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油田水在油气开采中伴随一起采出,其水化学特征对采油工艺和油气储层特征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其酸碱度可以为采油工艺的管柱组合材料提供抗酸碱的指标;矿化度可以指示储层保存环境;苏林的分类方法和地层水微量元素离子特征参数可以指示油气保存环境、油气性质等作用;绍勒尔的分类方法同样也具有指示储层地质特征的作用,从而揭示油气储层的物理化学特征。分析了这3种方法的优略,以使在应用中获得相关储层环境信息更加可靠,为油气开采和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系统论成为水合物成藏研究的趋势,水合物的勘探活动证明,海域水合物的形成不仅受到温度、压力、水深等条件的影响,其产出状态和分布规律还受到气体组分、气体来源、沉积条件、流体运移条件等的控制。以布莱克海台作为主要研究区域,运用天然气水合物油气系统的方法,通过对这一区域水合物稳定条件、气体组分和来源、有利沉积体特征和含气流体运移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其水合物油气系统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布莱克海台区域温度和压力等条件非常适合水合物的形成,丰富的生物成因气体是水合物形成的主要气体来源,强烈的等深流沉积和区域背斜构造对水合物的形成相当有利,为水合物的赋存提供了潜在的储集类型和聚集空间等有利的沉积体系,盐底辟、断层等为含气流体的运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利用水合物油气系统,有利于指导我国南海水合物勘探研究工作,以便最终解决南海水合物在哪里富集,以及规模成藏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震属性技术在宁东油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属性技术作为地震勘探的1项新技术,已经在油田的勘探开发、油气藏的预测与描述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它是连接地震信息与储层及油气藏分布的有效桥梁。叙述了宁东油田麻黄山西区块延安组和延长组的地震属性以及反映该区砂体发育和油气聚集带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边缘大型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近期勘探实践表明,柴北缘东坪地区深层发育基岩风化壳和路乐河组底砾岩两大含油气系统。通过综合分析两大含油气系统中烃源供给子系统、储盖组合子系统、油气运聚子系统的地质特征,同时利用东坪地区虚拟井地层埋藏史、生烃史模拟结果,分析了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建立了路乐河组和基岩风化壳两套含油气系统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相邻的坪东凹陷和昆特依凹陷侏罗系地层是两套含油气系统的主要供烃中心,连片的厚层砂体、区域性不整合面是油气横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围绕侏罗系大型生烃凹陷,立足阿尔金山前古构造(古斜坡),寻找大型煤型气田是东坪地区实现突破的勘探新思路。喜山期活跃的深大断裂为油气的纵向输导提供了通道,在古隆起和古斜坡背景下形成了以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为主要类型的天然气聚集区,沿油气运移通道分布的复合圈闭是东坪地区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墨西哥湾的水合物研究经历了水合物发现阶段、浅表层水合物研究阶段和水合物资源勘探阶段等3个阶段,特别是2005年“联合工业计划”的实施,为这一区域的水合物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使其成为目前海域水合物研究的前沿区域。本次研究采用水合物油气系统的思路和工作方法,通过资料的调研、总结和对比,详细描述并刻画了水合物稳定条件、气体组分和来源、有利沉积体类型和特征、含气流体运移通道等4个要素。研究结果表明,墨西哥湾陆坡区域温度和压力等条件非常适于水合物的形成,热成因气和生物成因气都可以作为水合物的气体来源,有利的深水沉积体(如水道、天然堤、块体流沉积体等)提供了潜在的储集类型和聚集空间,盐底辟、断层、倾斜的地层及网状裂隙等为含气流体的运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作为一种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水合物油气系统既考虑了水合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又注重实际的地质背景,可以作为海域水合物成藏潜力的快速评价方法。然而,要对重点区域进行水合物矿体描述、不均匀性分布控制因素等方面的分析,开展精细的沉积学解剖和流体运移的分析,是研究的重点。因此,将“水合物识别标志”、“有利沉积体展布”和“流体运移通道”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今后海域水合物资源勘探、矿体精细描述和科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煤层气赋存受多种因素共同控制,地下水便是其中之一。地下水和煤层气可共生、可伴生,煤层气的形成、运移、富集以及资源评价、开采各个方面与地下水及水文地质条件息息相关。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主要是水动力场和水化学。水动力对煤层气的影响主要是水力封堵控气作用和水力封闭控气作用,水化学对煤层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下水的矿化度、矿物成分、矿物离子组分﹑同位素种类、p H值等。通过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分析,阐明了煤层气的运移、富集成藏规律。按煤层气开采时段分析了对地下水的影响:施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存在于钻井施工环节,如引发地震使地下水浑浊、破坏含水层结构、钻井液泄漏污染地下水以及大量消耗水资源;运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甲烷泄漏污染地下水、返排液污染地下水以及地下水水位和流场改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斜坡带近年来发现的典型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分析,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重点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斜坡带新近系沙湾组石油地质条件和勘探潜力开展了研究和探讨。得出的结论为:①滩坝相砂体沉积、不整合横向运移通道与纵向断层运移通道组合构成的“阶梯式”输导体系和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斜坡带油气运聚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②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斜坡带作为前陆盆地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的必经地带,具备高产、高效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在西段已获得重要发现,目前整体上认识程度较低,是准噶尔箍地潜在的油气勘探战略目标区域;(3)靠近生烃凹陷的古构造脊是油气运移的优势路径,控制着油气藏的平面分布,为整个南缘前陆斜坡带的勘探提供了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8.
