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抢修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战伤抢修急待解决的抢修效能评估问题,在分析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战伤抢修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其抢修效能评估模型.重点对采用专家法评判的信息失真及基于群组层次分析的模糊一致性判断矩阵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导弹武器系统技术保障能力直接影响导弹部队的战斗力.为了给决策者提供合理的导弹武器系统技术保障能力评估方法,通过调查分析建立了某型导弹武器系统技术保障能力指标的层次结构,将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相结合完成权重分配和评估运算.最后,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法是可行的,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糊理论的某型导弹武器系统综合保障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婷婷  姚奕 《四川兵工学报》2007,28(2):23-25,70
通过研究某型导弹武器系统的特点,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分别建立了评估其战时和平时综合保障能力的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立了各个因素的权重,并结合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实现了对某型导弹武器系统综合保障能力的评估,完成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运用层次分析与模糊评判法,结合防空C3I系统实战情况,通过对影响其作战效能不确定因素的分析和处理,建立综合量化评估模型.先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再通过确定决断集及评判矩阵对模型进行综合模糊评判.采用该方法评判其在野战防空中的作战效能,结果证明可行.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训练成绩评判的意义,介绍了防空导弹武器的作战过程及特点.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成绩评判方法.分析了其优点和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训练成绩评判法,即模糊神经网络综合评判法,并建立了相应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训练成绩评判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用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建立科学、合理的防空导弹武器...  相似文献   

6.
某型导弹武器系统保障资源评估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弹武器系统的保障资源是形成良好的防空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结合防空旅(团)三级维修编制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评估某型导弹武器系统保障资源的指标体系,应用AHP法(层次分析法)确立了各个因素的权重,实现了某型导弹武器系统保障资源完备性评价由定性向定量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针对雷达指令修正惯性中制导加主动寻的末制导体制下的防空导弹中末制导交班过程的评估问题,建立了防空导弹弹道交班模型和导引头交班模型,将导引方法引入弹道交班模型,确定了误差传递关系,根据导弹和目标的散布规律,给出了中末制导交班成功概率计算的解析方法,并运用蒙特卡罗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通过仿真计算,对影响导弹中末制导交班成功概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保证导弹飞行速度的情况下,提高了导弹过载承受能力,改善了平台导航误差、跟踪雷达探测误差、导弹姿态误差、导弹惯导误差等的处理精度,可有效提高防空导弹中末制导交班成功概率。  相似文献   

8.
打击能力是洲际弹道导弹的重要性能指标,它与目标特性、弹头威力、射向转换能力等诸多因素有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思想,对相关因素进行了分层处理,将导弹的打击能力分解为对目标的毁伤能力和控制能力.提出了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不同性质的性能指标逐层综合,得到导弹打击能力的评估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在评估结果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是评估复杂系统效能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机载导弹主被动雷达复合末制导系统的特点,在机载导弹典型实战任务剖面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末制导主要性能参数、可靠性参数、实战环境条件等因素,建立基于ADC模型的复合末制导系统实战效能模型。通过对实战任务剖面下的主被动雷达复合末制导可用性、可信性和能力进行分析,实现对复合末制导系统实战效能的评估。以某机载导弹复合末制导系统为对象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综合考虑实战任务剖面、打击目标和实战环境,较好地满足了末制导作战效能评估的需求,可为机载导弹武器系统的效能评估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导弹武器系统发射设备的人机适应性,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估方法。在深入分析发射设备人机匹配性能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立了综合评估方法和评判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值,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系统的人机匹配性能进行定量评估,得出显示控制装置的综合化程度、操作简易性、总体布局合理性和屏蔽冗余性能等方面是影响发射设备人机匹配性能的主要因素。