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峰时效前对2297铝锂合金试样施加不同变形量的预拉伸,利用慢应变速率拉伸 (SSRT)、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透射电镜 (TEM) 等手段,研究峰时效前不同预拉伸量对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组不同预拉伸量的样品经过峰时效处理后,预拉伸量为5%的样品应力腐蚀敏感因子为5.9%,抗应力腐蚀性能最好;预拉伸量为12.5%的样品,应力腐蚀敏感因子为41.4%,抗应力腐蚀性能最差;随着预拉伸量的增加,晶粒尺寸差逐渐减小,晶粒内部针状T1相析出量逐渐增大,并且不断细化;T1相的尺寸、数量以及分布的均匀性这3种因素的匹配度对合金强度及抗应力腐蚀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拉伸试验机、腐蚀试验箱、DSC以及TEM等手段对淬火后预拉伸处理并自然时效至稳定状态的铝锂合金薄板的拉伸性能、腐蚀性能、时效响应特征以及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6%范围内,合金的屈服强度随预拉伸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预拉伸量低于3%时,合金的抗拉强度随拉伸量增加逐渐降低,在3%~6%范围内,抗拉强度趋于平稳;随预拉伸量增加,合金由明显的晶间腐蚀转为点蚀,T34状态点蚀深度最小,约为0.03 mm;预拉伸改变了合金的时效响应特征,使合金在100℃附近的吸热峰向高温移动,180℃及260℃附近的放热峰向低温区移动.淬火后的预拉伸在增加晶内位错密度的同时,抑制了d'相在晶内和晶界的析出,预拉伸量越大,晶内及晶界d'相的数量越少.位错及析出相的共同作用影响了合金的拉伸及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高应变速率冲击载荷下预压缩轧制态AZ31镁合金的退孪生行为与动态力学性能,将原始试样沿轧制方向(RD)进行真应变为4%的准静态预压缩,引入大量的■拉伸孪晶。利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SHPB)装置对原始及预压缩AZ31镁合金样品沿板材法向(ND)进行应变速率为700、1000、1300和1600 s-1的高速冲击实验,并利用EBSD技术对原始试样、预压缩试样以及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冲击试样进行微观组织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原始试样,预压缩AZ31镁合金试样内的基面织构强度明显减弱并形成c轴与RD平行的孪晶织构,由于拉伸孪晶界对母晶粒的分割作用使得平均晶粒尺寸明显降低。预压缩AZ31镁合金试样沿ND高速冲击时的主要变形机制为退孪生,随着冲击应变速率的增大,孪晶织构逐渐恢复至初始的强基面织构,孪晶面积分数和孪晶平均厚度均逐渐降低,平均晶粒尺寸逐渐增大。此外,沿ND冲击原始试样相比于预压缩试样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低的塑性,且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预压缩试样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应变速率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在室温下对AZ31镁合金板材分别沿与挤压方向成0°,30°,45°,60°和90°5个方向进行了预拉伸变形,之后研究了其微观结构和预变形后板材的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角度的增加,孪晶数量也随之增加,孪晶量多的镁合金板材(~52%)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这主要是因为拉伸孪晶引入的更多晶界,使合金的微观结构更为均匀,从而可以抑制腐蚀行为产生。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室温下对AZ31镁合金板材分别沿与挤压方向成0o, 30o, 45o, 60o和90o五个方向进行了预拉伸变形,之后研究了其微观结构和预变形后板材的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角度的增加,孪晶数量也随之增加,孪晶量多的镁合金板材(~52%)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这主要是因为拉伸孪晶引入的更多晶界,使合金的微观结构更为均匀,从而可以抑制腐蚀行为产生。  相似文献   

