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肾动脉狭窄(RAS)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对肾动脉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术(PTRA/S)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操作技术等作一评述.虽然国内外已将(PTRA/S)作为RAS的首选治疗,但国内相关临床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栓子保护装置(EPD)在肾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初步经验.方法 收集我院2003年3月至2006年4月接受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并使用EPD患者,记录分析手术过程,记录术前、术后1周、1个月肾功能检查结果,监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及1个月血压情况.结果 18例患者(24支肾动脉)使用了EPD,24个EPD放置及支架置入均取得成功.支架释放后肾动脉平均狭窄率明显降低(P<0.05).在回收的18例滤网中分别有3例和11例肉眼和显微镜下发现脱落粥样硬化斑块.部分患者肾功能、血压情况改善.结论 EPD应用于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可以预防或减少远端栓塞事件的发生,初步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王超  邹英华  杨敏 《工业加热》2007,(7):449-451
目的 观察肾动脉狭窄患者经肾动脉支架重建血运后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自2000年4月至2005年11月我科收治.肾动脉狭窄患者110例,均经肾动脉支架术重建肾动脉血运.术后随访1年,观察对患者高血压疗效的影响.结果 110例患者肾动脉支架技术成功率100%,病变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率由60%~100%降至0~15%.术后1年随访患者血压下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由(153±32)mm Hg降至(131±27)mm Hg,舒张压由(87±19)mm Hg降至(75±19)mm Hg;口服降压药品种减少,由平均(2.6±0.9)种降至(1.9±0.9)种.结论 采用肾动脉支架术重建肾动脉血运1年随访降压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闭塞(ARAO)实施综合性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本组对16例ARAO患者(16支闭摩血管)行经皮肾动脉开通术、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根据超声和DSA复查结果判断肾动脉通畅情况,并对术后中、远期血压和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93.8%)开通成功,1例开通失败.15例随访9~24个月,其中3例死亡.根据随访终点结果,血压治愈者3例,改善者7例,无效者2例,临床获益为83.3%(10/12);肾功能改善者2例,保持稳定者6例,继续恶化者4例,治疗有效率为66.7%(8/12).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闭塞的综合性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可获得满意的降压效果,对肾功能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支架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15例,肾动脉狭窄病变血管15支(13例,89%),闭塞病变血管2支(11%)并肾功能衰竭.其中,双侧肾动脉受累2例.狭窄病例中,治疗前狭窄程度为60%~90%.共植入支架16枚.术后观察患者状况及血管造影随访结果.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6~15个月,显示临床治愈4例(26%),改善9例(60%),无效2例(13%),临床总有效率86%.收缩压由术前平均(27.12±3.09)kPa降至术后随访平均(18.62±3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及血管内支架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包括54例肾动脉狭窄患者和同期性别匹配的57例肾动脉正常者,记录两组的临床特征、冠心病易患因素和血清肌酐浓度.以标准方法行冠脉和肾动脉造影及支架术.结果肾动脉狭窄组平均年龄和血清肌酐显著增高,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显著增多,但两组的吸烟和糖尿病情况相似.肾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发生冠脉病变(尤其是多支血管病变).54例肾动脉狭窄(单侧50例,双侧4例)患者中,46例接受经皮肾动脉支架术治疗,各例手术成功.术后2周,26例肾功能改善,24例高血压者血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评价肾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肾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 DSA导引下对23例急性肾动脉栓塞患者行肾动脉置管,用尿激酶微泵进行持续溶栓治疗,3 d后复查肾动脉DSA,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评估肾动脉溶栓效果。结果 术后DSA复查显示23例患者中肾动脉完全开通21例,部分开通2例,有效率为91.3%。术后疼痛、少尿、血尿、发热等症状完全缓解21例,减轻2例。术后尿蛋白、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及肌酐(SCr)水平均较术前降低。结论 肾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肾动脉栓塞的效果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倪钧  张瑞岩  胡健  杨震坤  张奇  沈卫峰 《工业加热》2016,(12):1046-1048
【摘要】 目的 评价肾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远期疗效。方法 纳入连续收治的134例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内径狭窄>70%),并予以肾动脉支架成形术。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年和2年血压及血清肌酐水平,同时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10年后血压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介入治疗。与术前基线值比较,术后24 h肌酐升高[(109.8±24.6) μmol/L对(99.4±27.8) μmol/L],GFR降低[(57.6±19.3) ml/min对(68.5±18.9) ml/min)]。患者术后1、2年平均肌酐值与术前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2、10年时分别有56例(50.9%)、50例(47.6%)和33例(44%)血压改善。结论 尽管肾动脉狭窄患者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肾功能无变化,但远期血压控制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肾动脉支架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在我科接受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根据病史分为糖尿病组(n=25,共27支肾动脉)和非糖尿病组(n=60,共67支肾动脉).分析手术过程及随访血清肌酐、血压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及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支架置入术前、随访血清肌酐平均值分别为(132.24±33.71)μmol/L,(126.32±29.65)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支架置入术前、术后随访血清肌酐平均值分别为(125.02±48.13)μmol/L,(118.31±39.58)μmol/L,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随访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结果比较无差异.结论 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可稳定肾功能,改善血压,其疗效对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介入治疗。方法35例TRAS患者从肾移植到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6.9个月(3~18个月),记录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前后血压变化和血肌酐水平。经对侧股动脉或左肱动脉入路,使用普通球囊导管(5F,直径4~6mm,长度20~30mm)和微球囊导管(2.6F,直径3mm,长度36mm)分别对35例TRAS行PTA术,其中11例放置支架。结果35例TRAS患者共行46次PTA(行1次PTA20例,2次12例,3次3例),其中26次经对侧股动脉,20次经左肱动脉穿刺插管。PTA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75%~98%,PTA后狭窄率降为10%~30%。