烃源岩生排烃理论研究与泥页岩油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泥页岩油气的研究与勘探,必然涉及到烃源岩生排烃理论.但目前的干酪根热降解晚期生烃学说,是在油页岩热解生成页岩油概念基础上的提升,其理论明显脱离石油地质演化过程的实际,以该学说为指导研制的盆地模拟方法计算的油气资源量,表示的是烃源岩总有机碳全部热解生成石油的总量,即所谓的生油(烃)潜量,不是实际的生油量.通常含油气盆地都经历了持续沉降、整体上升、全面萎缩三个明显不同的发育阶段,盆地每个发展阶段都与成烃成藏过程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成盆成烃成藏是一个相辅相成、统一的石油地质演化过程.在持续沉降阶段,主要烃源岩基本上实现了成烃过程;整体上升阶段是盆地油气成藏的重要时期,并导致油气运移;全面萎缩阶段继续成烃完善成藏,不仅使整体上升阶段形成的油气藏继续充注油气,而且形成新的油气藏.干酪根热降解生成的石油受烃源岩(泥质岩)的孔隙空间限制,即烃源岩生油是在有限空间中进行的.通过确定烃源岩孔隙体积及其含油度等可定量计算烃源岩的生油量;通过盆地整体上升前后的烃源岩孔隙体积的变小量等可定量计算烃源岩的排油量.利用自行研制的DK-Ⅱ型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仪,开展了盆地持续沉降阶段烃源岩有限空间生烃模拟实验研究.要了解泥页岩油气的特征,必须从盆地的演化阶段及其与成烃成藏的密切关联入手.  相似文献   

9.
吕艾新 《中外能源》2012,17(5):73-76
录井技术的发展,使油气层解释评价的手段日益增多,但不同录井方法的原理和对象不同,可能造成油气层解释结论的不一致,因此需要对录井资料进行综合解释评价。高邮凹陷地质构造复杂,油藏类型丰富,储层特征各异。通过研究高邮凹陷油、气、水层在常规地质录井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并结合岩石热解、定量荧光、岩样核磁分析等录井新技术的解释结论,对油气显示层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储层性质,以克服现代工程技术对录井勘探找油、找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力求解决复杂岩性、特殊油气藏的油气层的评价解释难题,提升录井资料综合解释评价水平。研究中发现,由于高邮凹陷断层发育,构造破碎,不同区块油气水层特征差异较大,同一区块也可能有新的含油层系发现,因此在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时,也要创新地层对比、气测三角形图版法等传统方法,不漏失任何油气层。  相似文献   

10.
曹倩  王鹤  王涛涛  王运  颉伟  张守鹏 《江西能源》2014,(1):24-28,56
利用地质及地震资料,运用Basin2软件对东营凹陷的油气运聚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的生油区主要为利津洼陷和牛庄洼陷;②超压层位主要分布于沙河街组的沙三段下亚段、沙四段以及孔店组,油气的运移和凝聚主要发生在东营组和馆陶组至明化镇组沉积时期;③油气聚集带与超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超压体系的中弱带以及流体势低的地方为有利的成藏区,是今后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
The Kupal oil field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Dezful Embayment in southwest of Iran.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arvak and Asmari reservoirs oils in the Kupal oil field and determining the source of oil in this fiel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se objectives, different geochemical methods, including Rock Eval, gas chromatograph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carbon isotope analyses of asphalthene in oils and source rocks, were used. The results of pyrolyzed possible source rocks of the Kupal and its near fields by the Rock Eval apparatus indicated good source rock potential for the Kazhdumi and Pabdeh formations. In addition, Kazhdumi formation in the Haft-Kel oil field indicated gas production potential while the samples of the Gurpi formation were in a non-source rock zone. The Asmari and Bangestan reservoir oils had the same components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except the Sarvak (Bangestan) reservoir oil in the Kupal field contained Oleanane biomarkers, whereas Asmari reservoir oil had no Oleanane biomarker. This fact was attributed to the fault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Kupal oil field, which moved the Pabdeh formation (in which its oil contains Oleanane biomarkers) to more depths and near the Sarvak formation. This movement caused the maturation of Pabdeh formation and migration of the produced oil to the Sarvak reservoir.  相似文献   

12.