6.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剥落腐蚀实验以及慢应变速率拉伸实验研究时效处理制度对7A55合金预拉伸板材析出相特征、电导率和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651峰时效态,7A55合金的晶内析出相主要为细小、弥散分布的GP区和η′相,晶界析出相呈连续分布,在T651状态合金虽然具有最高强度,但剥落腐蚀倾向严重,应力腐蚀敏感性最大;T7351时效态晶内析出相主要为短棒状的粗大η相,晶界析出物呈粗大、非连续分布,此时虽然耐腐蚀性能最好,但强度损失很大;T7651、T7451时效态晶内既存在与基体半共格的η′相,又存在与基体不共格的η相,晶界析出相比较粗大且析出相之间的间距增大,呈断续分布,因此,在T7651和T7451状态,合金强度损失不大,而耐蚀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Effect of La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Z91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镁合金AZ91D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La时, 合金在常温下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增大了21%和101.2%, 并且腐蚀速率下降为原AZ91D的47.2%。其中力学性能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加入La后形成了(Al, Mg)11La3强化相,同时, 细化了相。耐蚀性的提高则是由于La的加入形成了具有类网状结构的相, 这种类网状结构的相能有效地抑制腐蚀过程的进行, 从而提高了镁合金的耐蚀性。当La加入量进一步增大时, 合金力学性能缓慢增大,但其耐蚀性却明显降低, 特别是当La达到2%时,合金的腐蚀速率甚至高于原合金的腐蚀速率。这主要是由于过多的La导致镁合金基体相的Al含量大大降低, 从而降低了镁合金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激光冲击强化(LSP)对镁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电子万能拉伸机和显微硬度测试仪研究AZ31和AZ80D-T6镁合金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经LSP处理后,AZ80-T6和AZ31合金的抗拉强度分别增加4.6%和15.7%,其表层硬度分别增加22.7%和31.8%;AZ31合金激光冲击强化效果比AZ80D-T6合金的更加显著,激光冲击产生高幅残余压应力和高密度孪晶以及细小片层状、短棒状或动态析出β相,晶粒细化形成超细晶,并讨论预时效β析出相对镁合金激光冲击强化的影响和拉伸断口特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不同固溶处理温度下Mg-2Nd-2Gd-0.3Sr-0.2Zn-0.4Zr镁合金的显微结构,采用析氢和质量损失法测试了合金在模拟体液中的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合金中共晶相含量减少,且由相对连续分布转变为不连续性分布,晶粒有所长大,晶粒内部针状析出相增多;合金在模拟体液中的腐蚀速率顺序为540℃495℃525℃510℃,并呈均匀腐蚀,表明当合金中共晶相连续分布时,耐蚀性能较好,当共晶相不连续分布时,共晶相含量越少合金的耐蚀性越好,且其含量和分布对合金腐蚀方式没有明显影响,而晶粒内富Zr析出相增加了合金局部腐蚀倾向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OM、XRD、TEM、DSC、Vickers硬度计和拉伸试验机等研究了拉伸预变形诱发{332}113孪晶与随后时效析出等温w相对不同O含量(0.1%~0.5%,质量分数)β型Ti-15Mo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合金中O含量的增加,机械孪晶的形成以及等温w相的析出受到了抑制,且拉伸预变形诱发孪晶对等温w相析出的影响较小。经拉伸预变形和随后时效处理,低O含量合金呈现出较高的屈服强度和较好的均匀伸长率,而高O含量合金发生脆性断裂。孪生与位错滑移的耦合塑性变形使得低O含量合金呈现出良好的强度和塑性匹配,其高的屈服强度主要受位错滑移主导,良好的均匀伸长率主要归因于预变形诱发孪晶的静态晶粒细化以及后续孪生变形导致的动态晶粒细化效应。这些结果表明,通过对合金元素O的有效利用,以及合理的预变形与热处理制度,能够改变塑性变形方式和相析出行为,从而在较大范围内调控β型钛合金的强度和塑性匹配。  相似文献   

11.
孙维连  安广  孙铂  王会强  李新领 《表面技术》2012,41(2):47-49,78
采用中频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镜面不锈钢板上制备了ZrN薄膜,通过改变镀膜时间控制ZrN薄膜的厚度。用色差仪测定了不同厚度ZrN薄膜的L*,a*和b*值,绘制出不同厚度ZrN薄膜的L*,a*和b*值的变化曲线图,得出膜层厚度对薄膜色度的影响规律:膜层厚度低于63.7nm时,随着膜层厚度的增加,L*和a*值无变化,b*值呈线性递增,且颜色逐渐趋于金黄色;膜层厚度高于63.7nm时,随着膜层厚度的增加,薄膜颜色坐标未有明显变化,颜色为稳定的金黄色。  相似文献   

12.
FeCl_3溶液中影响Cu蚀刻速度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喷蚀的方法,研究了Cu在2.5mol/LFeCl3溶液中影响蚀刻速度的几个因素。用XRD方法分析了Cu蚀刻表面的成分,证实了蚀刻过程中CuCl钝化膜的形成;研究了蚀刻速度随蚀刻时间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初步的解释;同时研究了蚀刻液中不同氯化物添加剂对蚀刻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不是影响蚀刻速度的唯一因素,不能排除阳离子的影响;同时对蚀刻液的溶铜能力及失效蚀刻液的再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磁控溅射沉积参数对硼碳氮薄膜沉积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三元硼碳氮(B-C-N)薄膜,通过改变靶功率、基体偏压、沉积温度和励磁线圈电流,在相同沉积时间内得到不同厚度的薄膜.采用纳米压入仪分析了沉积参数改变对B-C-N薄膜沉积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低靶功率和高励磁电流的条件下沉积的薄膜,随着靶功率和励磁电流的增加薄膜沉积速率呈线性增长;薄膜的沉积速率随基体偏压的增加呈抛物线状下降;薄膜的沉积速率受基体是否升温影响很大,而受基体所加温度大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Typical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 devices with triphenyldiamine derivative (TPD) and tris-(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 (Alq3) as the hole transport layer and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respectively, have been fabricated. The EL properties as a function of the deposition rate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a TPD deposition rate of around 0.2–0.3 nm/s is the optimum for the maximum luminous efficiency. The optimum deposition rate of Alq3 is 0.3–0.4 nm/s.  相似文献   

