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曼  胡海江  田俊羽  徐光 《金属学报》2021,57(6):749-756
采用低温奥氏体预变形+等温贝氏体相变相结合的工艺,研究了变形对中碳贝氏体钢相变和组织的影响,利用热模拟实验、SEM、TEM、XRD和拉伸实验等分析了变形影响残余奥氏体的微观机理及其对强塑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过冷奥氏体在300℃变形20%,不仅可以加速随后等温贝氏体相变,细化贝氏体组织,同时还能增加室温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同时受C含量和位错密度影响,延长等温时间可以增加奥氏体中C含量;变形可以使奥氏体中位错密度增加,有利于获得稳定性较高的残余奥氏体,从而优化超高强贝氏体钢综合性能,制备的中碳超高强贝氏体钢抗拉强度为1733 MPa,延伸率达到15.7%.  相似文献   

2.
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海涛  唐荻  刘强  刘仁东  严玲 《上海金属》2007,29(5):155-159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贝氏体等温转变后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RIP钢在贝氏体转变区400℃~440℃下保温120~300 s,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不断增多、残余奥氏体碳含量大致呈降低趋势。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主要以薄膜状、粗大块状和细小粒状的形态存在。粗大块状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最差,薄膜状次之,细小粒状最稳定。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不足,或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偏高造成碳含量的不足,都会导致TRIP钢综合成形性能的降低。此外,贝氏体等温处理时间过长,渗碳体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从而降低了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用滚轮试样研究了18Cr2Ni4WA钢渗碳后等温淬火形成的贝氏体对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等温形成的下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混合组织的接触疲劳寿命明显低于由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混合组织的接触疲劳寿命。分析表明,这既与等温下贝氏体本身的断裂特性有关,也与等温淬火试样中的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三个Fe-Ni-C合金及三个工业用铜的奥氏体强化对M_s及B_s温度的影响,M_s温度随着奥氏体屈服强度的增加而线性下降,而B_s温度和奥氏体强度之间无任何直接关系。统计了70多个铜种的TTT和CCT曲线,发现在其他合金元素含量及其他条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和贝氏体相变开始点B_s之间无任何直接关系,和马氏体相变开始点M_s之间存在着单调的反比关系,发现三个Fe-Ni-C合金的B_s温度与D_c~γ和D_(Fe)~γ成正比线性关系,求出这三个合金TTT图上鼻部温度的△G_v及D_(Fe)~γ,则它们的孕育期正比于Feder等对扩散型相变孕育期公式,说明鼻部温度时贝氏体孕育期受化学自由能差及铁原子扩散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淬火合金钢中的奥氏体稳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沫狂  朱明 《金属学报》2005,41(7):673-679
研究了马氏体(M)和贝氏体(B)两相温度区等温淬火组织中的奥氏体稳定化.在一定等温时间内,奥氏体稳定化程度,即残余奥氏体量与等温温度间的关系呈马鞍型曲线.在实验钢中,其谷底值低于用同冷却介质淬火组织中的AR,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等温停留并不引起残余奥氏体量增多.可利用马鞍型曲线调整AR与M及B的含量配比,获得无变形或强韧性配合最佳的准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奥氏体稳定化为热稳定化、化学稳定化、相致稳定化和宏观热应力稳定化诸机制的综合作用.马氏体临界点Mc点无特殊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60Si2MnA钢过冷奥氏体的中温转变产物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贝氏体铁索体的形成与自催化效应密切相关。在回火过程中,贝氏体中的奥氏体以扩散转变方式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从而说明奥氏体的等温转变与回火转变是本质不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奚琰  赵金龙  史文  李麟 《上海金属》2011,(1):34-38,52
利用金相显微镜、EBSD技术、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了C-Si-Mn系冷轧TRIP钢贝氏体区等温处理对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尝试利用间接方法控制TRIP钢中的相组成。结果表明,残余奥氏体直径在2~3μm之间,以椭圆状和细条状分布在铁素体晶界及晶内。随贝氏体区保温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先增大后减少,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增多;随贝氏体区等温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减少,峰值减小。相同等温时间下,等温温度越高,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越大。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及其碳含量综合影响TRIP钢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胡怡 《物理测试》2001,(3):9-10,13
利用Formast-F全自动膨胀仪[测定GQ112A(自研非标准新材料)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TTT图)。结果表明:图中存在铁素体、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铁素体、贝氏体转变均呈现“C”形。铁素体转变的“鼻点”温度为605℃,孕育期为5000s;贝氏体转变的“鼻点”温度为350℃,孕育期为100s。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42CrMo4钢曲轴调质工艺中淬火冷却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提供基础数据,采用热模拟试验机对该材料在奥氏体化温度830℃和850℃的,TTT曲线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两个奥氏体化温度下的TTT曲线中均出现贝氏体的C曲线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分离的现象,通过对该现象的分析研究,认为本试验测鼍的TTT曲线中B上与B下的C曲线分离现象符合B上与B下转变机制不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典型冷作模具钢65Cr4W3Mo2VNb、Cr7Mo3V2Si和Cr12MoV经强韧化奧氏体化后的过冷奥氏体中温转变。测定了其中温转变TTT曲线,求出了强韧化奥氏体化后钢中基体含碳量,得出了奥氏体化温度和中温转变等温温度对下贝氏体组织的影响以及中温转变等温时间对下贝氏体量的影响规律,还得出了部分低温转变对随后中温转变下贝氏体形成孕育期和下贝氏体组织的影响特点,包括连续冷却和等温马氏体转变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利用DIL805A淬火相变膨胀仪测定了AH80DB低碳贝氏体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与等温转变(TTT)曲线,并结合金相-显微硬度法确定了过冷奥氏体在不同冷速冷却及不同温度等温时的组织转变。结果表明,连续冷却转变时,在0.2~30℃/s冷速范围内,可得到贝氏体组织;AH80DB钢的等温转变曲线为珠光体区在右,贝氏体区在左的双鼻型,在Ms~600℃等温可获得贝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12.
基于动态相变的热轧C-Mn-Al-Si系TRIP钢组织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热模拟压缩实验,研究了基于过冷奥氏体动态相变的C-Mn-Al-Si系热轧TRIP钢的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过冷奥氏体动态相变过程中,铁索体相变速率较快,生成铁索体的体积分数与应变量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铁素体晶粒细小且未相变的奥氏体更加分散.在贝氏体等温处理时,过冷奥氏体动态相变后较大尺寸的奥氏体能够较快地发生贝氏体相变,但生成的贝氏体束尺寸较小,位向较为混乱;而位于相邻铁素体晶粒间,尺寸在0.5-1.5μm之间的细小奥氏体岛稳定性较高,不易于发生贝氏体相变.通过过冷奥氏体动态相变和随后的等温贝氏体处理,可以获得晶粒细小的铁索体、体积分数较高的残余奥氏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分布更加弥散的热轧TRIP钢.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金相、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X射线衍射(XRD)和磁性法等手段对 X90管线钢中夹杂物、显微组织、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形貌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分析冲击和拉伸试验前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研究了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 X90管线钢中的夹杂物不严重,主要为 D类球状氧化物夹杂; X9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以板条贝氏体为主,也含有少量的粒状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X90管线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不稳定,在冲击和拉伸试验时发生马氏体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严密  董鄂 《现代铸铁》1995,(2):38-41
对球铁中上下贝氏体形态,尤其是贝氏体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发现贝氏体首先在石墨-奥氏体界面形核;380℃等温淬火形成的上贝氏体等片内也存在较多的残余奥氏体,并可能形成岛状贝体。  相似文献   

