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调查了加热条件对退火不锈钢氧人铁皮的厚度,成分以及除鳞性的影响,用配置有直焰式加热炉的连续退火试验装置对SUS304冷轧薄进行连续的加热,均热,冷却试验,然后使用二次离子质谱测定法和薄膜X射线衍射法对退火试样作表面分析,并进行除鳞试验,调查结果如下:在673~1173K的温度区间内,用喷射式燃烧器快速加热SUS304钢,可减少氧化铁皮里的Fe,Si等氧化物;另一方面,在1273K以上温度中均热10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EDS)和电子探针对非调钢38MnS6L表面缺陷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在加热炉加热过程中,钢坯表面氧化铁皮和钢基体界面上发生Si元素的富集,经高温氧化后,形成Si、Fe的复合氧化物,嵌入到钢基体中,黏附力强,导致除鳞不干净。在后续的轧制过程中,未除干净的氧化铁皮随金属流动压入基体内,导致成品圆钢表面存在连续裂纹缺陷。通过将加热炉出钢温度由1150~1200℃调整为1100~1150℃,出钢节奏由6 min/支调整为4.5 min/支,圆钢表面除鳞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圆钢表面漏磁探伤合格率由44%提升到97%以上,钢材表面质量得到大幅改善。  相似文献   

3.
针对冷轧TRIP980钢表面色差缺陷,采用SEM、XRD等手段分析缺陷成因。结果表明:连续退火后板面色差位置呈现表层碎裂的形貌;能谱分析表明,与正常位置相比,缺陷位置存在明显的O元素峰,表现为Si、O元素的显著富集,与轧硬板的分析结果一致;XRD分析表明,热卷表面形成红色铁皮的原因是铁橄榄石类粘性氧化铁皮未能有效去除,导致后续轧制过程中形成了Fe2O3,由于在酸洗时效果不佳,冷轧后呈现表层碎裂的形貌,再经过连续退火,炉内还原气氛和高温导致Si、Mn等元素的富集,进而增加缺陷区域与正常区域颜色的衬度,最终表现为色差缺陷。由此可见,连续退火后表面色差是热轧、酸连轧等多道工序综合作用的结果。结合色差成因,通过优化板坯加热工艺,增强除鳞效果和酸洗能力,色差缺陷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根据首秦公司船板现场生产实践,设计并进行了轧制温度及二次除鳞的工业实验.对比了不同精轧开轧温度与终轧温度对船板表面氧化铁皮成分及结构的影响.按照不同板料厚度对二次除鳞的除鳞道次与除鳞方式进行了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精轧开轧温度与终轧温度,可以有效地控制船板表面氧化铁皮的成分,减少Fe2O3含量,获得致密性好、连续性好的氧化铁皮.对于薄规格船板,宜采用多道次除鳞,可以有效地避免氧化铁皮压入;对于厚规格船板,应避免采用第一道次除鳞,可以有效地提高船板表面氧化铁皮均匀性与致密性.  相似文献   

5.
李新东 《轧钢》2014,31(6):60-62
莱钢宽厚板生产线随着高专产品比列的不断提高,高强钢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除鳞困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钢板的表面质量。通过分析,找出了造成高强钢除鳞困难的根本原因是其化学成分中含有Ni、Cr元素,在钢坯加热过程中形成了粘附性很强的氧化物,致使除鳞困难。为此,优化了化学成分、制定了合理的加热工艺并改造了除鳞系统,使高强钢表面除鳞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刘志卫  李杨  李中华  吕耀强  高燕 《轧钢》2020,37(6):95-99
针对热轧表检仪不能有效识别的片状、条状、山水画状、边部粗糙酸洗氧化铁皮缺陷,介绍了其形貌特征,对热轧工艺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排查,得到了缺陷的形成原因。回炉板坯重复入炉加热,氧化铁皮的生成量将会增加,容易造成酸洗后片状氧化铁皮缺陷。除鳞水压力、喷射角度、喷射面重叠量及除鳞道次对二次氧化铁皮破除能力不足时,容易产生酸洗后条状、山水画状氧化铁皮缺陷。同时,粗轧工作辊轧制公里数较长、中间坯温度过高也会对山水画状氧化铁皮缺陷有一定的影响。热轧带钢终轧或卷取温度较高,薄规格带钢板形较差时,会造成酸洗后带钢边部粗糙氧化铁皮缺陷。为此,对板坯加热工艺、粗轧及除鳞工艺、精轧及层冷工艺进行了优化,大大降低了酸洗板氧化铁皮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产品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Cr3+离子镀液,以SUS304钢为阳极和Fe离子源,在4Cr10Si2Mo钢表面电沉积了非晶态Cr-Fe-C三元合金镀层,之后在不同温度下对镀层进行退火.通过XRD、EDS分析以及硬度实验和极化曲线测量,研究了镀层的成分、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非晶态Cr-Fe-C镀层主要由(质量分数)65.8%Cr,27%Fe和6.58%C组成,镀层中无显微裂纹,在3%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明显优于SUS304不锈钢.镀层硬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600℃退火时硬度达到最高值18000 MPa.硬度随温度的变化,与镀层中相继出现Cr原子的偏聚、Cr3C2、Cr7C3、Cr23C6和Cr2O3等化合物有关.  相似文献   