该分析结果可为导弹发射设备的研制、改型提供工效学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直升机载空空导弹将采用复合制导体制,为提高导弹中末制导交接时刻的截获概率.文中对影响红外型直升机载空空导弹中末交接时刻截获概率的主要误差源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确定各个误差源范围的基础上,通过一种工程实际应用的数学模型对截获概率进行了仿真计算,进一步分析了误差源对截获概率的影响,为直升机载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误差分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反舰导弹末端机动与末制导段的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反舰导弹的末端机动与末制导段弹道之间的配合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末制导段攻击目标的要求,改进了反舰导弹的末端机动控制信号。采用加权匹配方法,设计了反舰导弹的复合制导信号。利用复合末制导信号成功地控制反舰导弹实现了末端机动与末制导段的一体化弹道。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一体化弹道获得了很高的制导精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导弹末制导过程中的终端落角约束的问题,基于滑模控制和有限时间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有限时间收敛末制导律。利用终端滑模控制中滑模面上的跟踪误差能够有限时间收敛到0的特点,选取终端滑模面,引入落角约束项,采用有限时间稳定性理论对导引律的有限时间收敛特性进行了证明,并给出了收敛时间的数学表达式。将该末制导律与其他2种带落角约束的导引律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制导律,制导武器能以更高的命中精度和更小的落角偏差命中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对空间机动目标的可靠拦截,研究防空导弹制导盲区情况下常规破片战斗部的制导和引信及战斗部一体化设计方法。在已知目标最大机动能力作为先验信息条件下,通过目标最大机动能力估计制导盲区内目标潜在运动的状态集合;建立破片飞散的数学模型,根据目标状态集合和破片飞散特性求解防空导弹最佳交会状态和引信最佳起爆时间;采用Gauss伪普法,以末端弹目相对位置、弹目视线角和速度矢量夹角作为约束,求解导弹实时最优控制输入,使防空导弹到达最佳拦截位置。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制导和引信及战斗部一体化设计方法能够实现引信最佳起爆控制和目标可靠拦截,对战斗部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动态搜索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末制导雷达搜索模型的建立是反舰导弹捕捉概率计算过程中重点研究的问题。在分析了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搜索过程特点的基础上,将末制导雷达的搜索过程细化为扫描波束的运动过程,分为随着导弹一起的平移运动和扫描波束自身的转动,建立了末制导雷达动态搜索过程的数学模型。以捕鲸叉导弹的末制导雷达搜索过程为例,对所建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16.
李浩  佘浩平 《兵工学报》2014,35(8):1200-1204
寻的导弹在追踪目标的过程中,常遇到由于背景过于复杂而锁定目标失败的情况,例如在导弹下视攻击低空目标时,强地面背景和地杂波干扰常常导致导弹无法正常截获或跟踪目标。提出一种以理想视线为控制目标的建模方法,并在约束终端弹目相对运动方向和弹道过载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弹道成型最优导引律。该导引律并不直接控制终端相对速度矢量,只在所设定的理想视线的垂直方向上进行控制,从而导引律形式更简单,扩展性更强。通过数字仿真表明,所设计的导引律能够较好地实现末端弹道成型要求,并且过载分配更为合理,可有效减小地面背景和地杂波干扰对导引头截获跟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某型地空导弹对复合气球靶标射击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型地空导弹制导系统的特点、射击复合气球靶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射击复合气球靶标在制导和引信方面所要采取的技术措施以及复合气球靶标制作的要求,解决了部队该型地空导弹实弹射击靶标保障难、经费较高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导弹速度变化时对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的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成型理论和非奇异终端滑模理论的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控制制导律,并证明了该制导律的Lyapunov稳定性。以弹目相对运动关系为基础,将导弹速度变化的制导律问题转化为导弹速度恒定的制导律问题。利用成型理论构造视线角多项式,通过数值方法计算其系数,得到了满足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约束的理想视线角表达式。基于非奇异终端滑模理论设计了导弹法向加速度,使导弹实际视线角按照理想视线角变化,实现了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控制。不同条件下的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制导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最优末制导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末制导问题。利用伪控制变量的概念,建立了简单的描述反舰导弹与目标舰艇相对运动的状态方程。根据最优控制理论,推导了反舰导弹的最优末制导律,保证脱靶量指标和能量消耗均为最小。最后,举例进行了全弹道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了所设计的最优末制导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