15.
通过热模拟压缩实验,研究了铁素体相变前的奥氏体晶粒尺寸对基于动态相变的热轧C-Mn-Al-Si系TRI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可促进动态相变时的铁素体相变动力学,有利于铁素体、贝氏体及残余奥氏体等相分布更为均匀,获得的贝氏体束及贝氏铁素体尺寸较小,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及C含量均较高,细小的颗粒状残余奥氏体数量较多且弥散分布,因此可获得具有较高强度和优良塑性的热轧TRIP钢。  相似文献   

16.
宋静艳 《铸造技术》2014,(9):2022-2024
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对无碳化物无贝氏体钢进行处理,研究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对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与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碳化物无贝氏体钢经过低温回火之后,其屈服强度和冲击韧度明显提高。等温处理和较低的冷却速度能够得到较多的残余奥氏体。  相似文献   

17.
<正>2从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图探究相变机制在过冷奥氏体转变TTT图中可见,珠光体转变和贝氏体相变曲线相互重叠、交叉,接着演化为两条C-曲线完全分离,形成海湾区,反映了过冷奥氏体存在转变贯序,也反映了贝氏体相变具有过渡性特征。在《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特征和定义》一文中已  相似文献   

18.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GD钢马氏体—下贝氏体复相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组织形态和分布,并通过深冷处理探讨了其对GD钢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残余奥氏体使得材料具有最佳的强韧性配合;残余奥氏体使得材料的韧性和塑性大大提高,而强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硅对Mn—B系空冷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研究了硅对中低碳和中碳Mn-B系空冷贝氏体钢铁的组织和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含量为1.4% ̄1.8%时。钢中的贝氏体组织是由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所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冷却后的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具有良好的强韧性。  相似文献   

20.
对低碳硅锰试验钢进行水淬和随后的两相区退火与贝氏体区等温处理。利用光镜对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分析,通过拉伸试验测试了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并采用X-ray衍射分析方法检测了拉伸前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是铁素体、贝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的复合组织,随着贝氏体区等温温度的提高和等温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的体积百分数存在一极大值,在400℃等温5min时残余奥氏体的相对含量最多,此时具有最大的强度、塑性和强塑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