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综合描述漳河上游干旱事件,选取月降水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应用游程理论识别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两种干旱特征变量,并采用Copula函数构建两种干旱特征变量间的联合分布,探究干旱特征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漳河上游2001~2020年发生频率最高干旱事件为3个月历时干旱,干旱强度范围为2.24~4.92;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间存在强正相关性,Frank Copula函数为二者最优联合分布;干旱特征联合重现期范围为18.56~23.94年,在漳河上游西北和东南流域表现2个干旱高风险区,同现重现期范围为22.25~31.94年,在西北、东北和东南流域表现3个干旱高风险区。联合分布综合分析了干旱事件,可为全面评估旱情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河南省及周边26个站点降水资料,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识别干旱事件,统计了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两个干旱特征变量,利用四种Copula函数建立了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联合分布,选取拟合度最优的Copula函数,通过空间插值法得到河南省干旱联合重现期空间分布,分析了干旱重现期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干旱联合重现期低值(干旱风险高)区在河南省南部,如南阳、信阳一带;干旱联合重现期高值(干旱风险低)区分布在河南省西部,如三门峡、栾川等地区。  相似文献   

3.
游程理论在云南省干旱重现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游程分析理论计算干旱频率和重现期等数字特征,估计区域实际不同历时干旱重现期大小。选取云南省内26个气象站作为代表站,以多年逐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指标,采用5组不同的截取水平识别干旱过程,分析了不同截取水平下干旱频率和重现期的统计规律,并选定截取水平为-0.4绘制了全省范围内干旱历时为4~9个月的干旱重现期分布图。结果表明,同一干旱历时的重现期随截取水平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同一截取水平下的重现期随历时单调递增;云南省干旱历时为1、2、3个月的干旱重现期分别小于5个月、2年和10年一遇,大于10个月的干旱重现期都大于150年一遇;云南省干旱易发区分布在丽江、大理、楚雄和昆明一带,西北部贡山一带为干旱少发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Copula函数的赣江流域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江流域是我国粮食主要产区之一,也是干旱灾害频发的区域。基于流域内39个站点1960~2018年的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计算逐月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通过游程理论提取干旱历时和烈度,分析其逐年变化趋势,对干旱历时进行边缘分布拟合前预处理,利用Copula函数计算‘或’和‘且’两种情境下不同等级干旱的重现期,分析干旱历时与烈度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赣江流域干旱历时和烈度两变量均呈减少趋势,跨季节干旱为主要类型;干旱历时的最优边缘分布函数中威布尔分布居多,Frank-Copula函数能很好地描述大部分站点的联合分布状况;重旱及以上两种重现期均小于7年,表明干旱严重且多发。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北汝河流域频发的干旱灾害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分析评价干旱旱情对指导抗旱救灾、减轻干旱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新安江模型模拟计算北汝河汝州站以上流域1985~2016年日尺度径流深、蒸散发、土壤含水率,对其月尺度值与月降水量进行核熵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干旱指数,在对比分析不同分布函数拟合优劣的基础上选取拟合最优的对数逻辑斯特分布函数对综合干旱指数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综合干旱指数;基于标准化综合干旱指数分析流域1985~2016年干旱情势演变,并与标准化降水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北汝河流域1985~2016年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标准化综合干旱指数对轻度干旱事件更为敏感,能较好地反映流域干旱特性及典型干旱事件的演进过程。研究结果为北汝河流域抗旱减灾提供了科学支撑,亦对其他地区干旱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黄河流域及周边101个气象站52年(1961~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对传统标准降水指数SPI进行修正,以不同时间尺度累积降水量序列为边缘分布,利用Copula函数构建联合降水亏缺指数(JPDI),分四种情形对比了JPDI与不同时间尺度修正后的SPImod w对干湿状况的表征能力,并分析了黄河流域历史典型干旱年份旱情空间分布,探究了JPDI在黄河流域干旱分析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JPDI能识别初现干旱和持续干旱,较SPImodw有更强的识别和反映干旱的能力,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避免了不同时间尺度SPImodw表征干旱时可能引起的不一致现象。JPDI所反映的历史旱涝特征与有关资料一致,能反映黄河流域干旱时空分布状况,可作为分析黄河流域干旱情势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7.
