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75SiFe孕育和REMg变质对金属型铸造高Ni-Cr铸铁铸态和回火态的组织与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75SiFe孕育处理使石墨析出数量增多,增加了奥氏体+石墨的共晶体数量,石墨片长度增加,而板条状碳化物数量减少。REMg变质促进点球状石墨析出,石墨析出数量减少,碳化物转变为断网分布,即呈岛状和骨骼状,高冷却速度弱化REMg的变质作用。75SiFe孕育回火处理促进奥氏体分解,回火后残余奥氏体较多。75SiFe孕育降低高Ni-Cr铸铁的铸态和回火态硬度,而REMg变质可略提高高Ni-Cr铸铁的铸态和回火态硬度。  相似文献   

2.
采用75SiFe孕育与REMg变质处理金属型铸造高Ni-Cr铸铁,研究了微观组织对高Ni-Cr铸铁热疲劳和热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550℃的高温磨损试验中,75SiFe孕育、REMg变质高Ni-Cr铸铁的磨损失重量随载荷的增大呈线性增长,在载荷相同的条件下,REMg变质试样的磨损失重小于75SiFe孕育试样,表现出较好的抗高温磨损性能,高Ni-Cr铸铁的高温磨损机制为氧化粘着磨损和接触疲劳磨损。(2)75SiFe孕育试样热裂纹垂直长度为15.49 mm,优于REMg变质试样热裂纹垂直长度17.69 mm,抗热裂性能较好。75SiFe孕育试样热裂纹在片状石墨尖端处基体组织内萌发,沿奥氏体和莱氏体界面扩展;REMg变质试样热裂纹在碳化物内萌生,并在碳化物内传播,造成碳化物破碎。  相似文献   

3.
热处理对高铬铸铁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X-射线衍射、金像显微镜和洛氏硬度计,对不同淬火温度、保温时间以及回火后组织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高铬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70℃淬火,保温4h,200℃回火,使硬度值达到62.8HRC。随着淬火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能使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增加,转变成的马氏体中的含碳量也增加,提高基体硬度;当淬火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奥氏体中的碳含量过高,降低MS点,增加残余奥氏体,降低基体硬度。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加速了马氏体的分解和碳化物的析出,马氏体硬度下降,使高铬铸铁的硬度下降。  相似文献   

4.
改进型无限冷硬铸铁轧辊回火组织转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改进型无限冷硬铸铁轧辊不同回火温度和时间的系列回火试验,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分析手段,研究回火对铸态组织中亚稳残余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分析铸态下贝氏体在组织回火中的分解及碳化物析出行为。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型无限冷硬铸铁350℃以下温度回火后奥氏体仍然稳定存在;425~450℃温度问回火在下贝氏体针内部析出合金渗碳体,大部分奥氏体转变为上贝氏体组织;500℃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固溶温度与不同回火温度处理,研究了ZGCr17Ni2马氏体不锈钢组织及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淬火温度提高,马氏体过饱和度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在1 040℃下淬火时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莱氏体,淬火硬度达到最大值57,继续提高淬火温度,马氏体粗化,硬度下降;回火温度在530℃以下时,回火硬度呈"马鞍状"变化,当回火温度达到600℃时回火组织转变为回火索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莱氏体+马氏体,回火硬度(HRC)降低至41。  相似文献   

6.
利用金相显微镜、洛氏硬度计等方法,研究了淬回火工艺对3.4wt%C高碳高铬铸铁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淬火温度在960~1100℃逐步升高,基体由铸态的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一次碳化物及共晶碳化物未发生转变,二次碳化物逐渐减少,残余奥氏体逐渐增多;硬度先升高后降低,在淬火温度为1050℃时,硬度达到最高值64 HRC。随回火温度在450~650℃升高,基体组织由回火马氏体逐渐转变为回火索氏体,二次碳化物增多粗化,硬度逐步降低;最佳热处理工艺为1050℃/1 h空淬+510℃/1 h空冷回火,试样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7.
高炉衬板用Cr26高铬铸铁热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淬火温度、保温时间和回火温度对Cr26高铬铸铁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优化了热处理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Cr26高铬铸铁淬火硬度随之增加;而延长淬火保温时间,淬火硬度则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三因素对Cr26高铬铸铁热处理后力学性能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淬火温度、回火温度、淬火保温时间.最佳热处理工艺为1 000℃×2h,风冷+260℃×2h,空冷,对应Cr26高铬铸铁力学性能为:HRC 59.5,a_k=8.0J·cm~(-2),组织为马氏体+M_7C_3,碳化物+二次碳化物+残余奥氏体.  相似文献   

