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阐述了UUV的布放回收工作对UUV自身安全及作业能力的重要性。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水面舰艇布放回收系统的演变趋势,概述了各种布放回收系统的动作原理、过程优缺点和使用要求,指出了UUV布放回收技术的发展方向,探讨了水面布放回收UUV的关键技术。介绍了潜艇布放回收AUV的3种方式以及优缺点分析;提出了集成化设计的思想以及UUV应设计标准制式或系列化的自动对接定位装置等观点。  相似文献   

2.
军用UUV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UUV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水下作战力量,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作战平台,受到各国海军的关注.详细论述了UUV发展现状及其使命任务的情况下,结合潜艇武器系统的特点就军用UUV的组成、布放与回收、作战使用模式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指出,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UUV作为信息网络的节点,必然是信息网络系统中的关键设备以及水下系统的关键探测和攻击装备.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非核动力潜艇+UUV(Unmanned Udersea Vehicle,无人水下航行器)"作战系统的组建,详细介绍了UUV的分类、执行任务对UUV体积和数量的要求、UUV级别与执行任务的对应关系,研究了"非核动力潜艇+UUV"作战系统的构成、执行任务类型和使用原则。系统可大大提高非核动力潜艇的战斗性能,拓展非核动力潜艇的使用范围,提高自身在与敌方核动力潜艇、非核动力潜艇、水面与空中力量对抗中的生存与获胜概率。  相似文献   

4.
技术成熟度评估方法及其在水下战装备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有效降低装备研制的技术风险,技术成熟度评估一直是装备采办中令人关注的问题,它提供了一种解释特定技术成熟度的客观方法,其目的是简明扼要地表达了特定技术的开发状态和技术风险。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国外装备技术成熟度的分级、对应的研发阶段以及已经应用的评估方法,分别从武器装备采办、UUV、声纳、鱼雷以及潜艇作战系统五方面给出了技术成熟度在水下战装备领域中的应用示例,并讨论了有关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5.
潜艇与智能无人水下航行器协同系统控制体系及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圣洁  康凤举  韩翃 《兵工学报》2017,38(2):335-344
无人作战是未来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当下无人水下航行器(UUV)的智能水平有限,造成UUV编队在水下网络中心战(UWNCW)中的应用具有局限性。针对以上问题,将人的智能引入智能UUV编队,形成一种潜艇与智能UUV结合的协同系统,分析了系统的优点及复杂性,并对系统的控制体系结构及决策问题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对系统在突发威胁情况下的航迹规划过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潜艇与智能UUV协同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避障并能躲避突发威胁,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维护海洋权利,应对可能出现的局部海上冲突,把握海军水下装备的未来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针对近年来美军的水下无人航行器发展状况及其对美海军作战思想影响开展了研究。介绍了美国水下无人航行器(UUV)的发展历程,将UUV分为便携型、轻型、重型、巨型和特种五个部分展示了近年来美国水下无人航行器发展概貌,并对UUV发展对美国水下装备体系(包括潜艇和海底监听网)带来的改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近三十年来水下无人航行器发展的关键节点。对比分析了这些年来美国海军作战思想的发展演化过程,总结了UUV发展对美国海军作战思想的影响,并由此得出一方面需大力发展水下无人航行器及其相关技术,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海军作战思想的转型、搭建和完善,进一步牵引UUV技术发展,以适应时代潮流,赢得未来战争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水下无人航行器(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UUV)装备作战效能,对其进行分析。根据某型 UUV 装备的特点,结合ADC 和AHP 建立可用性、可信性和固有能力矩阵模型,并开展UUV 装备作战效能定量评 估。结果表明:该分析可作为评估UUV 装备作战效能的参考,也可为后续UUV 装备建设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李婧  陈浩 《兵工自动化》2012,31(11):1-5
为促进部队无人水下运载器装备(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UUV)保障能力的提升,加快该型装备战斗力生成,设计UUV的保障训练考核系统。以仿真技术为基础,采用虚拟仿真训练与实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对UUV装备的技术准备过程实现模拟训练和考核,从系统的功能和特点出发,研究军用UUV保障训练考核系统的硬件和网络结构,并进行实体建模。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最大程度地提高了UUV保障训练考核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实现了对训练考核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为保障流程的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装备的保障训练和考核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立川  刘明雍  徐德民  严卫生 《兵工学报》2009,30(12):1674-1678
多水下无人航行器( UUV)协同导航定位技术是解决海洋中间层水下导航问题的重要途径,研究了主从式多UUV基于水声传播延迟的协同导航定位问题。主从式导航结构中,主UUV内部装备高精度导航设备,从UUV内部装备低精度导航设备,外部均装备水声装置测量相对位置关系,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融合内部和外部传感器信息,对从UUV进行实时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UUV的相对位置观测,可以显著提高导航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0.
UUV水下对接回收过程中,回收装置和UUV之间存在非定常流体干扰现象。采用有限体积法和非结构动网格技术,运用SIMPLEC算法及k-ε湍流模型,在笛卡尔坐标系下对UUV水下对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得到不同速度和攻角下,UUV流体动力随距离的变化规律及相应流场分布。通过UUV与远场实验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基于动网格技术的有限体积法在处理UUV水下对接过程中流体干扰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海战对潜艇通信的需求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潜艇通信手段单一,抗毁性差;隐蔽性差,通信量低;通信抗干扰和保密性能差;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对信息的需求。为保障信息化战争中潜艇的通信能力,应做到:提高甚低频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抗截获、抗摧毁能力;建立对潜应急通信系统;发展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实现对潜艇的远距离、隐蔽、实时通信;发展卫星通信系统,实现远距离、双向、高数据率通信;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潜艇通信的对抗能力和发信的隐蔽性:使用通信浮标,提高潜艇通信的隐蔽性;潜艇利用水下无人作战平台实现隐蔽、双向、高数据率通信;开发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系统,实现隐蔽、可靠、高数据率的对潜通信。  相似文献   

