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辊薄带连铸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祖齐  邢长虎  翟启杰 《铸造》2001,50(9):518-521
双辊连铸技术是一种新型近终形连铸技术,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本文综述了该项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介绍了侧封、轧辊运行状况和工艺参数等双辊连铸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及研究热点。双辊连铸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不铸钢薄带的连续铸造生产、其它高合金特种钢双辊连铸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也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2.
针对三铰链点结构型式扇形段存在的不足之处,研发了无间隙辊缝调节扇形段,并在连铸生产中进行了应用。在研发过程中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和样机的测试,掌握了扇形段强度、刚度及倾动对辊缝精度的影响,并提出补偿措施,达到对扇形段辊缝精确控制的目的。新扇形段辊缝精度较铰链点结构型式扇形段有显著提升,在线辊缝精度达到±0.5 mm以内,消除了二冷导向段锯齿形辊缝现象,使辊缝收缩更平滑。在动态轻压下实施过程中,消除了辊缝升降过程中的累计误差,能够对扇形段的弹性变形量进行补偿,对压下量的控制更精确。扇形段在生产中辊缝控制更稳定,维护更方便。  相似文献   

3.
连铸板坯切分轧制力矩的上界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上界定理计算连铸板坯在切分轧制成品孔型中的轧制力矩。在计算过程中 ,将楔形辊面看作平辊组合 ,通过积分方法用平辊速度场计算轧制过程中的各项功率 ,得出与实测值近似的计算值 ,为现场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连铸坯微裂纹对钢管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才安  莫礼隆 《钢管》1992,(2):39-44
研究了连铸坯微裂纹在二辊斜轧穿孔和二辊冷轧过程中的变化。实验表明,微裂纹不能焊合,只能扩大;连铸坯的纵裂和中心裂纹导致钢管内折和外折缺陷;连铸坯横裂冷变形后衍变成人字形裂纹。  相似文献   

5.
双辊薄带连铸技术作为一种有潜力的镁合金板带材生产技术,其研究开发正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本文总结了镁合金双辊薄带连铸技术的研究概况,尤其是镁合金双辊薄带连铸工艺开发、薄带组织和性能研究以及薄带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了该技术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双辊连铸铝合金薄带工艺凝固过程的基础上,基于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建立双辊连铸铝合金薄带凝固的异质形核、枝晶尖端的生长动力学(KGT)、柱状晶向等轴晶生长的转变(CET)的解析模型,同时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CA)的双辊连铸铝合金薄带凝固组织的仿真模型,为双辊连铸薄带凝固组织形成的仿真模拟奠定基础,从而为双辊薄带连铸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利用铝合金双辊薄带连续铸轧组织凝固过程验证了数学模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双辊式薄带连铸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倪思康 《上海金属》1994,16(2):13-19
进行了双辊法薄带连铸的试验研究。阐述了双辊连铸机浇注系统的研究结果、工艺参数对连铸的影响,以及18—8不锈钢薄带坯的凝固组织和冷轧特性,该工作为薄带连铸的中间生产机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双辊连铸铝合金薄带工艺凝固过程的基础上,运用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并运用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了双辊连铸铝合金薄带凝固的异质形核、枝晶尖端的生长动力学、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CET)的解析模型,同时建立了基于元胞自动机(CA)的双辊连铸铝合金薄带凝固组织的仿真模型,为双辊连铸薄带凝固组织形成的仿真模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板坯连铸现场调查分析,研究连铸过程中发生的滞坯事故,在使用环境、工作磨损状态、堆焊原理等方面分析了连铸机1#冷却段辊系的失效形式,并提出了对策,为长寿命连铸辊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介绍辊缝收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辊缝收缩技术在安钢板坯连铸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姚曼  王旭东 《连铸》2011,(Z1):423-427
铸机拉速与铸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强烈依赖于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水平,不断对过程检测与控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和促进现代高效连铸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结晶器过程监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以高度的集成化、智能化和可视化为目标,本文综述了我们在结晶器监控技术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开发的系统集成了结晶器传热、润滑和摩擦行为的实时监测和可视化等高端功能,对其中主要的方法和应用成效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2.
陶金明  蔡娥 《连铸》2011,(Z1):23-27
自我创新是中国连铸技术发展的根本途径。一直以来,冶金工作者们都在探索新技术开发之道,希望克服纯理论研究严重脱离现实,实际应用开发又严重缺乏理论支撑的现状。中冶连铸的的研发机构,致力于在工程实际基础上进行连铸新技术开发,如今已经生产出了一系列连铸相关技术,这些技术经过实际工业化应用的反复锤炼,已被客户证明是先进,实用,易用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13.
翟卫江  胡道峰  王端军  张悦  唐萍  文光华 《连铸》2011,(Z1):327-332
针对南钢方坯连铸45#钢铸坯裂纹及钢件加工裂纹问题,分析得出钢中的氧化物夹杂和凝固过程硫化物偏析形成的大颗粒硫化物夹杂,及连铸过程二冷段大的温度回升是造成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优化连铸二次冷却制度、控制转炉终点碳含量、LF炉提前造还原精炼渣、保证足够的软吹时间、加强保护浇注措施,控制了45#钢生产的铸坯质量,有效的避免了加工开裂。  相似文献   