水锁效应是在油气开发过程中,当钻井液、完井液等外来流体侵入储层后,造成近井壁处油气相渗透率降低的现象。水锁效应是影响油气井生产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低渗透储层,这种影响更显著。低渗透储层通常是指渗透率较低的砂岩储层.其他还有在一定次生改造条件下可以成为储层的泥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等。油气层从打开直至枯竭的全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工作流体会改变地层原始平衡状态,使油气层的原始渗透性受到损害。研究水锁效应基本原理、实验方法、评价指标及其预测方法,对提高低渗透储集层的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调研了目前水锁损害实验方法以及模拟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实验的基本原理、常规分析方法、辅助指标以及水锁损害模拟与预测模型等方面,对水锁损害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对岩心自吸以及驱替实验、蒸发作用的数学建模与计算、水锁指标的构建、水锁损害的计算机模拟、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神经网络法及灰色一神经网络预测法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各实验方法的应用条件和不足。有助于理解现阶段水锁损害的研究方法,并为新方法的提出和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冻土区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从稳定条件、气源、气体运移、有利储层这几个方面概述了水合物成藏体系的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地温梯度、海底表层温度、气体组分、孔隙水盐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并控制了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全球已发现的水合物气体来源以生物成因气、生物成因−热成因混合气为主,热成因气体对水合物成藏的贡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烃类气体以扩散、溶解于水和独立气泡的形式在沉积物中发生迁移,断层、底辟、气烟囱构造等为含气流体运移提供了有效的通道。归纳出六种水合物的产出特征和四种水合物的储层类型。通过对水合物成藏模式的总结对比,认为以地质构造环境差异而进行的成藏模式分类具有更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储层深(5500~7000m)、地层压力高(50~60MPa)、非均质性强、流体性质差异大;溶洞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主要起连通通道作用,缝洞单元是基本开发单元。储集体类型复杂,导致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主要依靠弹性和水驱开发,采收率较低。对于单井缝洞单元而言,目前采取的主要手段是注水替油,前期取得良好效果。但随着注水替油轮次的增加,部分井组注采比逐步上升,替油效果逐渐变差,失效井数增加,导致大量剩余油无法采出。特别是钻遇缝洞储集体边部或相对低位置的油井,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缝洞体的高部位,注水替油效果不明显。考虑到气体注入地层后,在重力作用下向高部位上升,会形成"气顶",排驱原油下移,可有效启动单纯注水无法驱动的"阁楼油"。所以,油田开发后期,采取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实施注气提高采收率过程中,完善了深井注气的配套工艺,形成了注气-采油一体化井口、注气-掺稀生产一体化管柱、掺稀气举阀、高压气密性封隔器、气水混注工艺设计方法、腐蚀结垢处理方法等一系列配套工艺。2013年1~8月,塔河油田累计实施注气69井次,累计产油5.49×104t。  相似文献   

15.