澜沧江流域干旱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澜沧江流域10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年、月湿润指数,并对其进行了标准化,统计了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进而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澜沧江流域干旱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上游向中下游多年平均湿润指数逐渐增加,上游和中游的湿润指数呈增加趋势、下游呈下降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澜沧江流域经历了相对冷干-冷湿-冷干-暖湿-暖干五个阶段,暖干化趋势较为明显,其中冬季和春季为暖干化趋势最明显的季节;年降水量、湿润指数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气温和潜在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年降水量、湿润指数、气温和潜在蒸发量的变化倾向率分别为2.095mm/(10a)、0.006/(10a)、0.276℃/(10a)、6.231mm/(10a);澜沧江流域极端干旱事件频率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下游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10 3次/a),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为澜沧江流域极端干旱事件频发的年代;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为影响澜沧江流域极端干旱事件的主要气象要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淮河流域164个地面观测站1983~2016年的降水观测资料,对PERSIANN-CDR降水产品的降水反演性能进行评估,并将其应用于淮河流域的干旱评估工作中。通过精度检验,认为PERSIANN-CDR对淮河流域月尺度的面雨量具有良好的估算性能,在时空尺度上均能较好地反演淮河流域降雨的演变规律。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从干旱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次数、发生强度、覆盖面积和空间分布特征等多方面对该卫星降水产品的干旱辨识性能进行了评估,发现卫星数据对干旱事件的识别、干旱强度的估算及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的反演结果均较为可靠。但PERSIANN-CDR卫星数据对干旱空间分布特征的辨识能力会随着干旱事件时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小,此外,其对淮河流域干旱强度和覆盖面积的评估略偏严峻。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长江流域上游干旱特征,利用1961年1月至2012年12月长江上游共69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资料,以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为主要指标对长江上游流域的干旱强度、干旱持续时间、干旱频率等干旱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区域PDSI的月际变化较大,旱涝期交替出现,同时年代干旱最强值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并在2006年达到干旱强度最强值;干旱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旱事件主要发生在1960、1970年代,平均干旱持续月数为4.2个月;上游干旱频率主要以初始干旱为主,其中年际干旱集中在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期和2000年代后期两个阶段,季节干旱主要发生在冬季。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上游的干旱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比较血管内近程放疗(EVBT)与序贯三维适形放疗(3- DCRT)治疗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接受支架植入和TACE治疗的176例肝细胞肝癌合并MPVTT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23例(A组)同期在门脉主干内植入125I粒子条,余53例行序贯3- DCRT(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期、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支架通畅期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无严重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平均随访(11.7±8.3)个月,A组及B组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1.7±1.2)和(9.5±1.8)个月(P=0.002),平均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5.3±0.7)和(4.4±0.4)个月(P=0.010),平均支架通畅期分别为(10.3±1.1)及(8.7±0.7)个月(P=0.003)。结论 相对序贯3- DCRT,EVBT联合支架植入和TACE能显著延长HCC伴MPVTT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高速公路服务区降雨径流污染物控制问题,以铁山服务区为例,采用SWMM模型构建了服务区水文和水质模型,基于LID设施选取原则与服务区场地条件,研究了不同暴雨重现期条件下无LID设施、渗透铺装与绿色屋顶组合、下凹式绿地与绿色屋顶组合、渗透铺装与下凹式绿地组合4种方案下服务区雨水径流及污染物的控制效能。结果表明,3种组合LID设施对服务区降雨径流量、径流峰值、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总负荷均有一定的削减作用,其中渗透铺装与下凹式绿地的LID组合设施方案截污减排效果最优;LID设施在降雨强度小时对降雨径流和污染物的控制效能较降雨强度大时更强。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调强放疗(IMRT)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和不良事件。方法 入组的59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TACE联合调强组(治疗组n=30例)与TACE组(对照组n=29例),比较两组之间的早期肿瘤反应率,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生存期(mST)和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组的早期肿瘤反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60.0%对34.4%,P=0.043);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PFS(mPFS)分别为260 d和195 d(P=0.006),mST分别为468 d和431 d(P=0.195)。治疗组出现2例严重的肝功能损害,经20余天积极护肝治疗后好转。结论 TACE联合调强放疗治疗中晚期肝癌可增加肿瘤早期反应率,延长肿瘤PFS,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评价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利卡汀)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11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治疗意愿分为单抗组(美妥昔单抗联合TACE治疗)及对照组(单纯TACE治疗)各38例。入组患者按要求行介入治疗,并定期随访,以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随访截止日期为2015年3月或肿瘤出现进展。结果 单抗组与对照组相比:1个月临床缓解率分别为23.7%和18.4%;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2.1%及97.4%;疾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6个月及8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基本相仿,而在血液毒性及肝功能损害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但多为一过性,未发生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对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美妥昔单抗联合TACE治疗安全性高,但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raltitrexed and oxaliplatin,RO方案)与碘油乳剂治疗BCLC B/C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83例BCLC B/C期肝细胞癌患者,用RO方案与碘油乳剂化疗栓塞治疗。