8.
先进高强钢中由于含有较多的Si、Mn、Al、Cr等合金元素,导致在退火过程中合金元素容易发生选择性氧化,形成富集在表面的氧化物,显著恶化高强钢的热浸镀性能。在热浸镀模拟器上模拟研究了加热过程露点温度对一种C-Mn-Si-Al先进高强钢表面氧化行为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以及辉光放电光谱法(GDOES)对退火态样品表面形貌和成分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较高加热段露点温度-10℃下,该高强钢退火后的表面被大量氧化物颗粒覆盖,随着加热段露点温度的降低,高强钢表面的氧化物颗粒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加热段露点温度的降低,表面的Mn元素富集量也不断降低,而Al元素则倾向于在表面富集。  相似文献   

9.
采用Cr^3+离子镀液,以SUS304钢为阳极和Fe离子源,在4Cr10Si2Mo钢表面电沉积了非晶态Cr-Fe-C三元合金镀层,之后在不同温度下对镀层进行退火。通过XRD、EDS分析以及硬度实验和极化曲线测量,研究了镀层的成分、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非晶态Cr-Fe-C镀层主要由(质量分数)65.8%Cr,27%Fe和6.58%C组成,镀层中无显微裂纹,在3%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明显优于SUS304不锈钢。镀层硬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600℃退火时硬度达到最高值18000MPa。硬度随温度的变化,与镀层中相继出现Cr原子的偏聚、Cr3C2、CrvC3、Cr23C6和Cr2O3等化合物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杨奕  刘振宇  曹光明  韩斌  魏兵  刘洋 《轧钢》2016,33(6):38-41
对低合金钢进行了900~1 200 ℃高温氧化实验,对钢中Si、Mn、Cu、Cr和Ni等合金元素的高温氧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下Si元素与Cu元素存在明显的富集,Si元素会氧化生成Fe2SiO4,阻碍铁离子在氧化铁皮中的扩散,使钢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Cu元素可以改善钢的强度、韧性与耐腐蚀性,但是高温氧化后极易形成“富铜液相”,导致出现“铜脆”现象;在1 200 ℃下,Cr元素和Ni元素也会发生富集,Cr在高温下会在氧化铁皮和基体钢之间形成FeCr2O4,同样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Mn的氧化物与Fe的氧化物很相似,两者相应氧化物有很高的互溶度;Ni元素对氧化过程没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氢还原法去除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绿色环保,但氢还原后的带钢表面出现脱碳现象,且内部组织粗化,冷轧及退火后可能遗传给成品带钢。本文对氢还原后的热轧带钢进行了冷轧和退火试验,研究了氢还原除鳞后的冷轧带钢在退火过程中的组织性能演变规律,分析了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带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氢还原除鳞的冷轧带钢退火后内部组织发生了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现象,退火温度越高,退火时间越长,晶粒长大越严重。与酸洗除鳞的冷轧带钢不同,经过氢还原除鳞的冷轧带钢再结晶退火时间相应缩短,在相同条件下,退火后基体晶粒尺寸相对较大,表面脱碳层内的晶粒长大更为明显,其抗拉强度降低10~20 MPa,伸长率提高3%~5%。  相似文献   

12.
红色氧化铁皮是热轧板卷比较常见的问题,对于含硅钢尤为突出。其根源就是Fe充分氧化成Fe2O3的结果。在高温状态下,热轧板卷表面应该形成FeO或者FeO与Fe3O4的混合体。若除鳞不尽,会导致FeO的压入,并在后续过程中,进一步氧化成Fe2O3,最终形成红色氧化铁皮。轧辊的剥落也是形成弥散状氧化铁皮的原因。对于含硅钢,在与普通钢种采取减少在炉时间,增加粗除鳞机压力,定期检查水嘴,增加粗轧间除鳞道次,开启轧辊防剥落水,控制轧制温度等消除氧化铁皮措施的前提下,提高出炉温度,使粗除鳞时表面温度不低于FeSiO4的熔点温度(1173℃),是减少红色氧化铁皮的最佳途径。内容导读  相似文献   

