硼氮共渗的研究做了许多工作,而对奥氏体不锈钢的硼氮共渗工艺的研究还未见到报导。对奥氏体不锈钢的渗硼,国外有的专家认为,含Cr和Ni元素高的奥氏体不锈钢是不易或不能进行渗硼的[1]。国内有的专家亦认为,不锈钢是不能进行渗硼的[2]。本文对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硼氮共渗工艺研究,通过大…  相似文献   

13.
将未处理H13钢、热反应扩散(TRD)法渗铬试样及铬硼复合渗(TRD渗铬+TRD渗硼)试样浸入熔融铝液进行热浸铝试验。对渗铝试样截面进行显微观察及渗铝层定点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热浸铝条件下,单一碳化铬覆层的浸铝层厚度与未处理H13钢相当,即单独渗铬并不能提升H13钢抗铝液侵蚀能力。而硼铬复合处理试样浸铝层厚度为单一碳化铬覆层的67%,渗硼处理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TRD碳化铬覆层抗铝液侵蚀能力。试样经热浸铝后渗铝层Fe-Al金属间化合物成分主要为Fe2Al5。  相似文献   

14.
杨裕雄  刘跃 《模具技术》1990,(5):97-103
通过硼铝共渗熔盐的研制,各种工艺参数的优选,性能考核和生产实践,确立了硼铝共渗的新工艺。藉助 SEM、AES、X-射线衍射和萤光分析、显微镜等研究了硼铝共渗层的组织结构和硼、铝的浓度分布,及与模具有关的几种性能。结果表明,硼铝共渗层保持了渗硼层所具有的高硬度和红硬性,减轻了渗硼层的脆性剥落倾向,提高了耐磨性、抗氧化和抗热疲劳能力。表面粗糙度好,提高了模具寿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应用优化设计实验原理,经方差分析,确定了稀士、氟硅酸钠和硅钙合金的最佳配比,获得了一种廉价的固体渗硼剂.利用此渗剂对45钢进行650℃×6 h的低温共渗处理.通过对渗层组织观察和渗层相结构及硬度的测定,研究了渗硼层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共渗层呈梳齿状,钢件表面获得单相共渗层Fe2B,且具有较高的硬度.  相似文献   

16.
Mo合金高温抗氧化涂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粉末固体渗法在钼合金表面制备了MoSi2渗层,研究了铝硅共渗和硼硅共渗对渗层的结构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渗硅相比,铝硅共渗层厚度保持不变,渗层由单层结构变成多层复合结构,抗氧化性下降;硼硅共渗层厚度减少,结构没有明显改变,抗氧化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稀土硼铝共渗膏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稀土硼铝共渗膏的研制哈尔滨理工大学(邮编150080)吉泽升,武云启,俞泽民,张振信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孙荣滨,婉亚坤本研究是在多年探索稀土硼铝共渗工艺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开发的一种操作简单、易于推广、性能稳定的稀土硼铝共渗膏。使用该膏剂可实现局部渗...  相似文献   

18.
对膏剂法渗硼、硼铝共渗、自保护渗硼及其共渗、渗铝、渗碳进行了组织结构、性能的综述分析,论述了膏剂法化学热处理工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尿素对固体渗硼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尿素对固体渗硼的作用。结果表明,固体渗硼时加适量尿素可显著提高渗硼速度,对于20、45钢可提高渗速一倍以上,对于T8、GCr15和Cr12钢也分别提高渗速80%、77%和69%;加尿素渗硼得到的共渗层具有良好的耐蚀和抗高温氧化性能,而显微硬度和耐磨性并不降低;加尿素的固体渗硼实际上是以渗硼为主的硼氮碳共渗。  相似文献   

20.
4Cr5MoSiV1钢硼铝稀土共渗层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对4Cr5MoSiV1钢硼铝稀土共渗层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渗层主要由FeB相构成,没有发现(Fe,Al)B或(Fe,Al)2B物相;共渗层组织连续致密,具有很高的显微硬度和热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