治疗方案为雷替曲塞3 mg/m2行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130 mg/㎡结合碘油5~30 ml混合成乳剂栓塞。参照WHO抗癌药物毒性分级标准观察毒性反应,Child- Pugh分级观察肝脏损害。随访患者生存期。结果 183例患者,血液学毒性表现为骨髓抑制作用,其中药物引起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1.9%、8.3%和2.7%;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分度:Ⅰ度15.8%,Ⅱ度5.5%,Ⅲ度 0.6%,Ⅳ度0。恶心呕吐:Ⅰ~Ⅱ度71.6%。肝脏损害为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术前Child- Pugh A级96例,B级87例;术后48例由A级升至B级,6例由A级升至C级,12例由B级升至C级。本组患者未出现心脏、泌尿系统或神经系统毒性。随访183例患者的生存期为5~35个月,中位值20个月。结论 RO方案联合碘油乳剂化疗栓塞治疗BCLC B/C期肝细胞癌,是安全的和有效的,而且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例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周围性部分性脾栓塞,栓塞剂为医用明胶海绵,比较栓塞前后血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的数量变化。结果栓塞范围为50%~75%(平均为59%),术后随访6个月~3年,WBC术前为(2.15±0.67)×10 9 /L,术后峰值为(12.36±3.24)×10 9 /L,维持在(5.65±1.38)×10 9 /L;PLT从术前(31.39±13.81)×10 9 /L上升到峰值(178.26±123.07)×10 9 /L,然后维持在(116.28±31.52)×10 9 /L,WBC及PLT的术前和术后t值分别为11.08,8.38,P<0.001,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安全、微创、疗效确切,但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小直径旋磨头行冠状动脉(冠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治疗冠脉重度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4月收治12例冠脉重度钙化病变患者,行冠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分析冠脉斑块旋磨特征、血管造影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随访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 12例患者16处病变均成功行冠脉斑块旋磨术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均为C型严重钙化病变,旋磨术后冠脉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2.7% ± 7.6%降到术后的35.2% ± 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植入22枚药物洗脱支架。血管造影成功率为100%(16/16)。使用的旋磨头直径与血管直径比值为0.50 ± 0.02,其中93.8%(15/16)病变旋磨头直径 ≤ 1.50 mm。手术成功率为91.7%(11/12)。术中1例(8.3%)出现慢血流、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术中未发生急性血管闭塞、冠脉穿孔、夹层、死亡及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病例。所有患者随访(7.1 ± 2.5)个月,无再发心绞痛,未见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应用小直径旋磨头行冠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置管溶栓结合普通球囊扩张治疗急性人工动静脉内瘘血栓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单中心收治的64例(84次)急性人工动静脉内瘘血栓栓塞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置管内瘘造影明确诊断。术中用普通导丝行内瘘血栓闭塞段机械碎栓术后予尿激酶12.5万~37.5万U团注,若血栓未完全溶解则保留导管,用输液泵持续泵入尿激酶至内瘘血栓完全清除;若内瘘管腔狭窄>50%或狭窄影响透析,则行普通球囊扩张术。通过Kaplan- Meier曲线估算首次介入治疗后一期及二期累积通畅率。结果 84例次患者中69例次(82.1%)取得技术成功。14例次患者因内瘘严重狭窄行普通球囊扩张术,成功12例次(85.7%)。总体临床成功率为78.6%(66/84)。治疗过程中共发生7例次(8.3%)出血事件,其中大出血、小出血事件分别为3例次、4例次。术后3、6、12、24个月一期/二期通畅率,分别为76.1%/81.3%、63.6%/70.8%、40.8%/47.0%、12.5%/32.5%。结论 置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人工动静脉内瘘血栓栓塞安全有效的方法,辅助普通球囊扩张能为内瘘狭窄病变提供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2005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9例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患者,瘤体最大径 > 25 mm,均经磁共振成像(MRI)、二维及三维DSA造影重建明确诊断,其中颅内段椎动脉病变7例,椎-基底动脉病变2例。根据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态不同,选用双支架治疗7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1例,三支架治疗1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6例支架植入处血流发生明显改变,夹层扩张处缩小。术中无血栓事件及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对比剂滞留,应用罂粟碱后迅速缓解。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30个月,8例头晕病例中有7例症状消失或减轻,7例术前饮水呛咳病例症状消失4例,减轻2例,1例无变化。造影随访9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1例动脉瘤无再通;5例多支架治疗后夹层动脉恢复正常,另4例扩张部分明显变小。结论 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可以有效缓解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评价微波消融(MWA)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治疗中的作用,评估局部疗效及各因素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统计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超声引导下MWA术治疗的10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完全消融率、并发症和局部肿瘤进展,计算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并行生存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106例患者共消融215枚肿瘤,首次消融后209枚达到完全消融(97.2%);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8%(3/106)。截至随访结束,局部肿瘤进展率6.6% (7/106);术后中位生存时间35个月;1、3、5 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7%、50.0%、33.0%和55.7%、21.7%、5.7%。亚组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3 cm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35.1%,>3 cm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77),化疗组5年生存率为38.9%,显著高于未化疗组的10.0%( P =0.003),肝内单发转移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50.9%,显著高于多发转移瘤患者的16.8% ( P =0.000)。 结论 MWA在直径≤6 cm肝转移瘤的治疗中,即使肿瘤直径较大,在完全消融后也能得到与直径较小的肿瘤相似的局部疗效和远期预后;MWA联合化疗能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远期预后,效果优于仅接受MWA;是否接受化疗、肝转移瘤数量及原发病灶手术切除时的Dukes分期是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