13.
在热轧生产线上进行了板卷红色氧化铁皮(红锈)残留试验.利用在线表面质量检测系统和扫描电镜对板卷表面质量和红锈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讨论了Si对氧化铁皮结构的影响及提高除鳞效果的措施.结果表明,Si含量是影响热轧板卷表面红锈残留量的最重要因素.随Si含量的降低,板卷表面红锈残留量更少.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在红锈和基体之间存在明显的Si富集.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冷轧304不锈带钢表面的边鳞缺陷,采用扫描电镜对带钢表面及横截面缺陷形貌和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冶炼化学成分、连铸二冷比水量、板坯加热工艺参数与边鳞缺陷降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冷轧304不锈带钢边鳞缺陷的产生是板坯高温塑性不佳及其加热工艺不合理造成的。为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严格控制钢液化学成分,N质量分数小于0.045%,Cu质量分数小于0.15%,并加入适量的B(0.001 5%~0.003 5%);同时保证连铸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60~0.75 L/kg;优化加热工艺,控制板坯在炉加热时间小于220 min,均热段温度不高于1 220 ℃。采用上述改进措施,冷轧304不锈带钢边鳞缺陷降级率显著降低,从8.5%降至1.2%以下。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冷轧304不锈带钢表面的边鳞缺陷,采用扫描电镜对带钢表面及横截面缺陷形貌和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冶炼化学成分、连铸二冷比水量、板坯加热工艺参数与边鳞缺陷降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冷轧304不锈带钢边鳞缺陷的产生是板坯高温塑性不佳及其加热工艺不合理造成的。为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严格控制钢液化学成分,N质量分数小于0.045%,Cu质量分数小于0.15%,并加入适量的B(0.001 5%~0.003 5%);同时保证连铸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60~0.75 L/kg;优化加热工艺,控制板坯在炉加热时间小于220 min,均热段温度不高于1 220 ℃。采用上述改进措施,冷轧304不锈带钢边鳞缺陷降级率显著降低,从8.5%降至1.2%以下。  相似文献   

16.
董欣欣  唐勤 《轧钢》2011,28(5):56-58
分析了首钢京唐公司1580mm热轧线生产冷轧料时的氧化铁皮生成原因,通过优化加热制度和除鳞工艺,加强设备管理,制定合理的换辊周期,氧化铁皮压入的表面缺陷得到了有效控制,冷轧料表面质量得以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基于金相分析和气泡试验,分析了高强度船板表面花斑缺陷的形貌特征和微观组织,研究了化学成分、轧制工艺对花斑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斑缺陷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二次氧化铁皮在轧制过程中被压入钢板基体,导致钢板表面形成厚度差异较大的氧化铁皮,钢板抛丸后形成凹凸不平的斑状缺陷。通过降低钢中硅含量、优化高压水除鳞方式、低成本改进高压水除鳞系统,有效控制了高强度船板表面花斑缺陷。  相似文献   

18.
井玉安  朱开元 《轧钢》2014,31(1):1-4
介绍了一种新型带钢连续还原退火炉,其适用于热轧带钢的还原除鳞和冷轧带钢的退火处理。该连续还原退火炉由加热还原段炉体、冷却段炉体和炉体间连接通道组成。加热还原段炉体及冷却段炉体均呈“回”字型结构,带钢在炉膛内回转走行,弯曲曲率小,不易跑偏。该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储料能力强、建设成本低、产品表面质量高,并且能同时满足金属带钢的还原除鳞和退火处理,和传统的退火炉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杨果煜 《热处理》2015,(3):53-56
对严重影响钢板表面质量的钢板表面"水波纹"缺陷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氧化铁皮清除不净,高压水喷嘴搭接不好,轧辊硬度偏低,预矫直机压力过大,都会导致水波纹缺陷的产生。通过采取降低钢坯加热温度、更换轧辊材质、提高轧辊硬度、改进高压水除鳞方式及结构、降低预矫直机压力等措施,有效抑制了钢板表面水波纹缺陷的产生,提高了钢板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20.
TWIP钢中由于含有大量的Mn、Si、Al、V等合金元素,导致钢板在退火过程中表面产生大量氧化物,严重影响了其连续热浸镀锌性能。采用热力学计算方法,在考虑元素的实际活度的基础上,预测了露点、退火温度、退火气氛氢气含量对表面氧化物形成情况的影响,预测结果将对提高TWIP钢镀锌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