开展冀东油田模拟注水驱油实验,以稳态法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制备饱和油,低、中、高含水及残余油的不同产水率的岩样,按物性条件分为一、二类储层,对岩样进行岩石热解、饱和烃气相色谱及荧光显微图像分析。一类储层随着含水上升,饱和烃气相色谱峰值逐渐降低,峰型从正态峰型向扁平型变化;二类储层与一类储层峰型变化类似,只是降低幅度不同。总体上两类储层热解含油气总量均随含水上升呈降低趋势,一类储层降低的幅度差大于二类储层,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变化不大。两类储层随着产水率的上升,反映岩石含油丰度的参数饱和烃总面积、Pg值总体上均从未水洗的饱和油到残余油有规律地下降,证明地化参数可以反映产水率的变化。水驱油不同产水率的荧光显微图像特征,证明该技术能够对油层的不同水洗程度进行判别。下一步将根据冀东油田水驱油实验分析资料,利用投产井及密闭取心井分析资料建立解释标准及图版,对开发区块新钻调整井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中海油在南海西部海域的涠西南凹陷发现低渗透油气田。目前,该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特低渗(渗透率小于10×10-3μm2)油藏储量所占比例大,如何提高低渗透储层产能,如何有效动用储量,以及注水开发可能存在注入能力低等。由于地层原油黏度低,油质较轻,注气开发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此外,该油田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大量伴生气,有足够的气源。因此,采用油田伴生气回注是值得探索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为此,有必要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对低渗透油气田的注入方式进行评价优选,为编制海上低渗透油田开发方案提供依据。选取涠洲某油田流沙港组低渗透储层,通过室内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综合评价了衰竭、水驱、气驱、气/水交替驱替时的驱油效率和渗流特征,从而为注水、注气驱提高采收率开发方式的选择提供实验数据支持和参考。实验结果表明:衰竭式开采方式效果最差,注水比注气效果要好,注液化气前置段塞+外输气驱的方式,能够达到最好的驱替效果。  相似文献   

17.
川西气田须家河组具有资源丰富、储层厚大、保存条件良好、圈闭发育、成藏配套条件良好等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大型古隆起和斜坡区是天然气区域成矿带,继承性发育的古构造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地区,相对优质储层发育是天然气富集和稳产的基础,裂缝发育是高产的关键,相对优质储层叠加规模裂缝构成高产富集带.气藏具有埋藏深、高应力、高压、高温、致密、非均质等特征,高产富集带预测和规模建产难度大.针对高产富集带特点和气藏工程地质特征,初步形成了转换波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和超高压大型水力压裂开发两大核心技术.勘探开发成效表明,基于转换波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的高产富集带预测技术,能较好地解决川西气田深层须家河组致密裂缝型气藏优质储层识别、裂缝检测及含气性预测等问题.基于提高深层高应力储层单井产量的超高压大型压裂技术,能较好地解决川西气田深层须家河组致密气藏规模建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归纳了马更些三角洲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稳定条件、分布特征和水合物成藏特征,指出构造条件、沉积条件和水动力场在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马更些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气体来源为热成因气,空间非均质分布特征明显,且与传统油气资源共生成藏。在冻土带底部温度和压力视为均一条件下,可为深部气源提供运移通道的区域主断层等构造条件是天然气水合物聚集成藏的控制因素。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的空间分布,粗粒沉积是高饱和度水合物富集的有利场所;同时,冻土层在水合物成藏中起到“封盖作用”,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水合物富集成藏。此外,深部超压流体系统和浅层重力流系统两大水动力场也是影响该地区天然气运移和水合物赋存与分布的重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原油田提高采收率优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油田相继开展了CO2吞吐、N2驱、空气驱、合成聚合物驱、交联聚合物驱、微生物采油等项现场试验。鉴于中原油田地层温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常规三次采油技术难以适应。对中原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技术进行优化分析,对油田地质特点、开采特点和不同类型油藏采收率现状进行归纳,并对各技术潜力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储层条件和原油性质来看,适用中原油田的三次采油方法是CO2混相驱、天然气非混相驱,其次是化学驱。研究预测显示,通过水驱综合调整和气驱,可提高采收率11.1个百分点,达到40.5%,其中水驱综合调整增加可采储量3841×104t,提高采收率7.4个百分点,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3.7个百分点。总结出中原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方向和思路:水驱提高采收率仍是油田当前开发的重点,重组开发层系、强化差层开采、提高油藏水驱采收率,大力发展堵水调剖等配套工艺技术、提高水驱控制程度,气驱仍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川北阆中-南部地区大安寨段油气藏成藏模式以“自生自储”为主,总体上属于常温(74~80℃)、高压(原始地层压力系数〉1.3)、构造-岩性复合圈闭、薄层状、低丰度、无边(底)水碳酸盐岩裂缝性未饱和油藏或凝析气藏。由于大部分油气井地层压力下降快,地层压力梯度低,产量递减率高,限制了常规酸化压裂等增产措施的推广应用。本文针对大安寨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并结合油气藏开采效果评价,提出了采用胶凝压裂酸化(酸压)技术改造储层的增产措施。通过室内试验得到了凝胶酸TC4—1的配方:20%(HCl)+3.5%(CTl-9)+1.0%(CTI-31+1.0%(CT1-7)+1.0%(CT5-9)+1.0%(IV-93)。针对不同类型的储层,对酸压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实施了加液氮酸化、压前预处理等配套措施。现场实施效果表明,研制的酸化配方及配套技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