15.
铝/聚合物薄膜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其应变速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铝/聚合物薄膜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变化规律。实验得出铝/聚合物薄膜和组分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采用不同的拉伸速率对复合材料加载,分析了加载速率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Q235钢在模拟某油田采出液中形成的表面产物膜,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观察其表面形貌,通过X射线(XRD)和能谱分析产物膜的组成,用失重法测定并研究表面垢的生长对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Q235钢在50℃的试验溶液中形成的表面产物膜有三层结构,外层FeCO3晶体较疏松,内层FeCO3晶体较紧密,中间层介于二者之间,表面膜的主要成分为铁的碳酸盐。试验前3天腐蚀速率最大为0.1531mm/a,随着第一层膜的形成以后腐蚀速率开始下降,24天时形成沉积膜腐蚀速率降到最低为0.0259mm/a,腐蚀至34天时,由于形成的第三层膜比较松散,腐蚀速率开始回升,34天后腐蚀速率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7.
针对溅射离子镀离化率低及多弧离子镀易产生微米级熔滴喷溅这一长期制约离子镀技术发展的难题,依据金属靶材内部电子在通过电阻值较大的组织缺陷处会导致该区域温度上升的焦耳热效应和金属表面高温下电子热发射等物理学现象,建立以离子碰撞和靶材热发射为脱靶机制的新型微弧离子镀技术。通过氩离子的轰击动能和金属靶材内电流的焦耳热效应共同促使靶面缺陷处温度迅速上升,增加了该区域内电子和原子的动能使其能够克服表面势垒从靶材表面大量逸出。等离子区内靶材原子和电子数量的增加提高了镀料粒子的碰撞离化率,且靶面未出现明显电弧避免了靶材表面的熔融喷溅,从而获得高离化率和高密度的镀料粒子。实验结果表明:微弧离子镀技术制备的TiN薄膜具有致密的结构、良好的表面质量、较高的显微硬度、较强的膜基结合力和良好的抗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Cl-对CO2环境下的碳钢腐蚀影响,通过挂片失重实验、腐蚀产物膜形貌观察和腐蚀电化学测试,从多角度分析了Cl-对CO2环境下的碳钢腐蚀影响规律.失重实验表明,20#低碳钢的腐蚀速率随氯离子浓度的增大,出现先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趋势.从腐蚀形貌观测的结果来看,腐蚀产物膜产生由疏松到致密的变化.腐蚀电化学测试则反映出随着Cl-浓度的增大,扩散控制作用逐渐增强以及试样表面活化面积不断的减少.  相似文献   

19.
微波等离子体法合成的金刚石薄膜质量好,但常规小型微波等离子体沉积金刚石薄膜速率低,为此,本实验在H2-CH4系统中引入CO2来提高金刚石薄膜的沉积速率。研究了不同碳源体积分数、功率、压力对沉积速率、金刚石形貌、电阻率的影响。其规律是随着碳源体积分数的增加,金刚石膜的沉积速率增加;随着压力的增加,生长速率呈现一个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功率的增加,也存在一个先增后降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碳源体积分数对沉积速率影响最大。综合各种因素,得到在H2+CH4+CO2的条件下沉积金刚石薄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碳源体积分数为0.63%;C/O=1.086;功率为490W;压力为5.33kPa。引入CO2使沉积速率得到提高,为常规方法沉积速率的3倍左右,表明引入CO2是一种提高沉积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Ti-N薄膜颜色和硬度及其结合强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封闭磁场非平衡磁控溅射离子镀膜技术,该变溅射偏压、氮气流量等参数,分别在304不锈钢基体和载玻片基体上沉积多彩Ti-N薄膜。用努氏硬度、划痕法和球坑法分别评价Ti-N薄膜的显微硬度和结合强度等性能。结果当偏压和溅射电流分别为-60 V和2 A时,将反应气体氮气流量从3sccm逐渐增加到20sccm,Ti-N薄膜颜色依次发生从"淡黄-金黄-红黄-紫红-金黄"的循环变化趋势。薄膜的硬度随氮气流量的增加在601~700HK之间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膜基结合普遍较好。当氮气流量和溅射电流分别为10sccm和2 A时,将负偏压从-50 V逐渐增加到-120 V,薄膜颜色从淡黄色变成金黄色,膜基结合强度较好。硬度随偏压的增加变化不明显。结论影响Ti-N薄膜颜色的主要因素为氮气流量,偏压也可以轻微地改变薄膜颜色,但对薄膜性能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