12.
潜艇艇载战术无人水下航行体(UUV)的军事应用要求其全局航路规划求解算法必须兼顾计算快速性与任务适应性要求。使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该问题较其他算法具有求解速度快的优势,而传统动态规划使用单一指标函数存在任务适应性不高的问题,为此提出使用指标函数排序集合的改进方法,说明了该方法的使用时机与程序实现要点。该方法用一个可变的指标函数集合代替了单一的指标函数,其程序流程与传统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初始化模块、算法模块以及一些预备工作有所不同。仿真结果证明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且在任务适应性上有明显提高,可降低整个航路规划的时间消耗。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目标空间的全局搜索理论,将无人水下航行器(UUV)艏部丰满度,流体动力与流噪声作为集成判定指标的综合一体化UUV艏部线型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针对UUV艏部外形设计的一体化设计优化模型,结合经典粘流理论、CFD算法实现了集成优化设计,针对UUV外形优化设计要求,提出了复杂外形参数化和设计变量的选取原则,并对具体算例进行外形综合仿真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模拟退火法能够有效实现对UUV期望目标的一体化优化设计,在相互制约的多种目标函数所组成的目标域中获得最优解,优化后UUV艏部流体动力和声学性能都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多水下无人航行器(multi-UUV)协同定位技术是解决海洋中间层水下导航定位问题的重要途径,针对以往multi-UUV仅靠距离量测的协同导航定位精度低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UKF)方法的UUV协同定位方法。利用从UUV的运动学方程和基于距离的量测方程建立了从UUV的导航模型,针对该非线性导航模型,采用UKF设计了导航滤波算法,避免了对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处理,实现了递推导航滤波算法,并与传统的航位推算方法进行了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从UUV能够利用该导航滤波算法进行实时定位,比传统的航位推算方法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无人水下航行器(UUV)通信时容易暴露自身目标的问题,提出了采用长波通信技术作为UUV的辅助通信手段。分析了将长波通信技术应用于UUV时的通信方式,研究了适合安装在UUV上的长波接收天线。  相似文献   

16.
周杰 《鱼雷技术》2010,18(6):414-418
为确定无人水下航行器(UUV)外挂鱼雷的最佳位置,该文首先利用UUV外挂鱼雷后的水下稳性计算,初步确定鱼雷的外挂位置,然后采用FLUENT软件计算了鱼雷不同外挂位置对整体流体动力参数的影响,根据选定的UUV最终确定其外挂鱼雷的最佳位置为UUV底端两侧,并利用SIMULINK建立空间运动性能仿真模型,对外挂位置进行了动态运动性能的仿真计算,进一步验证了最佳外挂位置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