8.
程巨强  高兴明  王先武 《铸造》2006,55(1):82-85
研究了铸态和不同正火加热温度和不同温度回火KmTBCr28铸铁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KmTBCr28铸铁随着正火温度的提高,冲击吸收功逐渐提高,正火温度为1040℃时,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冲击吸收功;正火后回火,随回火温度提高,硬度有降低的趋势,冲击吸收功在100℃回火出现峰值,500℃回火出现铸铁回火脆性;KmTBCr28铸铁铸态可获得HRC54~57,AK=3.2~4.0J;奥氏体化加热温度为1040℃时,空冷100~200℃回火,铸件可获得HRC63~65,AK=4.3~4.5J。铸态及热处理态的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FeCr)7C3型碳化物组成。  相似文献   

9.
不同热处理对一种高铬铸铁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X射线衍射(XRD)、磁性法和透射电镜(TEM)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对一种含Mo、Cu高铬铸铁的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铬铸铁亚临界处理和去稳处理中,基体会以二次碳化物的形式析出过饱和的碳和合金元素,残余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在亚临界处理中,处理温度越高,马氏体转变越快;在去稳处理过程中,当温度为1000℃时残余奥氏体量最少,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残余奥氏体反而增多。二次碳化物析出的顺序是首先析出颗粒状的(Fe,Cr)23C6,然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Fe,Cr)23C6发生原位转变为M3C,基体部分转变为珠光体。  相似文献   

10.
Cr8Mo2SiV钢二次硬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硬度计SEM,EDS,TEM和XRD研究了经深冷处理和未经深冷处理Cr8Mo2SiV钢的回火硬度、残余奥氏体含量和碳化物析出行为.结果表明,Cr8Mo2SiV钢经1030℃淬火后,二次硬化峰值硬度出现在回火温度为520℃.深冷处理能够显著减少残余奥氏体含量,进而提高二次硬化峰温度之前的回火硬度,并使二次硬化峰向低温区移动20℃.在520℃回火处理,Cr8Mo2SiV钢的回火硬度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线性降低.Cr8Mo2SiV钢的二次硬化是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和Mo_2C的析出前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残余奥氏体的作用更大.Mo_2C的析出前期合金元素Mo和C形成[Mo-C]偏聚团的G.P.区,随回火时间延长,Mo_2C析出并长大,均匀弥散分布于基体中.  相似文献   

11.
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显微硬度计和磨损试验机等研究了含钴高钒高速钢经1050℃风冷淬火后在不同温度回火保温不同时间后的组织演变、硬度和耐磨性。结果表明:在不同回火温度下,含钴高钒高速钢中均有MC和M2C型二次碳化物析出,并在基体中均匀分布。当回火温度为400℃时,含钴高钒高速钢中含有少量残留奥氏体;当回火温度超过500℃,残留奥氏体消失;随着回火温度升高,马氏体发生分解,600℃回火后,孪晶马氏体已完全分解。含钴高钒高速钢经500℃回火后硬度达到峰值,磨损量最小,耐磨性最好,回火温度继续升高后,硬度大幅度下降。在500℃回火时,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含钴高钒高速钢的马氏体分解量增加,保温16 h后,马氏体已完全分解,基体显微硬度明显下降,由于二次碳化物析出的强化效应,导致回火保温时间增加对其宏观硬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残余奥氏体量对高钒高速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改变高钒高速钢淬火加热温度和回火温度获得不同残余奥氏体量,研究了残余奥氏体量对硬度、冲击韧性和磨粒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加热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量增加;回火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量减少。随残余奥氏体量增加,硬度呈二次曲线状先升高后降低,冲击韧性近似直线升高,磨损量呈二次曲线状先下降后升高。残余奥氏体量为20%~40%(vol%)时,高钒高速钢的硬度高,冲击韧性适中,磨粒磨损耐磨性最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洛氏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淬火水温和回火温度对斜轧磨球用60Si2CrVA钢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淬火水温越高,60Si2CrVA钢的针状马氏体含量越少,残留奥氏体含量越多,硬度越高;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60Si2CrVA钢的微观组织由回火马氏体转变为回火屈氏体,硬度下降。综合表明,斜轧磨球用60Si2CrVA钢在20 ℃水温淬火,200 ℃回火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硬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热膨胀仪、洛氏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弹簧钢55SiCr的组织和相变点以及残留奥氏体和碳化物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结果表明:55SiCr弹簧钢淬火后残留奥氏体以块状分布在基体上;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残留奥氏体减少并呈粒状和薄膜状分布;C在残留奥氏体中富集,使其稳定性增强;Si抑制了碳化物的析出,提高了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低温回火时,Si延缓了渗碳体析出;高温回火时,C原子扩散速率提高,促进渗碳体析出,引起体积的收缩。慢速加热回火时,C有足够的时间扩散,从而促进渗碳体的形成,使渗碳体的形成温度提前;快速加热回火时,C来不及扩散,抑制了渗碳体的析出。回火加热速率一样时,试验钢的硬度随回火温度的提高而下降。当回火温度为400 ℃时,硬度值最大为51 HRC;当回火温度为650 ℃时,硬度值最小为37 HRC。当加热速率为0.1 ℃/s时,硬度值最小为33 HRC;当加热速率为200 ℃/s时,硬度值最大为40 HRC。  相似文献   

