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立了滚筒式冷渣器一维传热模型,对其传热特性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并利用中试试验以及O型冷渣器现场运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随粒径增加对流传热减弱,随转速增加和填充度的加大综合传热系数增大,肋板能有效提高冷渣器的传热效率;虽然综合传热系数随转速增加而增大,但因滚筒出力同时也加大,因而出口渣温随转速加大而升高;入口端灰渣降温较快,传热以辐射为主,随着渣温的降低,在出口端对流传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根据介绍了滚筒冷渣机使用的两节直板扬料板的技术特性。包括灰渣的动态安息角随扬料板方位角变化;扬料板持料量随扬料板弯角、方位角、滚筒转速、灰渣摩擦系数的变化;扬料板持料量随两节扬料板长度变化等两节直板扬料板设计的几何因子。采用实验室小型试验和150MW使用的工业滚筒冷渣机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实了计算机模拟结论。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携带翅片滚筒冷渣器内灰渣颗粒的流动过程和传热过程,提出了滚筒冷渣器一维轴向传热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渣中未燃尽碳的残余燃烧,模型参数根据文献和实验室实验确定.利用该模型对一台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上滚筒冷渣器的温度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际运行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滚筒冷渣器出口灰渣的温度和冷却水温度.  相似文献   

4.
流化床锅炉水冷绞龙冷渣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水冷绞龙式冷渣器进行工业性运行和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冷绞龙中灰渣粒子的运行规律,给出了其灰渣输送量的计算公式,获得了其传热系数,并对灰渣输送及传热特性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这种冷渣器的研究开发,设计完善和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庄宇  陈汉平  王贤华  张世红 《热能动力工程》2012,27(2):218-221,266,267
通过灰渣在滚筒冷渣器内的运动实验,建立了滚筒内灰渣的轴向运动模型,研究了滚筒转速、倾斜角、填充度和滚筒直径等参数对灰渣平均停留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滚落状态下灰渣在滚筒内停留时间约为滑移状态的1.5倍,灰渣问混合良好;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转速和倾斜角、直径的增大或填充度的减小,灰渣在滚筒内的停留时间减小;转速越大灰渣问混合越强,填充度越大混合越弱.  相似文献   

6.
针对多六棱管结构、多段组合式滚筒冷渣机,建立了灰渣料床理论运动模型,并采用EDEM颗粒离散元仿真分析方法,对灰渣料床的运动状态进行模拟。分析渣灰填充率、料床表面速率、渣灰活动区最大厚度与滚筒式冷渣机结构参数、运转工艺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料床运动周期随转速ω(5 r/min≤ω≤10 r/min)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减少;且料床运动周期T随填充率F(F≤50%)的增加而增加,随冷渣管内接圆半径R(R≤300 mm)的增加而明显增大。料床表面最大速率v_m,随ω增大而小幅提高,随R的增大而近似线性增大,但填充率F小于50%时,F的变化对料床表面最大速率v_m没有明显的影响。ω和F的变化对活动层最大厚度δ_m的影响不明显,但δ_m随R的增大而近似线性增大。六变形结构相对于圆筒形结构,料床的翻滚次数更多,灰渣的混合运动越强,更加有利于传热。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研究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流体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在不同输入功率、不同充液率、不同纳米流体质量浓度的工况下测试热管的外壁温度,再理论计算其等效对流传热系数、热阻。结果表明:当充液率为50%,输入功率为40W时,水基液重力热管和纳米流体重力热管都有最高的等效对流传热系数,并且纳米流体质量浓度为1%时,重力热管具有最高的等效对流传热系数5455.4 W.m-2.K-1,较水基液重力热管最多可增大79.1%。四氧化三铁纳米流体运用于重力热管可以有效减小其热阻、强化其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8.
《动力工程学报》2015,(7):568-573
为了分析滚筒内高温灰渣的传热过程,研究了不同转速及灰渣填充率下水冷滚筒中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温灰渣的冷却过程,得到了不同转速下的最佳灰渣填充率.结果表明:灰渣料床内存在"高温核心区",其位置与"运动核心区"近似一致;被动层内灰渣运动圆周方向上,同一颗粒轨迹线上灰渣温度近似相等,可根据灰渣距筒壁的径向距离划分等温带;传热速率随灰渣填充率增大而增大,但增大速率逐渐减缓;随滚筒转速的增大,最佳灰渣填充率先增大后减小,在5r/min下,最佳灰渣填充率最大,为28.7%.  相似文献   