PTA前收缩压150~210mmHg (1mmHg =0.133kPa),平均170mm Hg ,舒张压90~145mmHg ,平均120mm Hg ;PTA后收缩压降为100~190mmHS ,平均135mmHg ,舒张压降为80~125mmHg ,平均85mmHg 。首次PTA后再狭窄率39%,再次PTA后狭窄率15%。46次PTA共使用普通球囊导管26个,微球囊导管20个。11枚支架8枚为自膨式支架,3枚为球囊扩张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3个月)。35例中最终治愈11例,改善15例,好转7例,无效2例。除1例肱动脉入路发生术后穿刺点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TRAS的PTA治疗安全有效,配合肱动脉入路和微球囊导管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合理选用支架能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总结经肱动脉途径肾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方法、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月8例肾动脉狭窄患者,均经术前影像学评价后决定采用经肱动脉途径肾动脉支架置入,支架置入时,根据患者体型大小分别使用猪尾导管及长鞘定位技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血压以及肾功能变化.结果 8例患者全部为单侧肾动脉狭窄,均成功实施经肱动脉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其中,7例采用长鞘定位技术,1例体型较大者采用猪尾导管定位技术.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经过6个月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对于传统股动脉入路困难或无法经股动脉操作的情况,经肱动脉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时识别与保护子宫动脉-卵巢动脉吻合(UA-OAa).方法 回顾性分析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患者在子宫动脉栓塞(UAE)前后子宫动脉造影显示UA-OAa的DSA资料.结果 1 056例UAE患者中68例104侧卵巢动脉在栓塞前(后)子宫动脉造影时逆向显影,左侧OA显影47例、右侧OA显影57例,都呈Razavi-Ⅰ型吻合.20例左侧子宫动脉和27例右侧子宫动脉达到肌瘤动脉栓塞,而UA-OAa保持.68例UAE治疗后在1~2年的追踪期内无一例发生卵巢功能衰竭,33例超声复查其吻合通畅组(n=24例)与吻合阻断组(n=9例)在追踪期间(5.9±3.0,1~12个月)肌瘤缩小率(分别为60.63±23.59%和53.27±2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限性子宫动脉栓塞可保持UA-OAa,是UAE治疗子宫(腺)肌瘤可供选择的血管造影栓塞终点.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主要优缺点及适应证、禁忌证,并探讨其技术要点。方法 对36例不适合经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进行经桡动脉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桡动脉组),统计其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与同期52例经股动脉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股动脉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在桡动脉组分别为97.2%(35/36)、88.9%(32/36)、5.6%(2/36),股动脉组分别为98.1%(51/52)、96.2%(50/52)、26.9%(14/52)。两组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9378,0.8087,P值均 > 0.05);但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7, P < 0.05)。桡动脉组患者发生穿刺部位轻微淤血2例,无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选择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血管造影表现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75例患者,经临床症状,彩超和(或)CT检查确诊子宫肌瘤,其中黏膜下肌瘤9例,肌壁间肌瘤50例,浆膜下肌瘤16例;单发肌瘤21例,多发肌瘤54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导管分别插入双侧子宫动脉造影,观察内容包括:子宫动脉的起源及其分支、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血管造影表现,然后进行栓塞治疗.结果①大多数患者子宫动脉大部分发自髂内动脉的臀下动脉阴部干,其次为髂内动脉主干和臀上动脉.②子宫肌瘤供血情况分为:a、一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型.b、双侧子宫动脉均衡供血型.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的优缺点。方法同期82例拟做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按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比较其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照射时间、制动时间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结果股动脉血管穿刺成功率高于桡动脉组,穿刺时间小于桡动脉组,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高于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并发症少,适合于择期造影者及老年人。经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穿刺时间短,成功率高,适用于急症患者。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的经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方法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A组、B组为预实验组,分别采用改良法与传统法作肝动脉插管。C组、D组以穿刺种植法构建大鼠肝癌模型,分别以改良法与传统法插管作肝动脉造影及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比较两种插管法成功率、大鼠肝癌建模成功率,TACE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死亡率、死亡原因。结果 A、B组肝动脉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0.0%(27/30)、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5,P=0.033)。C、D组大鼠肝癌模型均成功构建, 肿瘤种植率为100%;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3.3%(28/30)、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7,P=0.045);C、D组TACE治疗前后平均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大鼠术后10 d死亡率较C组高(42.86%对10.71%, χ2=5.079,P=0.024),死亡原因可能为血管受损、肝脏损伤及麻醉意外等。结论 改良的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方法简单易掌握、成功率高,TACE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在相关实验中尝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截取一侧颈总动脉节段与另一侧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建立颅底段颈内动脉(虹吸段)血管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对8只成年家犬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玻璃管制成"S"形,一侧颈总动脉(CCA)作为母体动脉,截取另一侧颈总动脉节段穿过玻璃管模型与对侧CCA端端吻合.2周后作血管造影(CTA/DSA)证实模型内血流通畅.结果 8只犬均成功地建成颅底段颈内动脉(虹吸段)血管模型.结论应用犬一侧颈总动脉节段与另一侧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建立颅底段颈内动脉(虹吸段)血管模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具有创伤小、安全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并为禁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创造了新的机会。实验证实,其对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与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同。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依赖于规范的操作和术前对脑血流与脑功能的全面评估。随着保护技术的应用和防止再狭窄技术的成熟,介入治疗将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