15.
研制了一种堆焊支承辊的药芯焊丝,对其焊态及不同回火处理条件下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并对其相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其表面宏观硬度.结果表明,焊态下堆焊金属显微组织由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少量碳化物组成,当回火温度达到520℃后,残余奥氏体分解完全,堆焊金属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少量碳化物;由于二次硬化作用,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堆焊金属硬度先上升后下降,当回火温度为520℃时,硬度达到最大值HRC 54;堆焊金属在500℃的抗回火性能最好,在500℃回火条件下,保温时间延长到48 h时,其硬度仍保持为HRC 47,可以满足支承辊堆焊后的使用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离心铸造变质无限冷硬铸铁轧辊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变质无限冷硬铸铁轧辊的铸态组织是贝氏体+碳化物+少量马氏体+极少量残余奥氏体+蠕虫状石墨。经热处理后,变质无限冷硬铸铁轧辊组织中少量的残余奥氏体几乎消失,贝氏体数量明显增多。随着回火温度升高,试样的硬度降低,冲击韧度先升高后下降。250℃回火时,试样具有最优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对挖泥船泥浆泵叶片用高铬铸铁的热处理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奥氏体化温度分别为800、900、1000和1100℃下保温3 h 后空冷,高铬铸铁硬度随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1000℃淬火时的硬度最高;在1000℃分别保温1、2、3和4 h后空冷,发现保温2 h铸铁的硬度达到峰值;对1000℃×2 h空冷的铸铁试样分别在250℃和450℃回火2 h,发现回火硬度均有小幅提高,但250℃回火的试样冲击性能显著提升,冲击吸收能量达到4.13 J。该叶片材料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1000℃×2 h空冷淬火+250℃×2 h回火,用该工艺热外理叶片可获得弥散分布的M7 C3型碳化物+二次碳化物+回火马氏体基体及少量残留奥氏体组织,抗泥沙磨损能力提高了34.41%。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HJ低合金高速钢在各种回火规范下的力学性能和组织.结果表明:HJ高速钢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量逐渐减少,硬度先上升,540℃时达二次硬化峰值;随回火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硬度下降,这是二次碳化物的聚集长大导致的.540℃×4h回火4次残余奥氏体进一步减少,硬度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对高镍铬钼铸铁合金进行了回火处理实验,研究了回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合金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组织中的碳化物形成网状结构,二次碳化物弥散析出,残余奥氏体减少,下贝氏体转变充分,提高了合金的硬度和硬度均匀性;随着回火温度继续升高,碳化物粗化、二次碳化物减少以及贝氏体粗化又导致了合金硬度的下降;随着一次和二次回火保温时间的增加,碳化物变得更加连续,二次碳化物颗粒弥散分布,提高了合金硬度和硬度均匀性,但是随着保温时间延长,碳化物和贝氏体都变得粗化,导致了合金硬度又下降。  相似文献   

20.
彭渝丽 《热加工工艺》2006,35(22):58-60
研究了回火工艺对新型贝氏体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G30CrMn2Si2Mo正火低温回火后的组织是由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新型贝氏体组织,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组织由新型贝氏体组织逐渐转变为典型贝氏体组织;250℃×1 h回火后,材料具有较好的强韧性配合,在450~550℃回火出现回火脆性,其原因与回火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的分解、碳化物析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