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齿圈用42CrMo钢,选可控气体渗氮炉,采用多段工艺渗氮.为缩短渗氮时间.在低温高渗速下,表面“白亮层”控制在0.01mm以下,对性能无影响.且降温快速冷却速度控制在40℃/h,时,对渗氮件变形也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3Cr2W8V,H13及38CeMoAl钢在刚玉流态床中进行了渗氮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氨气在25%-65%范围内变化时,对渗氮结果无明显的影响,在流态床中渗氮可减少工件表面化合物层的形成和加快渗氮的速度。采用脉冲渗氮方法可获得与非脉渗氮同样的效果,同时可降低耗气量。  相似文献   

3.
最近,对经渗氮和未渗氮的AISI H13、AISI D2、K340、AISI D6和AISI M2等工具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渗氮工艺,包括气体渗氮、液体渗氮以及液体渗氮+扩散处理,并进行了对比。对这些钢进行了弯曲试验和冲击试验,以评定其性能。用光学金相技术表征其显微组织。渗氮处理会降低无缺口冲击试样的断裂模数和冲击吸收功。由于扩散层较深,导致经气体渗氮处理的试样的力学性能下降。通过扩散处理来减薄液体渗氮试样的白亮层厚度并不会影响试样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渗氮对工具钢的最有害的影响是使冲击试验的冲击吸收功降低。  相似文献   

4.
常用渗氮材料的调质硬度对渗氮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40Cr、35CrMo、38CrMoAlA等常用渗氮材料的不同调质硬度对离子渗氮渗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调质硬度控制在HB250—280范围,可解决渗氮硬度不足和渗层深度偏浅的问题,并可改善渗层的硬度梯度。  相似文献   

5.
离子渗氮电源性能对整个工艺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探讨离子渗氮电源设计上的一些问题,以便提高其性能,充分发挥离子渗氮技术的优越性,具有现实意义。1工艺过程对设备的基本要求离子渗氮是通过辉光放电产生的物理场对材料表面的作用使元素渗入材料表面。离子渗氮过程必须处在辉光放电伏安特性曲线的异常辉光区。为使离子渗氮顺利进行,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丑.且严格控制工件表面电流密度离子渗氮过程中要保证工艺参数稳定,就必须控制好工件表面电流密度。在异常辉光区电流随电压变化显著,离子渗氛过程中存在的微小气压…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杆状工件离子渗氮畸变的影响因素,对短应力线轧机拉杆的加工残余应力、装卡方式、多次升温和降温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拉杆渗氮畸变的最大因素是拉杆的加工应力,所以对于长杆状工件,在精加工和渗氮之前加入合理的去应力工序可以有效控制渗氮畸变;另外,缓慢升温、降温及垂直悬吊的装卡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渗氮畸变。需多次渗氮才能满足图纸技术要求的长杆状工件,在每渗氮一次之后,把工件旋转180°,可以有效控制渗氮畸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大功率柴油机曲轴失效的一般规律和气体渗氮对提高曲轴疲劳寿命的影响,认为渗氮是提高曲轴疲劳寿命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影响渗氮曲轴疲劳寿命因素的基础上,特别指出了对渗氮层过量磨削的危害。为了减少或不磨削渗氮轴颈,需要严格控制渗氮变形。文中总结了国内8大厂家各种控制曲轴渗氮变形的方法和效果。指出,在卧式炉或井式炉中处理,都可能严格控制曲轴的变形,从而得以生产高疲劳强度的大功率柴油机曲轴。  相似文献   

8.
BBN1500预抽真空精密可控气氛无马弗渗氮炉通过预抽真空方式,实现渗氮无氧化处理,从而提高工件的渗氮质量;采用氢探头、伺服电子流量计等实现氮势的精确控制;采用无马弗结构设计,降低了设备的生产成本。此设备已成功用于带轮等零件的气体渗氮处理。  相似文献   

9.
在整个模具制造中,渗氮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挤压模在挤压过程中经受高温,使其表面再次硬化,渗氮处理仅仅是挤压工序前的一系列同等重要的工序之一,因而往往存在着大量的影响因素,至于实际上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有时模具使用性能较差,其中有些直接与模具制作有关,而另一些是缺乏适当的尖氮工艺控制或者渗氮后模具操作不当,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促进了特定的差异,这些问题包括模具预热及苛性碱浸泡工序对后续渗氮过程的影响。针对所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20Cr3MnMoV钢热处理工艺参数对力学性能和渗氮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Cr3MnMoV钢热处理由固溶处理、时效、预时效和渗氮组成。合理控制时效过程是20Cr3MnMoV钢热处理的主要工艺特点。分别采用固溶处理后充分时效,无预时效直接渗氮和先预时效再渗氮等多种工艺,可以适应于不同工作条件的模具和构件,以满足耐磨性和强韧性的不同要求。20Cr3MnMoV钢氮碳共渗处理,可实现快速渗氮,深层渗氮硬化和基体强化,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杨威  卢军  王琦 《热处理》2011,26(3):71-72
研究了A4双相不锈钢的离子渗氮工艺.结果显示,渗氮温度和气氛氮势(即氮与氢之比)对渗氮层的深度有影响,而对硬度无明显影响.当渗氮温度为580℃,N2:H2=1:9时,渗氮层表面硬度可达1200~1300HV0.3,渗氮层深度为0.10 mm.  相似文献   