14.
蔡开科  孙彦辉  韩传基 《连铸》2011,(Z1):288-298
为满足用户对产品质量越来越严格要求,生产价格便宜高质量产品是人们追求目标。而轧制产品质量是与连铸坯缺陷紧密相联系的。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在连铸过程中铸坯的表面缺陷、内部缺陷以及铸坯夹杂物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止铸坯缺陷产生应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提高铸坯质量。  相似文献   

15.
黎建全  李桂军  张健  陈登富 《连铸》2011,(Z1):392-395
分析了钢液成分、过热度及二次冷却对HRB400钢连铸过程中缩孔形成的影响,并通过跟踪实际生产来分析导致HRB400产生缩孔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HRB400钢的成分特征使得在凝固过程中柱状晶发达,钢液粘稠,在此情况下使得在凝固末期补缩困难,是导致缩孔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侯自兵  成国光 《连铸》2011,(Z1):306-311
在前人研究成果与实际连铸坯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连铸方坯中心区域宏观偏析定量化模型。该模型认为连铸方坯中心区域宏观偏析的形成过程概括为"凝固组织的确定"与"中心区域宏观偏析的形成"两个区域,并且将第二区域分为枝晶间液相的流动与重熔的发生、负偏析区的出现、中心线偏析的最终形成三个阶段。同时,对某工厂实际连铸坯进行了相应的定量化模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要改善此连铸方坯中心区域宏观偏析的程度,最好在中心线位置处的固相率为0.76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要想改变连铸坯的凝固组织,最好在中心线位置处的固相率为0.38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连铸38CrMoAl钢夹杂物类型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通过对电炉、LF炉、VD炉脱氧制度的优化以及连铸过程防止钢液二次氧化,有效减少了钢中Al2O3类型非金属夹杂物。优化工艺后生产的38CrMoAl钢连铸炉数达到9连浇,夹杂物废品率<1%。  相似文献   

18.
刘伟芳 《连铸》2011,(Z1):149-152
连铸相对于模铸的优越性之一就是其连续浇铸提供优质铸坯的特性。水口堵塞一直是困挠连铸生产的顽症,其直接影响就是造成浇铸提前结束,另外连浇炉数的减少也降低了铸机生产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为了解决此技术难题,结合本钢生产实际,研究了经常出现水口堵塞的低硅低碳钢的相关工艺,着重对精炼、连铸工序进行调查、分析,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连铸可浇性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谦  鲁永剑  何生平 《连铸》2011,(Z1):484-488
使用含TiO2较高的原料或人为地在保护渣中加入TiO2,可以降低结晶器内渣膜的传热能力,但是该类渣在现场长期使用后会出现连铸粘结和漏钢比例大幅上升的情况,造成这一问题的可能原因是该类保护渣在熔化过程中形成了TiC、Ti(C、N)等高熔点物质,从而引起粘结漏钢。本文通过热力学计算以及实验室研究证实了在含TiO2保护渣使用过程中生成TiC等高熔点物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龙潇  何生平  王谦 《连铸》2011,(Z1):49-53
在包晶钢板坯连铸生产过程中,通常使用结晶性能较强的高碱度保护渣以减小渣膜传热量,但易引起摩擦力增大的问题。通过计算和实验,模拟讨论了高碱度保护渣析晶后液渣膜成分和粘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枪晶石的析出,剩余液渣膜碱度降低、粘度增大,特别是析出量超过40%之后这种趋势更加突出。为此提出通过提高保护渣原始碱度以减小析晶对液渣膜粘度性能影响的研究思路,并初步讨论了提高碱度后保护渣的粘度特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当碱度大于1.3时,熔渣粘度明显减小,且粘温特性相对稳定。可为高拉速包晶钢板坯连铸保护渣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