9.
利用量纲为1的基础关联式,考虑活塞内冷油腔结构、两相流的物理特性和局部流动特性对传热系数的影响,分析不同缸径活塞在不同发动机转速时内冷油腔内流体的流动特性,建立对流换热系数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雷诺数和普朗特数乘积的自然对数值随发动机转速的增加而增大;在发动机转速相同时,随着内燃机活塞缸径的增加,内冷油腔内流体的雷诺数和普朗特数乘积的自然对数值随之增大.通过对比数值模拟和硬度塞试验测试结果可知,对流换热系数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内冷油腔的传热系数,能为内冷油腔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热管绝热段长度和位置的变化对其性能产生的影响,搭建实验台测试了碳钢-水重力热管在不同功率与绝热段长度下的稳态与非稳态性能,分析热阻、传热量和等效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及间歇沸腾对热管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随着功率的增大,启动时间缩短,启动温度升高;绝热段长度的增加有利于启动性能的增强;传热性能与功率呈正相关、与绝热段长度呈负相关,当绝热段长度为零、功率为300 W时性能最佳,此时等效对流传热系数为1 253.12 W/(m2·K),传热量为275.04 W,热阻为0.034 K/W;功率的增大加快了间歇沸腾频率,绝热段长度的增加进一步推动这一过程,促进内部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1.
振动流化床冷渣器内气固直接接触换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对振动流化床冷渣器现场工业性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该种冷渣器内气固表现换热系数的经验准则式。另外,根据能量守恒,本文还推导出了该种冷渣器出口气体及炉渣温度的计算公式,可用于其设计和校核。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article,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a syngas cooler with membrane helical-coil heat exchanger was numerically studied. A method of combining piecewise simulation and full-scale simulation was proposed, and the influence of fly ash was considered. The models and the proposed method were validated by comparing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data from industrial tes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radiation accounts for 10–20% of the total heat transfer in the syngas cooler. The surface of inner channel is characterized with high convective heat-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heat flux. In addition, the quality of produced steam could b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s the heat exchanger of upper group was changed from evaporating surface to superheating surface, and the cooling performance for syngas was hardly affected.  相似文献   

13.
对采用绕簧管的立式电机轴承油冷却器进行了传热性能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对冷却器油侧和水侧换热热阻进行了分离,结果显示,油侧换热热阻为水侧的4~12倍.实验结果表明:油流量对冷却器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大,油流量每增加10 L·min~(-1),总传热系数增大60~70 W·m~(-2)·K~(-1);水流速对冷却器换热系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增加换热管的翅化比或提高油流速以降低油侧的换热热阻是提高油冷却器传热性能的关键;采用绕簧管的立式电机轴承油冷却器的传热系数要优于常规采用双金属轧制式翅片管的油冷却器.  相似文献   

14.
赵广播  暴中玉 《热能动力工程》1992,7(6):301-304,319
采用冷渣器是降低流化床锅炉灰渣物理热损失的有效方法。本文在已有冷渣器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适用于大容量流化床锅炉的新型冷渣器——风水共冷式冷渣器,并分析了这种冷渣器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验,对新型管芯式散热器进行了研究,根据国家标准建立了一套汽车散热器热力性能试验系统;运用该系统对管芯式散热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获得了它的三种水管排数下的传热与阻力特性的试验数据;运用最优化方法通过计算机编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从而得到了管芯式散热器的三种管排数的空气侧与水侧的对流换热准则方程式.  相似文献   

16.
用于电子元件散热的集成热管换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友  王文 《节能技术》2005,23(6):497-501
本文对应用于电子元件散热的热管换热器在不同的加热功率、不同风量情况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从而得出换热量、总热阻、翅片表面阻力系数、换热系数、总热阻与加热功率及风道内空气肫数的关系,并与市场上的SP-94型热管散热器及传统纯铜散热器进行了比较,发现该热管换热器无论是散热量、平均换热系数还是总热阻都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这种散热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必将有着广泛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郑军  何川  张光辉 《热能动力工程》2012,27(1):43-50,133,134
提出了一种新型拐角式整体针翅回转热管,对该热管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与设计,并对其传热性能进行了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拐角式整体针翅回转热管的轴向温度从蒸发段到冷凝段逐渐降低,最大轴向温差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减小;回转热管蒸发段的管壁温度沿圆周方向上的温差随转速的增大而变大,冷凝段的管壁温度沿圆周方向上的温差随转速增大而变小;回转热管的整体传热功率随转速的提高而增大;当充液率约为15%时回转热管的热阻最小,传热性能最好;吸液芯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不占主导地位,在低转速工况下吸液芯提高热管传热能力,在高转速下则起阻碍作用;与平行轴回转热管相比,拐角式回转热管传热性能提高了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