12.
高速柴油机曲轴渗氮畸变规律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找出了高速大功率柴油机曲轴在自然放置状态下的渗氮畸变规律,分析了曲轴的形状及渗氮工艺参数对曲轴畸变的影响。采用在连杆轴颈开档处加锲铁预校正的方法成功控制了TBD620V12曲轴渗氮过程中的畸变,渗氮后第4主轴颈、第3和第5主轴颈、第2和第6主轴颈的摆差分别小于0.12mm、0.08mm、0.05mm。  相似文献   

13.
纯氮离子渗氮工艺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采用高电压低气压、闭炉保温的渗氮工艺对合金钢在纯氮气氛下进行离子渗氮,测定了渗氮层的硬度梯度、渗层深度和相组成。在相同的渗氮时间里,纯氮离子渗氮获得了比以氨气作为渗氮气源进行离子渗氮更好的效果。而且克服了氨气渗氮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缺点。通过对纯氮渗氮不同工艺的对比试验,发现只有在足够高的电压下才有明显的渗氮效果。分析了离子渗氮过程中阴极位降区离子的行为,也对渗氮电压如何影响活性氮原子的产生进行了定量的计算,探讨了纯氮离子渗氮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40Cr钢离子渗氮层ε相转变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X射线分析方法,研究了40Cr钢经不同时间渗氮处理后渗氮层ε相的形成以及经不同氨流量和温度渗氮后的改变 。结果表明,在渗氮温度和氨流量相同的条件下,渗氮层深度和ε相体积分数随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一定时间后,渗氮层深度增加缓慢,相组成几乎不再随渗氮时间变化。调整渗氮温度和氨流量,通过渗氨温度和气氛氮势的变化,可有效地控制渗氮层形成和转变,以加快离子渗氮速度。  相似文献   

15.
用板状缺口试样研究了在自约束条件下,表面增碳和渗氮对3Cr2W8V钢冷—热疲劳裂纹萌生,扩展及裂纹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增碳及渗氮均使钢的热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抗力降低,渗氮尤为显著,经渗氮处理的试样在冷—热疲劳试验中除缺口尖端出现主裂纹外,试样表面较早出现大量裂纹,最后形成龟裂;表面增碳的试样在试验中也出现少量表面裂纹,而表面化学成分无变化的试样则未出现表面裂纹。  相似文献   

16.
气体渗氮中的氮势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氮势控制的基本原理,通过测定和控制氨气流量来控制氨分解率的方法实现气体渗氮的氮势控制。测定了不同渗氮温度F传感器输出电势、氨气流量与氨分解率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工艺,对40Cr、35CrMo和1Cr-13不锈钢试样进行气体渗氮自动控制,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杨锴 《热处理》2011,26(6):59-62
研究了42CrMo钢工件的基体硬度、化学成分及其偏析和渗氮工艺对渗氮层表面硬度和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42CrMo钢工件的渗氮温度以530℃为宜,提高基体硬度,控制原材料中影响渗氮质量的合金元素含量,均有利于提高42CrMo钢工件渗氮层的表面硬度,获得较为合理的白亮层和扩散层.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渗氮机理及氮势控制技术,并在GN70/120型井式渗氮炉内进行了可控渗氮试验。结果表明,采用HydroNit氢探头能精确测量和控制炉内氮势,有效降低渗层氮浓度,减少表面白视层厚度,满足高质量渗氮要求。  相似文献   

19.
钢气体渗氮产生的常见缺陷分析及补救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体渗氮是我厂常用的热处理方法,质量一直比较稳定。但在实际生产中也常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时常会出现渗氮后表面硬度低或硬度不均匀、渗氮层深度不够、渗氮层起泡剥落、渗氮层金相组织不合格等缺陷。因渗氮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操作人员多,所以分析出现缺陷的原因比较困难。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现将影响渗氮件的常见缺陷的产生原因及补救措施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0.
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磨损和腐蚀抗力的渗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渗在制造工业的各种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借以改善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的抗擦伤性能。可是,渗氮虽提高其耐磨性,但耐蚀性却下降,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不锈钢的渗有了重大进展,现在,可以获得同时改善耐磨和耐蚀的渗氮层,本文重点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气体渗氮和离子渗氮层的组织与性能,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可获得各种渗氮层组织,低温渗氮可获得硬度超过1400HV的单相渗氮层,并显著改善其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